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网络舆论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对某一焦点事态所表现出的多数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共同意见或言论。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网络舆论调控得好,可以使政府体察民意,顺应民情,加速社会的民主化进程;调控失当,挣脱控制的舆论便会变成肆虐的洪水猛兽,贻害无穷。  相似文献   

2.
社会转型期背景下网络新媒体发展促使以“技术赋权”为显著特征的新兴围观者纷纷涌现,这种依托于虚拟空间的社会互动新形式即“网络围观”,其实质是公众对网络公共事件一种选择性到场,而促发围观行为的个体心理机制也是复杂和多元的。因此,深入分析引发围观行为的以好奇娱乐为主的表层心理动机,以及社会助长、从众等深层心理机制,并从规范性形成的视角提出围观行为的道德驱动模型理论假设。通过模型建构与验证,发现个体道德认同和道德敏感均对围观行为有正向的影响,其中道德敏感在道德认同与围观行为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最后也展望了基于道德规范的围观行为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邵春发 《科教文汇》2012,(20):82-83
网络的普及催生了一种新的语言模式,即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即时地反映了人们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心理,然而在网络中言论的极大自由导致了网络用语鱼龙混杂,雅俗共存,本文试图从文化与社会的关系角度出发,谈谈网络语言的"是与非"。  相似文献   

4.
张利  王欢 《现代情报》2013,33(12):26-31
互联网因其便捷性、即时性和交互性等独特的传播优势打破了传统媒体掌控社会舆论的局面,并日益发展成为公众表达和建议的平台。新媒体的层出不穷又丰富了公众参与网络政治生活的渠道。由此,在各种媒介高度融合的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网络问政成为公众表达民声,政府听取民意的重要方法。网络问政虽然带来了一些实际效果,但也面临许多问题。广东网络问政范式或许为中国网络问政的发展提供了新鲜经验,发掘网络问政的优化策略而使网络问政长久持续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5.
施富兰 《学会》2012,(1):8-12
"后实利性"诉求反映的是后工业社会民众面对社会问题时的价值追求,它起源自西方,但在学术界并没有严格的界定。本文试图在界定公民"后实利性"诉求内涵的基础上,探讨其与正在当代中国兴起的网络民意之间的契合,并得出结论:公民"后实利性"诉求已经显现于网络平台之上,即"网络民意"。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公民诉求"后实利性"在政府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世界上关于现代化有两种不同提法,一种是笼统的提法,即我们提出的,要在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上达到当前先进国家的生产水平和技术水平,在中国的土地上,建立相当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社会。另一种现代化的提法,是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的提法,他们现代化的标准是要在1985年达到中等的发达国家的工业生产、科学技术水平。他们是用联合国发表的数字来作综合标准  相似文献   

7.
在如今的“大众麦克风”时代,网络成了公众表达舆论的主要渠道,各种网络舆情监测软件成了查民情、听民声、与民沟通的“神器”.政府官员、企业家足不出户便可对社会热点、政策民意、市场反馈、竞争情报等有价值的信息了如指掌.  相似文献   

8.
2010年中国网民数量持续增长,网民结构趋近于现实中公民的社会结构,电子民主基础进一步充实。网民以多种途径参与政治,微博的兴起值得关注,制度化的途径初露端倪。网民热议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民生、政风和民权问题上。中国政府采取一些与网民互动的措施,各级领导表示重视网络民意,并且尝试多种吸纳网络民意的渠道。一些网民关注的事件得到处置。政府也强化了对网络的监管。中国电子民主的发展还在博弈中艰难前进。  相似文献   

9.
叙述了随着信息技术对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中国的高层越来越关注互联网发展、利用和管理的视野和进程。阐述了关于互联网的政策方略:①重视网络民意,并注意甄别和引导民意;②维护主流意识,关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加强网络文化建设;③探索网络管理,谨慎对待网络实名制,在兼顾平衡中有限尝试。  相似文献   

10.
宋广奇 《金秋科苑》2011,(1):113-113
一、行政心理的构成要素1、行政心理的行政性。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行政人员本身也同样具有自然人、社会人的根本属性,一般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在他们身上也同样适用,他们同样具有作为一个自然人和社会人的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但是,由于行政人员从事的是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工作,行使着国家、社会和人民赋予他们的权力,这一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又具有一般人所不具有的心理特点。因此可以说,行政心理较之于其他心理现象或文化模态的显著特征在于它的行政性。具体说来,行政心理的行政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则,主体的行政性。行政心理就是指行政主体在行政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行政心理既包括行政个体的心理,也包括行政群体的心理,行政主体作为一种特殊群体,  相似文献   

11.
徐迪  李晓川 《情报杂志》2023,(1):66-74+41
[研究目的]全球战略博弈格局下,大国间权力变化直接影响公众认知,民意波动又会作用于施政决策,扭转国家战略意图,进而导致国际关系的演变。[研究方法]着眼于国别民意测量,以三维权力观为主要理论视角,基于对2 020名美国公众的在线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考察中国科技实力变化如何影响美国公众对华威胁认知,着重探究国家形象和国家认同在其间的中介效应。[研究结论]结果显示,一是中国的科技实力变化显著影响美国公众对华威胁认知,两者为负相关关系。二是国家形象(美国公众对中国整体印象)与国家认同(美国公众对美国认同程度)在中国的科技实力变化与美国公众对华威胁认知之间起中介作用,且均为负效应。上述发现拓展了权力变化与公众威胁认知影响机制的研究,有助于解释中美关系的当前变化和研判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使用,一定程度上代表民意的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通过分析网络舆论形成过程中参与主体在形成、传播、反馈等方面的行为,试图揭露“被民意”的网络舆论面纱下利益主体间权利与权力的博弈,并对达到制约与平衡后的网络舆论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一项调查结果显示,2003年中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1.98%,即50个人中只有1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而2002年相信算命的占为26.5%,即4个人中有1人在一定程度上相信算命;相信生命轮回的为11.5%,即9个人中有1人在一定程度上相信生  相似文献   

14.
科学家,作为一种社会角色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并不长。19世纪中叶以前,在英语中并没有“科学家”这个名词。1840年,英国知识界著名人物惠威尔(Whewell)在其《归纳科学的哲学》一书中首次使用了“科学家”这一用语,1但这之后相当一段时期内许多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实际上仍未被称为科学家。随着科学事业的建制化发展,科学家作为一种职业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今天,有关社会公众的调查表明,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科学家都是最受公众尊敬和信任的社会职业群体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的发展是建立在交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科学生活》2011,(7):51-53
为期—个多月的个税法修正案(草案)征集到23万条民意,创人大单项立法征求意见数之最。这让人欣喜,它除了再次证明“开放的社会从不缺少公众参与的热情’’外,更见证了纳税人权利意识的日渐高涨。在这个由税建构起公众权利和政府权力之间逻辑关系的进步时代,再没有比纳税人、纳税建言等更让公众感到热血沸腾的词了。  相似文献   

16.
课堂发言是一种外化和表达,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但我国本科生倾向于在课堂上保持沉默,较少主动提出或回答问题。通过随机抽取H大学3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造成课堂沉默的大学生社会心理因素有:能力不足、公众焦虑、漠视心理和防御心理四项因素。为了解决以上问题,该文从大学生社会心理因素出发对课堂发言障碍进行类属分析和情境分析,并为教师促进学生课堂发言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如何开发利用失效专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8年,随着中国失效专利光盘的诞生,国内掀起了一股开发利用失效专利的热潮,从而拉开了我国公众开发应用失效专利的序幕.大家知道,专利是指一项发明创造,即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发明人或设计人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提出专利申请,经依法审查合格后,向专利申请人授予的在中国领域规定时间内对该发明创造享有的专利权,具有排他性,在专利法规定的有效期间内专利权人对其发明创造享有独占权.专利无形财产的产权,与有形财产产权相比较,具有专有性、时间性和地域性三大特征,这就决定了保护期届满以及届满前因法律规定的种种原因将导致专利失去效力,即不再受到法律保护,从而出现了所谓的"失效专利",这种"失效专利"进入公有领域,成为社会的公共财富,任何人都可以无偿地自由享用.  相似文献   

18.
一当我们还未完全弄明白“网络”是怎么回事时,网络技术已经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1999年中国上网人数比1998年增加了三倍,达到890多万。到今年7月,又增至1690多万。据一些国际预测机构的估计:有证据表明,中国上网人数在几年内就可居世界第二位。事实证明,网络的发展速度已远远超过人们的预料;并且,网络的快速发展创造出一种崭新的文化,有媒体称之为网络文化。几乎所有上过网的人都发现他所触及的不仅仅是技术,而更是一种以信息为数码技术标识与精神“绝对值”的崭新的生活方式,即一种新文化。不难想见,今后将…  相似文献   

19.
蒋惠花 《科教文汇》2011,(20):80-80,107
自卑心理(Self—abaSement)是指由于某些生理、心理或社会诱因引起的一种不良自我意识,是一种性格上的欠缺.是一种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评价过低而产生的消极心理活动。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可以发现学生的自卑性格和心理.并可以利用语文教学对学生不健康的心理进行干预和纠正.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发现并发挥自身长处,使学生,本验成功、料立自信。  相似文献   

20.
引言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2006年Twitter问世,"微博"进入人们的视野。当下,中国微博用户已超过2亿,这一巨大的网络人群在"7.23动车事故"、"郭美美事件"……,发挥了无可比拟的作用,让普通民众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因此,以微博为代表的民意表达,即微博舆论,逐渐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2009年湖南桃源县官方微博"桃源网"首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