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眼”是作品思想内容的精髓,是画龙点睛之笔。鲁迅的很多文章都有“文服”,它们大多是一些议论性的文字。这些概括提炼了一篇文章要旨的句或段,对文章主题的揭示或深化,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若能抓住它们,细致把握,深入分析,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鲁迅先生的作品当中,“文眼”的出现一般有两种情形。或者在文中,或者在文未。针对这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2.
试论“文眼”袁士迎文眼指的是文章中最富有表现力,最能帮助读者准确地理解文章主旨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词语。“眼”是比喻说法,人有眼睛最能表情、达意、传神,喜怒哀乐,尽在其中。所以,文眼就是一篇文章艺术构思的焦点,它是作者经过艺术的概括和集中,把作品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文眼”,其实就是课文中的点睛之词或语句,是理解和领会文章的关键。捕捉到了文章的文眼,会收到“契领而顿,百皱皆顺”的效果。那么如何捕捉“文眼”呢 ?  一、从文章的开头捕捉“文眼”   许多文章往往篇首就开宗明义,点题明理,教师若以此为诱导点,提出问题,学生便会很快随之进入文章的境界,明了文章的思想内涵,的确会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例如《高粱情》开头:“高粱在我心里有着神圣的地位。”其实,“神圣的地位”便是全文的文眼,“高粱在我心里为什么会有神圣的地位:”这个问题很快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  相似文献   

4.
巧解"诗眼"     
对于“诗眼”,可算是众说纷纭,但对于诗歌语句来说,“诗眼”不过就是最为凝练、最为生动、最富韵味的字,而且这个字有着画龙点睛的功用。我们说的“炼字”,属于创作过程,古代有人称之为“点眼”,而就鉴赏已成的作品,最为得当的称谓是“诗眼”。诗词语句中的“诗眼”,包含着丰富的想象和生动活泼的形态,最耐人寻味,往往使人可以意会而不能言传,所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王维的“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仅是一“余”一“上”两字,便使全诗景物情神毕透;“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一“疾”一“轻”两字,鹰、马的精神…  相似文献   

5.
文贵有眼,俗话说,眼睛是一个人的“心灵窗户”,透过它,最容易窥见人们内心的秘密。写作文,也要讲究“文眼”,即指作文中的那些最富有表现力,最能帮助读者准确地理解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词语。陆机《文赋》中所说的“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必待兹而效绩”也就是  相似文献   

6.
文中的关键性句子,一般是指体现了全文题旨的句子。如吴晗《爱国学者顾炎武》开头所说的“顾炎武首先是有气节的有骨头的坚强的爱国主义者,其次才是有伟大成就的学者”;巴金《灯》结尾所说的“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等。它们对全文的思想内容有总启或概括的作用。也有些文章,它们中的某一个句子,虽并未体现全文题旨,但与全文题旨直接有关,即所谓“文眼”,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当然也是文中的关键性句子。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进而理解和把握了文章的题旨,这样的关键性句子一般是不难找出和抓住的。一篇文章是由一个个语段组成的,一个个连缀着的语段反映着作者思维的条理性,理解全文的基础在于对语段的理解。每个语段都有一个中心意思,  相似文献   

7.
诗有“诗眼”,戏有“戏眼”,文有“文眼”;散文贵有“文眼”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何谓文眼,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散文中的文眼,就是一篇散文中用含义深刻的关键性的词语,贯串全文,成为照见全文的窗户;也是作者在艺术构思中所进行的艺术思维的凝聚点。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词典》中有这样的解释: “引用”是“用别人已经说过的话( 包括书面材料) 或做过的事作为根据”; “模仿”是照着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 “抄袭”是把别人的作品或语句抄来当做自己的”. 明确这三个概念, 有利于在作文教学中正确地  相似文献   

9.
一抓“文眼”。“文眼”是文章精要之所在,或揭示题旨或点明写作缘起,它像人的眼睛特别传神,通过这个心灵窗口,窥见作品的感情基调。抓“文眼”就是要抓住表现或透露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白杨礼赞》中“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少的朴质、坚强,力争上游的精神”;是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文眼”。抓住这句话,就能更好地把握主旨,领悟中心。二明“散聚”。理解“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不要被它材料“松散”的表象所迷惑,要抓住它的“神聚”的实质。明白所有的材料都是为中心服…  相似文献   

10.
在每年的中、高考试卷中 ,那有相应份量的阅读理解题。那么 ,学生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 ,有效地阅读、理解、做题呢 ?笔者认为 :把握文章中的关键性语句是一种既经济又实用的方法。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些句子 ,或表示过渡、或点明中心 ,对表情达意都具有重要作用。教学中 ,让学生明确这些关键性语句 ,正确把握这些关键性语句的含义 ,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重要作用。那么 ,怎样的语句是关键性语句呢 ?能概括文段中心 ;能表明作者的情感观念 ;能标志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能在写人、叙事、状物方面富有表现力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类似的句…  相似文献   

11.
为文之道,贵有文眼,这是我国散文创作中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俗话说:“挈领而顿,百毛皆顺。”“文眼”就是那个“领”,它制约着一篇散文的全局,抓住了它,构思的路子就会豁然通畅。清代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可谓文眼者也。”此处的“指”即主旨,也就是一篇散文写作的宗旨;顾注则讲的是文气的贯通、呼应、内在联系。文章有了“眼”,题旨才会有隐现,意境才会有虚实,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会有疏密,前注后顾才能浑然一体。是否可以这样说:人  相似文献   

12.
一、仿写VS抄袭说到仿写,很多老师都摇头,有的甚至将仿写等同于抄袭。《现代汉语词典》上“抄袭”的含义是:把别人的作品或语句抄来当做自己的“。仿写”的含义是:照别人作品或语句的样子学着写。“抄袭”和“仿写”是有着很大差别的。宋代诗人林逋的梅花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些诗句都是流传千古的好作品,但却是分别模仿了江为的“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世人绝不会因为这些作品是仿写的而不予认同,也绝不会判其为“抄袭”…  相似文献   

13.
人们习惯上把文章标题中的关键性字或词称之为“题眼”。透过题眼可以窥视文章之核心。在小语教学中,我们总结出几种从题眼入手向全篇辐射的提挈型“扣题眼”教学法。(一)平推式小语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标题的题眼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紧扣题眼平推着一段一段地理解,逐步领悟文章的中心,例如,教学《珍贵的教科书》就可以采用上述平推式,以题眼“珍贵”  相似文献   

14.
所谓“关键语句”,是指它们在文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如果不能把握这些语句,那就难以理解文意、语句,包括词语和句子。具体地说,关键语句包括:对于事情意义、人物性格、段落或文章中心具有突出表现功能的句子,总提或结论性的句子,表示“文眼”的词语或句子,画龙点睛的句子,承先启后的句子,反复出现(包括在反复出现中略有变化)的词语或句子,等等。关键语句可以出现在一篇文章或一段话的开关、中间、结尾等任何一个地方。把握文中关键的语句必须具备的能力是:①善于发现关键的语句的能力;②正确理解关键语句自身的结构和意思的能力;③明确关键语句与文内其他内容的关系,认清关键语句作用的能力。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里的知识短文《理解文章的句子》中指出:理解文章中的句子要有一定的语文修养,而“语文修养”又主要是对词语和句子的确切认知。对句子的确切认知又主要是就其结构而言的,  相似文献   

15.
《孔雀东南飞》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篇目,诗中刘兰芝的“遣归”问题是个关键性的问题,应该有一个合乎作品实际的正确说法。但长期以来,各种文学史和高中语文教学参考书中,一直对这一问题存在着理论上的误导。各类撰述一般都孤立地抓住个别诗句,认为刘兰芝不是“被遣”而是“自请遣归”。当然这样的分析,理论上是有足够的“高度”,刘兰芝性格中“革命”和“解放”的程度也够彻底了。  相似文献   

16.
李成斌 《中学文科》2009,(13):11-11
《孔雀东南飞》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篇目,诗中刘兰芝的“遣归”问题是个关键性的问题,应该有一个合乎作品实际的正确说法。但长期以来,各种文学史和高中语文教学参考书中,一直对这一问题存在着理论上的误导。各类撰述一般都孤立地抓住个别诗句,认为刘兰芝不是“被遣”而是“自请遣归”。当然这样的分析,理论上是有足够的“高度”,刘兰芝性格中“革命”和“解放”的程度也够彻底了。  相似文献   

17.
文眼是指文中能揭示题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句子或关键性词语。晋人陆机在《文赋》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必待兹而校绩。”因此,我们阅读课文要善于抓住文眼。怎样才能抓住文眼呢?清代的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文眼“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  相似文献   

18.
中学课本中散文占很大比重,学会阅读散文,对学习课文和提高阅读能力很有帮助。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据此,阅读散文可从四个方面入手。1.找文眼文眼是指一篇文章中最能帮助读者理解作品内容的关键语句,它是“神不散”的具体表现。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第一部分有八个自然段,写的内容较多,阅读时可能难以把握住。但是这部分中能起总揽作用的只有一句:“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句话就是“文眼”。如果我们找到了它,就可以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费那么多笔墨去写许多种植物和令人生畏的小动物,以及夏夜听故事、冬天…  相似文献   

19.
谈“喻眼”     
诗有诗服,文有文眼,比喻也该有“喻眼”吧。所渭“喻眼”,是比喻中最富有表现力,最能揭示比喻的主旨和意蕴的关键性词语。它往往是描摹的中心点。透过它,可以透视整个比喻的内在神韵,把握精神实质。如果说“文眼”是篇中之警策,“喻眼”就是句中之精华。假如把“文眼”比作  相似文献   

20.
找准切入点———《记念刘和珍君》例析浙江/毕人柱《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两次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又接着写“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样几乎完全相同的语句接连出现了三次。教学过程中,在让学生找出或直接指明“作品中几乎完全重复的语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