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它吸收了各个民族的不同文化。汉英语中许多词汇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隐喻是汉英语中的普遍语言现象,汉英语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基础,因而在隐喻使用上也有较大差异。为通过翻译有效地传递隐喻中的文化信息,人们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意识到汉英语中隐喻的重合方面,还应注重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本文就隐喻在汉英翻译中的运用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2.
邓梅 《文教资料》2006,(23):116-117
隐喻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但不同的语言有不同文化背景,使得英汉隐喻在诸多方面有所不同。商标是商品的外衣,在商标翻译过程中,要使译名商标发挥与原商标同等的效力,文化因素不可忽略。而动物词在各个民族中特有的文化内涵本质上就是一种隐喻。本文从动物隐喻的角度探讨了一些带有特殊文化内涵的动物名商标的翻译,以引起人们对跨文化商标翻译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隐喻、认知、翻译、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隐喻的基本概念和翻译的性质、任务以及翻译和隐喻的关系着手,探讨了隐喻和翻译的共性,信息交流过程中隐喻对翻译的影响,说明了翻译过程中隐喻问题的探讨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在英汉隐喻互译中,译者应力求沟通不同文化的人群对事物的认知,求同存异,增进读者对异语文化的了解,促进不同文化人群间的交流,实现信息的准确传递。  相似文献   

4.
杨艳 《文教资料》2011,(5):30-32
隐喻是文化特色和思维方式的微妙体现。英汉隐喻中的喻体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在《围城》中,这点体现得尤为突出。本文从文化视角分析珍妮英译《围城》中隐喻的翻译,并对部分隐喻翻译提出商榷建议。  相似文献   

5.
隐喻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由于英汉两种背景的不同,使得隐喻翻译过程中折射出了不同文化和思维之间的特点。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为视角,对中国古诗的隐喻翻译进行初步探讨,旨在分析中国古诗的翻译策略,体现英汉两种文化的内涵和意义,促进两种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6.
李世琴 《湘南学院学报》2007,28(1):77-79,97
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和认知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它更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蕴涵着各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隐喻的翻译尤其复杂。通过对英汉语言中的隐喻进行跨文化对比发现,常用的隐喻翻译策略有:直接对应策略、转换喻体的归化策略、保留喻体的异化策略和舍弃喻体保留喻义的策略等。  相似文献   

7.
黄敏娟 《文教资料》2006,(22):130-131
不同的民族,其文化虽不乏相通之处,却也相去甚远。各种有关动物的表述,其内涵与文化息息相关。英汉两种语言中,特别是在成语、谚语中有很多不同的有关动物的隐喻表达方式,正确理解这些隐喻的内涵意义和文化色彩,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进行课堂教学,在跨文化交际,翻译等领域都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晋尧 《现代英语》2023,(13):90-93
隐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语言现象,在各类文化作品中常常出现,并在各类翻译难题中占据一席之地。文章以中国古典文化经典《道德经》为例,通过分析林语堂所著英译本中的汉英隐喻翻译策略,以及对比分析原文与译文,揭示隐喻翻译背后的文化考量与策略,探究其译文如何达到“美译”之境,深入探讨在跨文化翻译中如何更好地传达原作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隐喻,隐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隐喻是根植于文化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是文化的一部分,反映着文化。因此,要想准确地翻译不同文化中的隐喻,首先必须清楚隐喻所涉及的文化背景。本文着重阐述英汉文化在隐喻翻译理解中的重要性,目的是使译者在隐喻翻译的过程中加强对不同社会文化的重视,最终达到对英汉隐喻贴切的理解和表达。  相似文献   

10.
从隐喻的基本概念和翻译的性质、任务以及翻译和隐喻的关系着手,探讨了隐喻和翻译的共性,信息交流过程中隐喻对翻译的影响,说明了翻译过程中隐喻问题的探讨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在英汉隐喻互译中,译者应力求沟通不同文化的人群对事物的认知,求同存异,增进读者对异语文化的了解,促进不同文化人群间的交流,实现信息的准确传递.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隐喻研究如火如茶地开展起来。动词隐喻是隐喻的类型之一,全文利用丰富的实例说明,动词隐喻具备修辞功能和美学功能。此外,该研究还分析了动词隐喻的翻译策略:文化形象和联想喻体相同或类似时,尽量采取直译;文化形象和联想喻体不同时,采取意译。  相似文献   

12.
隐喻在语言中广泛存在。笔者根据On Waiting一书的翻译实践,指出隐喻翻译在哲学作品翻译中的突出地位,引入隐喻及相关翻译理论,结合英汉语言的特点与差异,从句子这一意义单位入手,利用钱钟书隐喻的两柄多边理论,从原著有关等待的隐喻中选取三种类比隐喻,探讨句子隐喻的翻译方法。进而指出不同民族大量隐喻的文化重合现象,翻译时应保留原形象以直观重现本、喻体间的关联,并尊重译入语特点实现译作的流畅性、趣味性、可读性与感染力。  相似文献   

13.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也是一种思维方式.由于其植根于语言和认知方式中,隐喻包含有强烈的文化色彩.因此,译者在翻译隐喻时,需要将其他方面的诸如文化和历史因素考虑在内,并采用直译、等值翻译和意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从认知角度看隐喻是从始发域向目的域的映射。隐喻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它们来源于日常生活的基本经验,是语言与文化联系最紧密的部分。不同语言文化在隐喻使用上有相同更有很大的差异,这就给我们对隐喻的翻译带来较大的困难。文章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隐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5.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使用了大量的情感隐喻,其翻译直接影响到译文的成功。选取杨宪益表妇的译本,从认知语言学中概念隐喻的视角,通过对“气”的情感隐喻的确认、分类,概括出情感隐喻在《红楼梦》译本申的三种类型;太多数隐喻是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使用频率很少。情感隐喻不能直译。大多采用归化的整体翻译篡略,在翻译过程中井没有保留原文的情感隐喻,由此总结出情感隐喻的翻译特点。  相似文献   

16.
隐喻与诗歌的紧密关系造就了隐喻的文化解读对诗歌翻译的重要性。以毛泽东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英译本为例分别从词、句以及文本的不同层面来探讨诗歌中隐喻的文化解读,并进一步研析在隐喻的不同文化解读中译者如何为其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间的疏离进行处理。实际上,对诗歌隐喻的文化解读是一次再创作,它使得原词隐喻在译文中呈现出新的意义,而译文读者则通过隐喻的解读增进了对诗人和诗词的世界的领略和认知。  相似文献   

17.
龙江华 《培训与研究》2006,23(5):125-128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们认知世界的一种重要的思维与行为方式。由于语言中隐喻的普遍使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跨文化翻译就是将原语中的隐喻转换成目的语中的隐喻的一种活动。因此,译者的隐喻认知能力对翻译的质量和效率具有决定性作用。译者可以从文化习得、概念隐喻的习得和语境分析三个方面来提高其隐喻的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universality,translatability and translation method of metaphors in dailyspeech,and to make profound and deep research on the metaphors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background.This topic breaks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extent that metaphor translation has always been limited to poetry,rhetoric,literature and so on.Translation is communication activity which is affected by language and culture,and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culture communication...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的问世,隐喻的认知功能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方法,更是人类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诗经》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开山之作,蕴含着丰富的隐喻表达。分析其英译本中的隐喻翻译并总结翻译策略,既是对概念隐喻理论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检验,也是对隐喻翻译认知研究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