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刘冀 《华章》2012,(30)
不健康的生命价值观导致的后果就是不尊重生命,不懂得如何发挥生命的最大价值;不明白死亡的含义就不知道活着的目的.传记小说《相约星期二》中莫里教授淡定顽强的对待疾病、死亡的态度和做法,值得人们深思和习.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一名语文教育研究者的角度出发对《相约星期二》进行解读,层层深入地展现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在读懂"文"的同时,更生动真切地读懂了"人"。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课堂,教室是医院的一个房间,讲台是一张病床,老师则是一个生命垂危的老人。没有书本,没有打分,没有成绩,只有一个老人在讲述他的人生。在这里,这一个老人,和一群年轻人,一起构成了一堂课——一堂人生课。  相似文献   

4.
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这个问题或许问100个人会有100个不同的答案。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已经让我们习惯了这样的人生归结-- "功绩卓着","成就斐然",等等。然而,你我也许都忘了一个简单而睿智的回答,那就是快乐。快乐,是一种修养。莫里说得真好。快乐的人热爱自然。莫里躺在轮椅里,沐着四月和煦的阳光,猛然发现自己以前曾经在大好春光的日  相似文献   

5.
在纪实小说《相约星期二》中,作者米奇·阿尔博姆用平实的语言记录了毕业多年,他再遇恩师,并继而在恩师莫里那里修到的最后一门课程。小说通过“课程学习”期间的师生对话交流,由此阐释了深厚的师生关系与人生教育的真谛。有感于此,结合当下大学外语教育的教学实际,主要关注课程中教师身份的构建、知识的储备、课程教学的内容、学生学习的目标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大学外语教学中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问题,希望对未来的外语教育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作者从书中发现了现代社会的一些弊端,读出了“与生活讲和”,读出了不要追求太多,读出了要懂得关爱。观点新奇而深刻,字里行间体现着小作者受到的震撼。  相似文献   

7.
临终前,他要给学生上最后一门课,课程名称是人生。上了十四周,最后一堂是葬礼。他把课堂留下了。课堂越变越大,现在延伸到了中国。我向过路的朋友们大声招呼:来,值得进去听听。  相似文献   

8.
“一位老人 ,一个年轻人 , 一堂人生课。” —— 这 是对《相约星期二》一书内容最简短的概括。 书中的老人是一位得了绝症 ALS” 的 老 教 “ALS” 的 老 教授 , 在他发现病况直至自己死去之间这段日子中 , 他并没有让自己就那样在失望中衰竭 , 而是选择勇敢面对死亡。按他自己的话说就是 : 让人们研究我缓慢而耐心的死亡过程。观察在我身上发生的一切。从我这儿学到点什么。 就这样 , 莫里老人在人生的末期走过了那座连接生与死的桥梁 , 并诠释出了这段曼妙的旅程的不寻常意义。 这位社会学老教授一生中的最后一…  相似文献   

9.
正本文立意高远,托物言志,赋予了"苇"以新的内涵。苇有柔弱的美丽,正如《诗经》中柔美的女子。但柔弱的苇却在缺少生命之水的荒漠中顽强生存着,让人感叹任何弱小生命都有坚强的一面。作者先抑后扬,以悲悯情怀,写了苇在荒漠中生存之艰,然后笔锋一转,对植物中的"弱女子"心生敬佩。"给她一片(不,哪怕是一点)水,她就敢生根、发芽、开花,摇曳出一片星火,一片阳光"。一个"敢"字,让苇生动鲜活起来,让人联想弱女子面对强权与  相似文献   

10.
这篇散文不是理性的,而是精神的。 在这样一个散文泛滥的时代,人们尽可以抒情,阐释深邃的思想,尽可以先于灵魂把尸骨送到天堂或者在祭献之前先去找一种仪式,又或发远古之幽思,但《生命之源》不,或者说刘元举不。《生命之源》中总有一种尖锐的、血性的东西在刺疼着一些传统的东西,使我们讷于言辞,心中有什么涌动但又找不到它的边际。  相似文献   

11.
《寻找》这篇小小说写了两个层面的“寻找”,用明暗两条线索精心营构,让贫寒学子的淳朴、热情与重病老人的慈祥、厚道交织成真爱的耀眼光环。  相似文献   

12.
<正>1991年,作家史铁生《我与地坛》的发表震惊文坛。整本书并没有华丽的辞藻,而是用平平淡淡的语言娓娓道来,我无法对这本书进行专业的评价,但在那些失魂落魄、孤独无助的时候,这本书给了我莫大的勇气。第一次读《我与地坛》这本书还是在高中课本上,开篇第一章作为语文科目的必读篇目,值得每一位高中生阅读。但和其他书目一样,当时我只是将读这本书作为任务罢了,从未想过这本书能给年少无知的我带来多大的感悟或者多少感动,读的时候也只是囫囵吞枣。青春年少的我,向往自由,  相似文献   

13.
《今日教育》2008,(5):43
星期二晚上八点左右,一个寂静的池塘里.在目瞪口呆的乌龟和鱼的注视下.一大群青蛙坐在荷叶上飞了起来。小鸟们吓坏了.在厨房里吃三明治的男人瞥见了窗外的青蛙,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它们却冲他招招手。青蛙们甚至从窗户和壁炉涌进了开着电视却睡着了的老奶奶的家.看起了电视。  相似文献   

14.
实际上,如果我们把列夫·托尔斯泰当作一个普通的人,而不是把他当作一个文学家、思想家、基督徒,那么我们对他的理解甚至会更加深刻的。这是因为托尔斯泰一生中越来越发现自己除了是一个最普通的人以外其实一无所有.在他的人生道路上,他的巨大声誉不仅不能给予他丝毫的帮助,相反地总是妨碍他踏上通向真理之路。一个任何人都根本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每一个人生命的意义问题——总是时刻紧紧地攫住他。从他不足19岁时的日记①以至去世前6天口述发出的最后一封信中,②我们都可清晰地看到这种自觉。经历过巨大精神崩溃的托尔斯泰真切…  相似文献   

15.
小说《热爱生命》写了两个淘金者输掉钱后陷入困境,而主人公的朋友比尔贪慕金钱,背信弃义抛弃了他。比尔在金钱与朋友之间自私地选择了金钱。主人公则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一切困难,在绝境中将生命延续,在风雨中艰难前行:累  相似文献   

16.
史金霞 《师道》2012,(10):48-50
关于生命 一 、我家14岁读初二的蒋筱寒同学很喜欢你这本《寻找有意义的教育》,自从得到此书,便成了她桌上、枕边的必读书。读你写范美忠等人,又欢笑又忧伤,读你的《在鲁迅路口》甚至都落了眼泪,最喜欢读的是写菜虫从无到有到长大的那些文字。一个晚上,她突然对我说:阿啃叔叔这本书名,我感觉应该叫“寻找生命的意义”。我发现,她说得还很有道理,你以为呢?  相似文献   

17.
<正>·推荐理由·阅读,与我而言就是一个人的旅行,阅读,就是遇见。一个初秋的傍晚,当我合上这本200页的小书,浅灰的封面上白色的书名似乎在随着我的脉搏轻轻跳动。那个瞬间,心里充满了力量,激情澎湃。我的目光透过白色的窗纱,落在恣意蓬勃的广玉兰的树冠之上,夕阳照耀下的广玉兰展现着静默的美。生长,孕育来年五月满树的繁华就是它的生命的意义吧。那么,我呢?我该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期读书:《寻找有意义的教育》蔡朝阳著宁波出版社出版曾被评为2012年新京报教育类年度好书观察蔡朝阳筚路蓝缕的足迹,他有所为,有所不为。16年的教师生涯虽说波澜不惊,但他交结缠绕、头绪万千的思想嬗递不失为一出峰回路转的戏剧。从回顾、反思与展望为师之道,自嘲"我所思兮在山腰",到检视、质疑小学语文教材以意识形态为内核  相似文献   

19.
香港作家杏林子所写的《生命生命》主要描写飞蛾强烈的求生欲,香瓜子顽强的生命力,还有杏林子对自己许下的诺言:绝不让时间从自己手中流失。杏林子在12岁时,染上了  相似文献   

20.
"生命是一座高不可攀的险峰,散发出诱人的光辉,吸引着你徒步向上攀登……"看完了《热爱生命》后,我的脑海中涌现出这样一句话。在生命的攀登过程中,每一个人都不知疲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