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只有人与自然关系和谐,才能为人类提供理想的生存空间和条件,并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道德是建立在人类对其自身交往经验的反思与归结基础上的实践理性。从传统道德的发生机理看,道德的主体应该并且只能是人类自身。道德主体总是处于不断扩展之中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和人类理性的发展而日益泛化,然而道德的拓展与泛化是有限度的。当代生态危机与环境恶化迫使人类必须抛弃对自然只是盲目征服的错误观点,建构新型的天人伦理关系。天人交往与人际交往的殊异性决定道德不能简单地外推到自然界。因此,新型天人伦理关系的实质不是人类道德的简单翻版,而是人类在开发与运用自然物过程中对自身的有限理性节制。  相似文献   

3.
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简单的协调关系发展到一个紧张关系的历史过程,造成现代人的生存危机。可持续发展观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反思传统人与自然的伦理观,强调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生态观和伦理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论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之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有人类以来,自然不再是纯粹的自然——凡是在人迹所至之处,自然均或多或少地打上了人的印记,这样自然就成为“历史的自然”,成为“人的无机的身体”和生存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传统和谐状况遭到严峻的挑战,环境伦理问题、资源伦理问题日益凸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必须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一定的伦理理念与伦理规范的统摄下,以恰当的方式开发和利用自然,同时又能适应自然、欣赏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进而促进人-自然(环境)-社会系统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力度不断加大,结果却导致了人与自然的矛盾日趋尖锐.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迫使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谋求人与自然的长久、和谐共存.科学地审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伦理观,吸收其思想精华,深入领会中国长久以来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之实质,构建一种“以实践为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观.这种生态伦理观的建立,现实性与可行性兼备,它既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人类自我救赎之途径,同时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6.
人类必须摒弃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化价值体系及狭隘的功利主义思想,承认自然的主体地位,正确认识和摆正人与自然的位置,树立并强化生态伦理意识,用环境道德来约束和规范人们对待生态环境的行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让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共荣。  相似文献   

7.
阐述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三种伦理观,指出了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和自然中心主义伦理观的不足和缺陷;只有可持续发展伦理观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公平与和谐才是我们应该实践的环境伦理观。  相似文献   

8.
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人与自然的本质关系、价值关系、历史关系等多重含义,这些关系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形成的。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发生中介,实践活动的二重性决定于人存在的二重性与自然存在的二重性,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意蕴只有在这种思路中才能得到合理的阐释,就此而言,西方生态伦理学是失之偏颇的。  相似文献   

9.
人类诞生之初,完全依赖于自然生存。随着人对自然征服能力的增强,特别是工业文明的出现,人对自然开始进行掠夺性的开发,结果导致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稀有生物灭绝等。当人们正在贪婪的豪夺自然资源时,自然开始了对人类的报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成了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要达到这种和谐必须依靠两种手段———道德与法制。  相似文献   

10.
结合道德心理分析,从人疏离自然的历史观念出发,考察传统伦理文化内蕴人与自然同一性的精神资源.通过普遍理性主义对传统伦理文化进行价值颠覆的“现代性”道德,在彰显人的主体性及伦理价值的同时,却由于人与自然伦理价值观盲点,使现代人陷入孤独、空虚等道德心理困境.以人与自然伦理关系为核心的生态伦理诉诸人的情感,借鉴生态心理学观点,使自身的理论从表层走向深层,为治疗人疏离自然的道德心理困境,提供研究思路,探寻保护自然的主体根据.  相似文献   

11.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新形态,也是构建新型社会的必然要求。要以生态文明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创建新时代下人与自然互利互惠、共生共荣的和谐社会,促进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唯物史观的基础,也是任何具体社会形态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在人——自然——社会的互动关系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客观性决定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人在社会关系中的自觉能动性决定了社会具体结构的建构性。劳动实践的“物质变换”在自然规律的作用及其未来理想社会的特征上都强调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环境危机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生的全球性环境危机,已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态势。人们不得不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双重关系中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作者认为,从天地生相联系的角度来思考和调整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尤为重要。在考虑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同时,从社会制度层面来调整人与社会的关系,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对“人类中心论”、恩格斯的“报复论”进行理论分析,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依据及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恩格斯论人与自然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发展关系的思想的要点是: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与自然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同人与人的关系的内在关联性。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重要启示:人在自然界中要准确定位;牢固地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协调好人们的利益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与不同文明时期相适应的人-自观念。从"天人合一"到"人定胜天"再到"和谐共生",这是人-自观念演进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过程,它们都是时代的产物,都包含着不同程度的合理的因素,我们必须对它们进行具体的辩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不论是中国的“天人合一”还是西方的“天人相分”,都没有处理好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天人合一”一味强调人类必须顺从自然,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无所事事,缺乏对大自然的探索精神;而“天人相分”则一味强调以人为中心,征服自然,虽然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应该吸取两者之精华而摒弃其糟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我们创建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8.
章在对西方和我国人地关系学说和理论进行哲学思考的基础上,从认识论角度讨论和提出: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时,其指导思想不仅应以地理学和生态学思想为指导,而且更应该以哲学思想为指导的理念。  相似文献   

19.
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紧密的伦理关系。人是以文化的方式在自然中生存的,人类是自然界总体最先进的部分,代表着自然界总体向更高级的方向发展,其他物质群是人类发展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人类对自然的保护是积极能动的,自然也以对文化的选择来实现对人类的制约,规范着人类发展的方向。维护自然是人类最高的自我实现,人类应该使自己的行动自觉遵从“天人合一”的法则,为科技注入伦理精神。这样才能解决人与自然的深层次矛盾,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性状态。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人类实践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缺,实际也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严重失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即科学的实践观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始终,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