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龚蕊 《新闻世界》2011,(2):138-139
"80后"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从出生到成长都得到广大媒体的高度关注,各种有关"80后"的报道也是络绎不绝,经常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些报道不仅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本文通过对媒体关于"80后"一些报道进行分析,从而探索媒体对"80后"的形象是怎样进行建构的。  相似文献   

2.
高静一 《新闻世界》2010,(12):103-104
“80后”这个词出现以后,媒体对它的关注从未间断过,那么“80后”的媒介形象是怎样的?又发生过怎样的变化呢?媒体的报道是否影响人们对这一群体的认识?本文对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3.
王璐 《新闻世界》2011,(7):276-277
"80后"正从上世纪末大众茶余饭后的谈资,21世纪初的争议与褒贬,发展到今日的"80后"文化现象。从争议到批判到赞扬再到思索,期间各种媒介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具有公信力和话语权的大众主流媒介,洞察引导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态度。而我们对"80后"的媒介形象认知应将具体文化现象、话题和媒介形象再现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田楠 《新闻世界》2011,(1):171-172
上世纪90年代末,"80后"这样的词汇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但常常被贴上负面的标签,而在2008年我国发生了一系列大事件之后,对"80后"加以褒奖的报道越来越多。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得出,"80后"的媒介形象呈现出由叛逆逆转为坚韧不拔,即由批评逆转为赞扬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80后"农民工是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与第一代农民工有着明显的不同。媒体不仅参与了对这一群体形象的建构,而且他们的报道会影响整个社会对该群体的看法。因此,分析媒体对"80后"农民工所建构的媒介形象以及媒体建构该形象的原因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彩云 《东南传播》2010,(9):118-121
本文通过对《华商报》关于"80后"报道做内容分析发现,媒体对"80后"的关注仍然集中在文化娱乐、生活消费和婚姻恋爱方面;在对"80后"的报道方式上存在以偏概全、滥用标签的倾向;标签的内涵主要是个性、年轻、热衷享受、经济能力差等几个方面;记者对于"80后"积极的倾向性往往直抒胸臆,而消极的倾向性则多引用他人观点,总的来说在婚恋方面的报道呈现出消极倾向性,而在消费社会公益方面呈现积极倾向。  相似文献   

7.
袁楠 《今传媒》2011,19(3):52-53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以2009年中国新闻网上"90后"为标题的253个文本为分析对象,探讨了媒体如何构建"90后"这一群体的形象,并认为"90后"被贴上了诸多负面的标签,这是媒体与社会的刻板成见,并不符合这个群体的生活常态。  相似文献   

8.
《中国青年报》"80后"媒介形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研究了2004年至2009年<中国青年报>报纸上以"80后"为标题的142个文本.总的来说,<中国青年报>比较客现地报道"80后",呈现的"80后"形象以正面和中性形象为主.  相似文献   

9.
赵晓炜 《新闻世界》2011,(1):179-180
李普曼曾指出:"我们必须特别注意到一个共同的因素,这就是在人与他的环境之间插入了一个拟态环境,他的行为是对拟态环境的反应。但是,正因为这种反应是实际的行为,所以它的结果并不作用于刺激引发了行为的拟态环境,而是作用于行为实际发生的现实环境。"换句话说,如果某一群体多以否定的、负面的形象被呈现,那么长此以往受众的反应会直接...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时间的推移,"70后"、"80后"这两个词语的意义已扩展成对两代人的整体称谓。本文从媒介进化和媒介环境的变化角度来分析这两代人的代际特征,提出了"媒介代际"这一说法。  相似文献   

11.
李媛 《报刊之友》2011,(4):59-60
这个世界,有这么一小撮人,打开报纸,撰写的是他们的消息,打开电视,报道的是他们的消息,街头巷尾,议论的是他们的消息,仿佛世界是为他们准备的,他们仿佛能够呼风唤雨,无所不能。这一小撮人,开始步入而立之年,这一小撮人,就是当今社会褒贬不一的"80后"。本文以媒介对"80后"现象的讨论为基础,分析"80后"在媒介评论中的定位及其变化,并认为唯有在一个反复认知的过程中,才能完整地对"80后"群体形象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12.
李媛 《今传媒》2011,(4):59-60
这个世界,有这么一小撮人,打开报纸,撰写的是他们的消息,打开电视,报道的是他们的消息,街头巷尾,议论的是他们的消息,仿佛世界是为他们准备的,他们仿佛能够呼风唤雨,无所不能。这一小撮人,开始步入而立之年,这一小撮人,就是当今社会褒贬不一的"80后"。本文以媒介对"80后"现象的讨论为基础,分析"80后"在媒介评论中的定位及其变化,并认为唯有在一个反复认知的过程中,才能完整地对"80后"群体形象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空巢老人"这一弱势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2009年1月1日—2012年6月1日在百度新闻高级搜索系统中以"空巢老人"为主要内容的51篇报道进行了分析,旨在探究媒介是如何建构"空巢老人"这一群体形象的。研究发现:媒介对"空巢老人"的消极(负面)报道较多,积极(正面)的报道则相对较少,且报道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再现的"空巢老人"形象大多是生活孤苦、内心空虚的,且女性多于男性,城市"空巢老人"的数量大于农村;低龄和中龄老年人成为了被报道的主体,涉及高龄老人的报道则相对较少。与实际情况相比较,媒体在建构"空巢老人"这一群体形象时在某些方面有失偏颇,如报道角度较为单一等等,并没有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这一群体的生活常态。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三家报纸的分析,发现媒体在08年对"80后"、"90后"的关注度开始上升,而这种提升是伴随着他们参与社会事件的社会角色转换的,同时,在媒体建构的话语中,"80后"、"90后"群体开始以正面向上的群体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媒体对80后大学生形象的建构,解读媒体所建立的80后迷思,并建议媒体对80后大学生进行报道时,可以依据一些准则检视自己是否带有偏见,避免损害80后,而读者在阅读时,也可以依循这样的批判意识思考性地解读报道。  相似文献   

16.
“富二代”媒介形象建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莉 《新闻记者》2012,(2):47-52
杭州飙车案和药家鑫杀人案等让我们在媒体报道中不断关注"富二代"这一特殊群体。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大众传媒新闻报道中"富二代"的形象建构进行了研究,并发现大部分新闻对"富二代"这一形象进行了负面报道。本文也进一步归纳了负面报道的倾向类型、形成原因和社会影响,对深层社会原因和纠正方式等进行了定性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田香凝 《东南传播》2012,(10):79-81
随着网络热词"屌丝"的流行,新闻媒体报道开始不断关注这一特殊群体。本文通过内容分析法对"屌丝"的媒介呈现进行了研究,发现大众媒体对"屌丝"概念的认知存在偏差,将这一群体弱势化、卑微化。本文分析了报道偏差的倾向类型、形成原因和社会影响,并对媒介差异现象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白滔 《新闻世界》2011,(5):231-232
"80后"是一个新生词语,它出现于本世纪初,最初是对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有名作家的指称,慢慢发展到指代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整个一代人,并成为被广为关注的社会话题。本文选择新闻报道中80后女性形象塑造作为研究的主题,从目前新闻报道的现状来看,对作为"80后"一代的女性形象的塑造仍然呈现出某种刻板成见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犀利哥"形象构建的三个阶段进行分析来揭示媒介尤其是网络媒介是其"走红"的最有力的推动。娱乐无可指责,但我们更需要的是在一个小人物变身新闻热点之后,呼吁有关部门对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人员的进一步关心。  相似文献   

20.
徐淼 《大观周刊》2012,(33):21-21
凯鲁亚克是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他描写的“垮掉的一代”形象,至今仍为人称道。本文通过对《在路上》的解读,浅析这一形象,并结合其与现代社会关系,做出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