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周文 《培训与研究》2009,26(1):4-5,64
《元刊全相平话五种校注》是继古典本之后在校勘和注释方面做得最好的标点本,但校注中也有一些由于不明词义、语法而误录、误改、误断的情况,本文就这三个方面各举一例说明之。  相似文献   

2.
《元刊全相平话五种校注》是继古典本之后在校勘和注释方面做得最好的标点本,但校注中也有一些由于不明词义、语法而误录、误改、误断的情况,本文就这三个方面各举一例说明之。  相似文献   

3.
文章分析了《元刊全相平话五种》中介词“与”的全部功能,并与它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功能加以比较,进而探讨了它在该书中功能复杂多样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致使义兼语句是兼语句中的一个重要类别。通过考察《元刊杂剧三十种》发现,致使义兼语动词有15个,并对由这些兼语动词引导的兼语句结构"S+VP1+NP+VP2"进行分析,得出S、NP均可以省略,VP2既是单个动词也是复杂结构。  相似文献   

5.
兼语句前动词V1的意义由"呼喝"、"命令"、"安排"等具体的行为动作义不断抽象,最终只表示一种纯粹的或抽象的致使意义,这时,兼语句的使用范围扩展,可以表示人、事物或事件之间发生的相互影响,体现出兼语句发展后语言表达功能的扩大。  相似文献   

6.
兼语句前动词V1的意义由"呼喝"、"命令"、"安排"等具体的行为动作义不断抽象,最终只表示一种纯粹的或抽象的致使意义,这时,兼语句的使用范围扩展,可以表示人、事物或事件之间发生的相互影响,体现出兼语句发展后语言表达功能的扩大。  相似文献   

7.
兼语句是由兼语短语做谓语或独立成句的句子,它是现代汉语中一种特殊的动词谓语句。以张爱玲小说《十八春》中的兼语句为语料,从V1的语义特点、N2的语义特点、V1和V2的语义关系三个方面,对兼语句做了简要语义分析。  相似文献   

8.
释《元刊全相平话五种校注》助词"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得”在《全相平话五种》中用字频率较高,兼有动态助词和结构助词两种功能,构成的语法格式也多样。本文主要讨论助词“得”的语法意义和格式。  相似文献   

9.
"把"字句是汉语中一种特殊的句子结构形式,许多学者从各方面对其作过深入细致的研究。一个长期的热点问题是"把"字句的语义分析,即并非所有的"把"字句都表示"处置"义,还有一部分"把"字句是表示"致使"义的。本文全面考察《红楼梦》中出现的"把"字句语料,将其分为处置义"把"字句和致使义"把"字句两大类。本文主要具体描写和讨论了"把"字句在《红楼梦》中的结构语义表现,发现两类"把"字句都有丰富的结构语义类型,与唐宋时期的"把"字句相比,其谓语成分更加复杂多样,不仅出现了新的结构类型,原有的结构还发展出新的语义类型。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分类词典》是类别-层级结构的分类体系,五级义类是整个词义系统的基础。本文以五级义类的形成为中心议题,探讨了义类的组成单位、义类组织关系、义类之间的关系以及相邻义类、上位义类、体系结构本身对五级类构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之第三人称代词"他"在文言中,确切的说在齐梁而后始有第三人称代词之用。通常认为古代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为"彼""其""之""伊""渠"等。然而这些人称代词都是不断的发展完善起来的,并且在不同的时期所使用的第三人称代词及其用法也是不尽相同的。通过对汉魏、隋唐、宋元、明清、新文化运动这五个时期的人称代词在作品中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来论述第三人称代词在汉魏以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又”部统辖下地23个字进行系统考察,分析它们的形义关系,得出“又”部字三方面的义类类型。通过考察分析,发现“又”源于“手”,从“又”部的字与“手”相干连。与“又”部义类不相符的字族有一组,这些字的“又”作为简化字的抽象符号,其代替原先繁体字中各个繁难部件。由此得出《字表》“又”部字的构型规律。  相似文献   

13.
《因话录》是晚唐笔记小说中的优秀作品,作者赵约生于德宗贞元十八年至贞元十九年(802-803年)间,卒年大致在僖宗乾符中和之际。赵出身儒学世家,其家族以“文学进身、科举入仕”的方式进入到统治阶层,并与当时一些名门望族联姻,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关系是赵成功完成《因话录》创作的重要因素。《因话录》成书于僖宗乾符中和之际,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唐代社会的原始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史籍的不足,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故成书之后便被后人广为征引。  相似文献   

14.
汉字“以形示义”的功能和汉民族“据形识义”的文化心理,使得人们总是试图对发展后的字形和字义做出新的诠释,以期使新的形义关系得到统一.《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的“羊”部字的大部分形体与原始的构意保持一致,其构形笔意义类大致有四类:一是表示“羊”的种类名称;二是表示“美、善”之意;三是表示“地名或姓氏”的用字与“羊”有关联;四是表示与“羊”相关联的动作行为;五是与“羊”义无关联的(用作声旁的,构字部件与“羊”字形体相似的).通过考察分析,得出“羊”字的构形规律.  相似文献   

15.
《全相平话三国志》和《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人物塑造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张飞形象的塑造上。原因在于:关羽崇拜的影响;不同作者审美取向的差异;不同艺术形式叙述传统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苏教版语文必修第三册课文《五人墓碑记》(明·张溥)中有这样两个句子,在教学过程中.它们引起了我们师生共同关注,引发了一场争论。第一句: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在翻译这句中“谁为哀者”时,我们的理解出现了分歧。《中学教材全解》(薛金星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古文完全解读》(马德高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  相似文献   

17.
对《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冫"部统辖下的23个字进行系统考察,分析它们的形义关系,得出"冫"部字四方面的义类类型。通过考察分析,发现与"冫"部义类不相符的字族有三组,主要是"氵"部义类字,其次"冫"部声化字,另一类是义符错位。进而分析这些异类的成因,得出讹变和形符声化以及部首的归并是造成"冫"部义类分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李桂花 《文教资料》2008,(33):48-49
对于<诗经·大雅·荡>"而秉义类,强御多怼"之"义类"二字,学界多以"善"、"美"、"好"相释.然而,若考之于诗旨、句意以及古籍中"义"、"类"的用法就会发现"义"还有"邪僻"之意,"类"有"戾,曲"之意.将"而秉义类"之"义类"解作"邪恶",方才文从字顺.  相似文献   

19.
上海地区有着悠久的文化,自三国吴以降,上海地区更涌现了大量的杰出或重要的人物,在文化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上海地区的文人们也可谓群星灿烂,他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作品。但人们对上海地区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遗产缺乏充分的认识,该地区的文献一直未得到系统发掘与整理。华东师大古籍所整理出版了《明清上海地区稀见文献五种》,内收明代李绍文《云间人物志》、侯歧曾《侯歧曾日记》、清代萧中素《释柯集》、孙文川《淞南随笔》与毛祥麟所著《三略汇编》。书中所录多为未曾面世的珍贵史料,且以上文献原多为稿本,仅从保存角度而言,这也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  相似文献   

20.
本文考察了《汉书》中表责让类双音节动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分布和表义功能,从而揭示了汉语双音节词在汉代的发展状况。本文认为,双音节动词与单音节动词是同一种语法功能,却是一种新语法形式,具有更强的表义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