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12年修正的《刑事诉讼法》新增了庭前会议制度,这是对保障庭审公平、提高诉讼效率所作的具体、细化规定,但仍不够完善,在司法实践中引发一些争议。在不违背立法者设计刑事庭前会议制度初衷的前提下,有必要对庭前会议的适用范围、会议的召集者与参加者、会议的启动方式、会议的效力等进一步规范化。  相似文献   

2.
庭前会议是新刑事诉讼法中新增的一大亮点,它不仅从程序上改变了原始的“一步到庭”的诉讼模式,而且从实质上完善了公正和效率两大诉讼价值。司法解释以法条为基础对庭前会议的召开、参加人员、适用范围等事项作出了较为细化的规定,但是其仍然存在很多关中不足之处。本文重点从庭前会议制度的实质功能、内容及存在的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进一步完善庭前会议制度的对策和建议,便于更好地发挥庭前会议制度在实践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2012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刑事诉讼中的"庭前准备程序",同时对被告的辩护权进行了一些完善,并对我国刑事诉讼中原有的控辩格局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本文期望通过对其他国家刑事庭前准备程序的探讨和比较,结合我国本土法治资源,为我国的刑事庭前准备程序的完善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邢事庭前会议制度已运行将近三年之久,作为中国特色的一项新制度,其在我国司法实践具体贯彻执行过程中逐渐体现出其独特的作用和价值,但也显现出不少问题。新刑诉法及司法解释对庭前会议的启动、审查、形式、范围和效力等诸多问题要么没有设定,要么规定的太笼统,这是目前庭前会议制度适用不理想的重要原因。笔者通过对山西省原平市人民法院进行实地调研,对其庭前会议制度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提出其中存在的几个显著问题,并进一步提出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5.
6.
从刑事庭前会议的实践运行情况来看,囿于立法规定的粗疏及含糊定位,使其面临形式化、非规范化的困境,适用率远未达到预期。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契机。在对"庭审实质化"试点实践的考察后发现,在改革的示范号召下,庭前会议的召开比例显著提升,功能定位开始呈现出丰富化的特征,但同时不能忽略当下立法与实践中的制度差异与应用错位。基于庭审实质化的改革要求,应对庭前会议的程序功能进行再定位,避免案件实体争议在庭前会议阶段讨论,确立程序性事项的法律效力,规范证据展示规则,以达到辅助庭审、突出庭审核心地位的制度效果。  相似文献   

7.
201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首次将庭前会议程序纳入了我国刑事诉讼制度体系内。但是法律条文对于庭前会议制度的规定过于宽泛,在制度设计上过于单薄,与国外相类似的刑事法律制度相比,我国的法律规定难以体现这一制度追求的司法公正和效率的初衷。庭前会议制度的职能定位以及其所要承担的职能等还不明确。为了使庭前会议制度合理构建和完善,有必要通过与国外相关刑事法律制度进行对比分析并借鉴有益经验,同时结合我国刑事司法的实践进行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8.
9.
新《刑事诉讼法》第182条第2款对于庭前会议制度的规定,进一步细化了庭前准备程序,这对于整理和明确讼争要点,保障集中审理,提高诉讼效率,保障控辩平衡,规范公诉权的有效行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我国庭前会议程序仅有雏形,具体的运作规则还未规定,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庭前会议制度,庭前会议的功能应定位为初步开庭的程序,其具体运作应以非法证据排除为中心。  相似文献   

10.
庭前审查程序是刑事诉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刑事审判活动的顺利进行以及刑事诉讼和谐、公正、效率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现行刑事庭前审查程序中存在四大方面主要缺陷。在现阶段的大环境可以允许的范围内对目前我国的刑事庭前审查程序进行若干改造,可以对我国刑事庭前审查程序再修正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庭前程序是指庭审的预演和排练。1996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赋予了庭前程序新的内涵,但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庭前程序自身存在的一些弊端也日益显现,因此有必要对之加以改革,建立符合司法实践需要公正透明的庭前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2.
我国民事诉讼中的庭前准备程序的内容或形式都亟待改革与完善.这是借鉴国外司法经验以及我国司法实践在理论上探讨的需要.我国民事诉讼中庭前准备程序的内容包括庭前证据交换、当事人确定争执点等等,而进一步完善它的内容对于保证诉讼公正和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庭前会议程序定位于庭前准备程序,是庭前准备程序的一项核心制度。庭前会议程序对于促进庭审程序的顺利、高效开展以及公平正义价值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庭前会议程序虽然已经规定于新《刑事诉讼法》之中,但是庭前会议未能在司法实践中发挥应有作用。庭前会议程序应当成为非法证据排除的一道闸门,既保证庭审的效率和公正,又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4.
会议口译作为一种高强度、高难度的跨文化、跨语言脑力活动,其成败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口译员的译前准备程度。为了减轻口译现场的压力和负荷,提高口译质量,译员必须进行译前准备。本文从会议内容和译员自身两方面阐述了会议口译准备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没有一种会议对译员来说是不需要准备的”。本文结合笔者具体实践,从了解议题,与演讲者沟通,确认会议安排和熟悉场地,以及译员所应具有的心理准备等方面,论述了会议前的口译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6.
会议口译作为一种强度大、难度高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在国际间交往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常常注重会议口译的技巧,但是若要取得会议口译的成功,译前准备工作也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从会议的主题准备、术语和背景知识的准备、与与会者沟通、文具的准备和设备的检查、心理准备等几个方面阐述了会议口译准备过程中应注意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7.
2013年实施的新《刑事诉讼法》确定了我国的庭前会议制度,这是我国第一次对于庭前审查规定专门性程序,将回避、出庭证人名单、非法证据排除等问题纳入了审查的范围,规定审判人员可以就相关问题"了解情况,听取意见",从而实现程序分流、确定庭审中心、防止法官预断的功能。然而,庭前会议制度在效力、主持者、参与人、启动方式等方面还缺乏系统性的规定,需要在司法实践中不断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8.
会议口译译前准备工作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议口译是一种高强度、高难度的跨语言、跨文化交际活动,其成败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口译译员的译前准备程度.译前准备有利于译员消除紧张情绪、缓解压力、激活相关图式,从而帮助译员从容、镇静、出色地完成口译任务.译前准备至少应该包括以下5个方面:熟悉口译主题、讲稿准备、术语准备、了解服务对象、装备准备.  相似文献   

19.
庭前会议非法证据排除的制度目的是有效阻止缺乏证据能力的证据流入正式庭审,影响庭审的公正与效率。但司法实践中该制度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法院在庭前会议中对非法证据排除申请的处理方式过于简单,无法形成有约束力的会议决议,庭前会议本身也缺乏制度激励。为及早排除非法证据,保障正式庭审公正高效,应对庭前会议进行诉讼化改造,赋予庭前会议决议有拘束控辩双方的效力,建立失权效制度并在二审中提供司法审查途径。  相似文献   

20.
民事诉讼庭审优质化改革对争点整理制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目前我国民事诉讼争点整理制度存在争点整理主体不明确、客体不全面、效力不确定以及适用范围较模糊等问题。这主要缘于相关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立法本身存在缺陷、司法实践不够重视等。应立足于当下我国司法生态实际,完善争点整理立法,确定法官角色定位,明确争点整理效力,制定详细适用范围,以期高质效发挥我国民事诉讼争点整理制度功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