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洲中世纪文明既承接了希腊罗马的古典文明传统,又开启了近代资本主义精神。它在消解古典文明使中世纪变得"黑暗"的同时,却又以潜伏着近代宪政民主、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文明因子,把先贤创造的古典文明通过创造性转换传送到近代人手里,为作为近现代文明基础的宪政、自由、民主、法治、人权等观念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土壤,从而孕育了现代西方的资本主义文明。  相似文献   

2.
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是国王或大封建主颁发给城市和市民的一种法律意义上的权利认可证书。它的出现是中世纪西欧封建经济发展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内容主要是确认城市的自治权和其他特权,明确市民享有的各项自由、各种经济和法律上的特权等等。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特别授权”的法律,是近代资本主义宪政制度的起源和基础。它不仅促进了中世纪西欧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促进了整个西欧封建经济的发展,从而推动了西欧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相似文献   

3.
马西略是西方中世纪晚期的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其思想对近代主权国家的产生和宪政主义的发展都有着直接而积极的影响。他站在世俗国家的立场上,为世俗君主的权威进行了有力的辩护,认为人民是一切权力的直接源泉,宗教大会应该是基督教生活领域中的最高权力机构,法律应该体现人民大众的意志。  相似文献   

4.
中世纪基督教对近现代宪政有深刻的影响。基督教的“原罪说”、信仰主义和禁欲主义是近现代宪政运动的精神催化剂,神学自然法学说传承了古希腊古罗马的古代宪政精神,中世纪政教二元化结构体系直接导致人的信仰自由,教会与国王、贵族的权力斗争产生了近代宪法的雏形。  相似文献   

5.
张君劢是中国近代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宪政主义者,游走于学问与政治之间,是一位颇具影响的人物。张君劢的宪政思想有一个前后演变钧发展过程,抗战胜利后,他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民主国家,而他所说的民主是政治民主与经济民主的统一。本文着重阐述抗战胜利后张君劢的宪政思想,力求分析出张君劢在抗战胜利后选择的政治路线与时代背景及他的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民盟宪政观的主要内容、局限性及积极意义进行了总结分析。中国民主同盟的宪政观是一个复杂的理论体系,它主要以宪法为中心同时包括:宪法与人民的关系,宪法与政党的关系以及宪法与政府的关系3个方面。民盟宪政观形成有其特殊的历史条件,首先近代宪政思想发展到20世纪40年代的必然产物;其次20世纪40年代各派政治力量相互妥协的必然结果;最后民盟内部的成员组成对宪政观的产生起了很大影响。民盟宪政观具有一定局限性,首先,近代自由主义思想的畸形发展是民盟宪政观的历史局限;其次,民盟宪政观脱离40年代的政治经济条件是其现实局限。民盟宪政观也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提供了一次使中国和平进入现代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尝试;其次它为建立高效、民主的现代化中国政府奠定了基础;最后它探索了一种处理现代化国家政府与人民之间关系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各国历史上,近代民法往往先于宪政而存在,促进了资产阶级的壮大、权利意识的觉醒、公共领域的形成,从而对宪政的产生和发展起到过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传统制度和现实危机的影响下,清末时的中国既不存在近代民法,也缺乏促进近代民法发展的社会激励,这无疑是当时这场改革最终以失败收场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天再走发展宪政之路,我们应注重制定一部突出权利本位思想的民法典。  相似文献   

8.
从文化学的角度浅析中世纪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人们把中世纪称为“黑暗的中世纪”,认为这是“一个思想低落到使人怜悯的世界”。但是,如何仅仅把中世纪理解为西方文明发展的倒退,只看到基督教作为“人民的鸦片”的消极意义,势必无法理解其作为“无情世界的感情”的宗教所蕴含的深层的文化学意义。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中世纪这段历史,正确评价其在欧洲文明史上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中世纪是受基督教神学思想统治的时代,在教会强压思想的统治下,宗教扼杀科学并阻碍了科学的进步,科学处于一片黑暗之中。然而,从古希腊文明的光辉中走出来的中世纪欧洲,拥有着比古希腊文明更加先进的生产力,不仅手工业的发展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而且基督教在利用科学来印证神学的时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科学的前进的步伐,作为古希腊辉煌的科学向近代科学过渡的一个无法逾越的存在阶段,其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不可磨灭。  相似文献   

10.
与罗马法、日耳曼法并称为欧洲中世纪三大法律支柱的教会法,本质上作为。一种神权法,曾经给西欧的中世纪带来黑暗和愚昧,但是它对西方法治传统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法律观点上,教会法为西方“法律至上”理念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在法律制度上。它对西方宪政制度、婚姻家庭制度、刑事制度和诉讼制度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要全面认识西方近代的国家,就必须深刻了解中世纪的政治社会状况,同样,要系统认识近代西方政治文化,也就必须准确地理解中世纪的政治思想,这已是西方政治哲学界和历史学界的共识。然而,在过去的年代里,我国学界对此一直未予以足够的重视,因此,适当的“补课”也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相似文献   

12.
马西略是西方中世纪晚期的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其思想对近代主权国家的产生和宪政主义的发展都有着直接而积极的影响。他站在世俗国家的立场上,为世俗君主的权威进行了有力的辩护,认为人民是一切权力的直接源泉,宗教大会应该是基督教生活领域中的最高权力机构,法律应该体现人民大众的意志。  相似文献   

13.
追根溯源,中世纪的宽容和不宽容,在终极意义上都与基督教有关。在那个“黑暗”时代,基督教信仰是人们寻求宽容和爱的唯一源泉,教会信仰专制,也是一切专制和暴虐的思想来源和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4.
清末民初宪政思潮的兴起与发展,与民族主义在中国的勃兴密不可分。它以西方宪政模式为旨归,是中国近代社会各种现代化思潮的一分子。李大钊的宪政思想是同清末民初宪政思潮的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宪政思想的萌芽、发展和转变深受当时宪政思潮的影响,可以说,李大钊宪政思想的发展历史在一个侧面反映了清末民初宪政思潮演变的历史面相。  相似文献   

15.
宋传瑛 《中学文科》2005,(10):54-55
谭嗣同是维新时期宣传民权思想最早最得力者,他在《仁学》中系统阐述了他的民权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不但是谭氏对中国古代的平等和民本思想批判与继承的结果,而且是他从西方近代民主思想中得到的借鉴和启发。尽管他的民权主张是一个未成熟阶级的思想家所表露出来的未成熟的思想,但它表达了一种近代意义上的民主情怀,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有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西方近代的几百年历史是以科技文明为标志的,而科技文明的精神基础是理性逻辑,后者正是希腊文明的产物,难怪西方近代史是以复兴希腊精神开其端的。中世纪作为“黑暗的时代”仅仅是被跳过的时代。于是,中世纪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事实上,人们疯狂诅咒、视而不见的中世纪绝不是一段能跳过的历史,正是它为近代悄悄地、不自觉地准备了一个理性化的上帝,为近代的理性崇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试论中世纪西方政治思想的若干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一个历史时代 ,中世纪被认为是欧洲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不可超越的阶段。在教权和俗权长期的相互摩擦和冲突中 ,日耳曼文化、基督教文化和古罗马文化彼此较量、相互磨合 ,以致最后融合起来 ,构成了西方近代政治文化的重要基础 ,中世纪的西方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清晰地反映了这一过程。可以说 ,西方近代政治思想是这种初步融合了的文化在市民社会形成和发育过程中以意识形态的形式合乎逻辑的展开。因此 ,弄清中世纪政治思想的特征既有利于我们管窥中世纪政治文化演进的路径 ,也有利于深化我们对思想史发展规律的认识。从中世纪教、俗关…  相似文献   

18.
公元476年,本已日益衰弱的西罗马帝国在蛮族的打击下最终崩溃了,西方在经历了古希腊、古罗马的辉煌之后进入了另一个历史空间。随着西罗马帝国终结的不仅是它的帝国统治,还有它整齐的城市、宏伟的宫殿、灿烂的艺术、睿智的思想以及系统的法律。从此之后直到地理大发现的时代被历史学家称之为“中世纪”,这个时代从公元500年开始到1500年结束大约一千年的光阴!那么,什么是“蛮族”呢?通俗地说,就是那些没受过教化的、不知礼数的、甚至不识字的日耳曼人、斯拉夫人。这些人成了这一千年西方历史舞台上的主角。中世纪结束后,人们把自己的这段历史称为“黑暗的中世纪!…‘黑暗”就意味着无知、愚昧和恐怖。这就是过去几个世纪西方人对那段历史的看法。但是,中世纪果真那么黑暗,那么可怕,那么不堪回首吗?这只有认真地回顾这段历史才能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19.
杨洁 《时代教育》2009,(6):22-23
现代大学的雏形产生于中世纪的欧洲。尽管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认为"自古代文明的衰落至15世纪,文学、文化和艺术‘复活’的整整一千年,仅仅是一首不值得称道的‘哥特人’的黑暗插曲",但事实上,中世纪与古希腊罗马文化都是西方文化的根,也正是有了中世纪这一环,今天意义上的西方世界才得以实现。其中大学这种高等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欧洲中古时代留给后世的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相似文献   

20.
近代西方科学与文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通过意大利文艺复兴打碎了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精神枷锁,使人们获得了思想上的解放。而中国近代科学与文明的停滞主要由于程朱理学的兴起禁锢了存在多年的思想自由,给人们套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