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曹建华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3,(1):F0004-F0004
曹建华,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首届新华联科技奖“突出贡献奖”获得者,他投身现代岩溶学研究,在生物岩溶、岩溶生态系统、岩溶碳汇过程与效应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为我国岩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2.
蒋忠诚, 1962年生,研究员(专业技术二级),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调查工程"首席专家,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土资源部岩溶生态与石漠化治理重点实验室主任.蒋忠诚研究员长期从事岩溶地区水工环调查与研究,主持岩溶地区"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攻关和科技支撑计划重大课题,共主持承担国家、部门和地方科技项目40多项,在岩溶地貌形成、洞穴旅游资源开发、岩溶生态修复、石漠化综合治理、岩溶地质调查、岩溶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产业培育等方面解决了大量关键科学问题和应用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3.
国土资源部/广西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前身为原地质矿产部于1997年5月批准设立的"地质矿产部岩溶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 2004年更名为"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2005年加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实验室行列,依托单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成立以来,实验室发挥我国岩溶研究的地域优势和国际影响,以国际岩溶研究中心(IRCK)为依托,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完善岩溶动力学理论,搭建系列研究实验平台,培养高水平的科技人才,研究岩溶动力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为岩溶区生态环境问题对策提供科技支撑,为岩溶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曹建华研究员多年来潜心从事生物岩溶、岩溶生态系统的研究工作,不断探索新的研究课题。凭借着对现代岩溶学研究的贡献,对我国岩溶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支撑、积极推动国际岩溶碳汇研究进展等方面的表现,在不久前的中国地质科学院首届新华联科技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中国地质科学院新华联科技奖突出贡献奖。  相似文献   

5.
雷明堂,1964年生,广西贺县人,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注册岩土工程师,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岩溶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研究室主任、中国地质调查局一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塌陷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1986年、1989年和1995年先后在成都理工大学(成都地质学院)获得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89年起一直供职于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从事岩溶工程地质和岩溶塌陷地质灾害防治研究工作。1996年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1999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2002年入选国家国土资源系统“百人计划”,2006年、2007年先后获国家国土资源系统“优秀科技人才”和地质灾害防治先进个人称号。  相似文献   

6.
罗光杰  李阳兵  谭秋  王世杰 《资源科学》2010,32(11):2130-2137
以代表岩溶山区不同发展水平的贵州省4个地区为例,应用1963年航片和2004年SPOT影像,运用GIS技术和景观指数定量评价方法,研究了岩溶山区聚落格局变化及其与所在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在1963年,该区聚落规模较小,受地貌影响较小,主要分布在土地生产力高的地方,聚落分布形状较为规则。经过几十年地区经济的发展及人口增长,聚落在不断扩张,因受制于山区的地理环境,聚落分布形状趋于复杂,且有向交通线集聚分布的趋势。在不同发展水平地区,聚落空间发展方向各有差异,其中优化开发型地区聚落稳定并朝自身扩张和合并方向发展;保护开发型地区聚落变化小,部分聚落向保护地区外围迁移;恶劣发展型地区聚落变化数量大、等级低,其发展方向以新生为主,消亡较多;岩溶山区聚落的分布格局变化对周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产生重要影响,在不同发展水平地区异质性明显,因此岩溶山区聚落的周边生态建设方向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梁永平研究员及团队采用大量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从岩溶水系统出发,对北方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岩溶水环境问题、发展演化趋势及成因,岩溶水资源保护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较为全面地划分了北方岩溶水系统,归纳了北方岩溶水系统的结构模式,总结了北方岩溶水环境问题及其发展演化趋势,揭示了北方岩溶水环境问题的成因,建立了碳酸盐岩区河流渗漏量与来水量间的非线性关系方程,初步建立了北方岩溶含水层的脆弱性评价和保护区划分体系。“中国北方岩溶区地下水环境问题成因机制与保护对策研究”(编号:200811022)系国家国土资源公益性科研专项,项目成果是对岩溶所“北方岩溶研究团队”数十年来科研工作积累的全面总结。  相似文献   

8.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4,(1):F0002-F0002,I0001
“中国地质碳汇潜力研究”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蒋忠诚研究员主持完成,项目编号为12120110871。该项目以评估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为目标,研究岩溶、土壤和矿物等的地质作用下的碳汇机制,构建地质碳汇评价模型,调查、评价我国地质碳汇潜力。发挥我国岩溶、土壤和矿物的地质碳汇调查研究的地域优势,  相似文献   

9.
环境中的氮素既是生命元素,也是环境的主要污染因子。岩溶地区土层浅薄,缺少天然的防渗和过滤层,地表污染物很容易通过落水洞等地表岩溶形态进入含水层,因此岩溶水易受污染。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和工业的不断发展,大量化肥、农家肥的使用,化粪池以及工业污水的任意排放,致使岩溶区地下水硝酸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文章以岩溶区典型地下河-官村地下河为例,分析检测不同月份地下河水中的NO3-浓度。实验结果显示,地下河水中的NO3-季节性变化明显,NO3-浓度在9月份(秋季)达到最大值3.55mg/L,最低浓度值出现在3月份(春季)1.23mg/L,极差值为2.32mg/L,秋季是春季浓度的2.88倍。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典型地区岩溶碳汇调查”是中国地质调查局计划项目“中国地质碳汇潜力研究”之工作项目。项目以流域为单元,开展典型地区岩溶作用与碳循环的关系调查,旨在查明流域内不同岩溶环境(包括地表岩溶、地下河等)岩溶作用形成碳汇的量、条件及控制因素,分析我国不同岩溶地区地质、气象、水文、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对流域碳汇的影响;建立典型流域及全国岩溶地区碳汇数据库,进行典型流域及我国岩溶地区基于GIS平台的碳汇潜力评价。该项目于2010年1月启动,历时3年完成,项目承担单位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项目主要完成人有覃小群、蓝芙宁、黄奇波、劳文科、蒙荣国、杨盛盟、候满福、张连凯、孔祥胜、荣明书、江延森、刘朋雨、王文娟。  相似文献   

11.
“哈拉哈塘地区岩溶地貌特征及岩溶储层综合评价”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科技项目,隶属于“哈拉哈塘地区碳酸盐岩勘探开发一体化研究”项目,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编号:2011ZX05004-004)课题。项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承担完成,起止时间为2012年9月至2013年11月,主要完成人有梁彬、张庆玉、淡永、曹建文、刘月红、李景瑞、郝彦珍等。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自下古生代沉积以来,经历了沉积成岩(O1)-溶蚀破坏(O2-S1)-溶蚀充填(S)等漫长的多期岩溶地质作用,致使岩溶形态多种多样、大小多变、组构复杂。该研究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观念出发,运用岩溶动力系统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和岩溶形态成因组合分析等新理论方法,在古地质、古构造、古地形、古水文地质条件恢复以及岩溶环境标志分析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古岩溶缝洞系统形成条件、发育特征和影响控制因素,恢复了不同岩溶期次水动力条件与古岩溶地貌形态,建立了不同地貌单元与水动力条件下的古岩溶发育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2.
岩溶具有重要的地质价值,对我国岩溶地质状况进行分析非常必要。本文研究分析的主要因素有:岩溶发育因素、岩溶发育层位性、岩溶类型、岩溶水系统、岩溶陷落柱、岩溶塌陷和岩溶工程地质等。  相似文献   

13.
乌蒙山区是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中国地质调查局下达的乌蒙山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项目,旨在解决贫困区发展水资源短缺问题,助力地方早日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效支撑.项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相似文献   

14.
朱凤云 《内江科技》2010,31(4):104-104,120
塔河油田是近年来我国发现并投入开发的大型油田之一,是岩溶作用为主的裂缝一岩溶型油藏。本文综合应用岩心观察、岩石薄片分析、分析化验、镜下鉴定、常规测井、FMI测井等技术方法,确定了塔河油田四区碳酸盐岩油藏的储集空间类型,主要是岩溶作用形成的溶孔、溶缝、溶洞以及岩溶坍塌形成的裂缝,原生孔隙和构造裂缝均不发育。该油藏储层发育程度主要受古岩溶水动力单元的控制,通过恢复岩溶古地理环境,划分出渗流岩溶带(包括渗入岩溶亚带和渗流岩溶亚带)、潜流岩溶带和缓流岩溶带3个古水动力单元。确定了储层发育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5.
贵州是中国西南岩溶区的中心,岩溶发育,岩溶环境脆弱性明显。由于岩溶地质环境的脆弱性以及不当的人为工程活动,导致了诸多岩溶环境问题,如岩溶水环境污染、土壤流失、岩溶地质灾害等,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贵州通过多年来对岩溶环境脆弱性及其不良问题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起到示范作用,但还应针对岩溶环境脆弱性及其问题采用多学科交叉、多技术集成的综合防治措施,方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6.
40多年来,我主要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工作地区主要在云南、贵州、广西、四川、西藏、山东、山西、河南一带,特别在岩溶学领域进行了较多探索,包括岩溶水文地质学、岩溶地球化学、区域岩溶学和岩溶环境学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针对岩溶路基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合理的处理好岩溶工程问题,必须从岩溶病害形成机理、岩溶所在地区规律性分析入手.通过调查分析岩溶路基稳定性,表明岩溶受地形地貌、地质构造行为方式和变迁、岩性、岩层层理等结构面特征、水文环境与水动力特征为主的因素控制和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33(7):740-741
正成果简介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广西环江县科技扶贫研究与示范研究团队针对我国西南喀斯特连片特困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人地矛盾突出、产业缺乏及经济落后等问题,依托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在广西环江县开展生态移民-异地扶贫、岩溶山区植被复合经营和特色生态衍生产业培育研究与示范,取得了良好的  相似文献   

19.
岩溶具有其重要的地质价值,岩溶本身的发育特征、岩溶资源状况、岩溶工程地质问题和岩溶区灾害防治等项的研究时间较长.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进行过详细认真的研究,现对研究现状作一归纳分析.并指出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顶部碳酸盐岩风化壳岩溶古地貌不仅是下古生界天然气聚集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而且对岩溶储层发育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古岩溶发育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古地貌形态是控制古岩溶发育程度的关键。因此,尝试古地貌的恢复,将有助于寻找有利的开发区。国内对岩溶古地貌恢复采取的常用方法有印模法、地层残厚法、地震模型预测法、"V"字型填图法等。马家沟组上覆石炭系本溪组顶部的煤层,在区域上分布广泛,厚度稳定,可作为良好的标志层,通过统计100余口井的相关地层数据,采用印模法来恢复苏里格地区桃7区块前石炭纪岩溶古地貌图。在研究区总体位于岩溶高地,局部处于岩溶斜坡的古地貌单元背景下,进一步划分岩溶残丘、岩溶台地、岩溶台缘和岩溶沟谷四个次级古地貌单元,分析了各单元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