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过去的5年中,以2016年美国大选为标志,与假新闻(Fake news)、虚假信息(Misinformation)、后真相(Post-truth)、后事实(Post-facts)等术语相关的文章、会议、新闻、声[1]明等数量不断攀升,“后真相”与“假新闻”先后成为年度热词。其中,“后真相”荣获2016牛津词典年度最佳词汇,定义为“关于或表示客观事实对公众舆论的影响小于对情[2]感和个人信念的诉求的情况”;而“假新闻”位居柯林斯词典2017年十大年度热词榜首,用以形容“借助新闻报道传播错误的、煽动性的信[3]息”。热度背后,假新闻的阴影悄然而至,昭示了信任的危机。  相似文献   

2.
在人们不求真实只图新鲜的“后真相”时代,如何治理网络谣言是个大问题. 岁末年初,“年度汉字”“年度热词”盘点如约而至,“刷”“规”“套路”“洪荒之力”“小目标”纷纷上榜,形象地概括了旧年生活的常态,让人一笑而过.而《牛津词典》一改201 5年“emoji表情”的诙谐范儿,恢复了严肃面孔,将2016年度热词颁给了“post-truth(后真相)”,有点见之忘俗、发人深省的意味.  相似文献   

3.
徐雅琪 《视听》2023,(5):29-32
哲学领域的真相观经历了漫长的流变过程,康德提出的“合理性”颠覆了基础主义时代秉持的真理符合论,真相观就此进入相对主义时代。现代哲学家与新闻学者注意到语境、建构性对于真相观的影响,客观性作为人们争取还原本质之真的一种策略性仪式逐渐确立。新闻业界对于“后真相”的警惕本质上是情感转向挑战真相观传统的焦虑型反应,媒介技术迭代、新闻生产进一步液化等确实催化了种种乱象,但“后真相”并未颠覆新闻业根基,其本质在于无共识以及信任走向异化。由此来说,中国新闻业面对的挑战是结构性的,事实核查无法解决经由时代棱镜折射而放大的体制机制缺陷。  相似文献   

4.
纪楠  韩茂蕾 《青年记者》2017,(29):16-17
“后真相”经常被视为一个政治学范畴的概念,然而,传统政治机制在数字化时代的失灵和失效,也是媒体格局巨变的产物.新媒体时代的信息生产机制、传播渠道以及受众偏好等,都已经发生颠覆性变化.①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真相有时变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公众的情感和观点,一系列事件在公众的情感诉求中形成舆论共同体,然后,又在新的事实出现后突然转向.“后真相”一词已逐步渗透到新闻传播领域,其对新闻客观真实性及大众媒体舆论引导功能的影响开始逐渐引起业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闫静 《浙江档案》2023,(2):30-33
“后真相”中的“竞争性真相”内涵包含了真实与虚构两个面向。在后真相时代,“档案真实”为“竞争性真相”提供了最为可靠、可信的记录信息;“档案虚构”则衍生了“超越”真相的更丰富的叙述表达。基于“档案真实”建构的身份认同更多是制度导向下的产物,而基于“档案虚构”建构的身份认同则更多是情感导向下的结果。二者蕴含着身份认同的差异逻辑。  相似文献   

6.
“Post-truth”(后真相)是《牛津词典》选出的2016年度英文词汇.早在1992年,美国《国家》杂志一篇关于海湾战争的文章就曾使用该词,并赋予其“情绪的影响力超过事实”的语义.过去这个词并不常用,但去年因为英国脱欧、特朗普赢得美国大选等一系列“黑天鹅事件”,“后真相”使用频度增长了2000%.  相似文献   

7.
世界上本来有真相,“戏精”多了,就没有真相了——这是后真相时代人们对嘈杂舆论场的无奈感慨.“戏精”是自媒体时代公共事件中出现的一种新现象,他们把舆论场当成了自我表演操纵大众情绪的剧场,深谙吃瓜群众的弱点和劣根性,知道“看热闹不嫌事大”是媒体天性,无视事实和真相,站在自己的立场在事实之外编戏、演戏、加戏,控制和带动舆论的节奏.他们知道,通过自媒体获得话语权的草根大众对于昔日掌握话语权的传统精英有一种强烈的逆反情绪,反抗自己被代表、被表达、被形塑.“戏精”们便利用这种心理,把自己塑造成新的舆论主角.  相似文献   

8.
赖丹 《传媒》2022,(17):87-89
在“全民互联”的媒介语境下,网民把“主观事实”置于“客观事实”之前,形成了主观倾向大于事实真相的“后真相”叙事。本文从互联网媒介特性与“后真相”的关系入手,发现新闻“后真相”叙事的生成逻辑主要包含三个方面:技术赋权改变了话语权结构的权利逻辑;情感宣泄甚于理性参与的社交逻辑;利益取向诱导叙事功利化的利益逻辑。在这三种生成逻辑下“后真相”叙事的三种主要形式是反转叙事、情感叙事和体验叙事。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与新媒体的快速便捷在带来社会进步的同时,也造成了舆论环境的愈加复杂,并进一步塑造出“后真相”时代。“后真相”时代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反转新闻的增加、信息复杂性的增强。文章从“后真相”现象出发,探寻该时代迅速发展和反转新闻泛滥的原因,并分析其对拟态环境的破坏,进而提出治理反转新闻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自牛津词典将“后真相”(Post-Truth)确定为年度词汇以后,国内外多个学术领域关于这一现象的讨论热度持续不减。但是,后真相的产生和变化始终依附于西方的政治文化环境,在我国的语境中进一步讨论时不能完全挪用。本文梳理国内对后真相的探讨,从内涵和成因两个角度审视中国语境中的后真相,并提出新闻业应该如何应对。媒介信任的缺失和舆论场乱象被视为后真相在我国的突出表现,而技术归因则是最常见的解释路径。本文认为,应当正视后真相的危机背后蕴含的启示,通过构建信任真实,借助区块链技术和事实核查的方式,打破后真相的困境。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科学隐喻的解构与建构出发,分析“后真相”时代科学传播面临的诸多问题,发现在情感重于事实的“后真相”时代,传播者对科学隐喻不加解构或解构不正确,极易造成传播内容信息失真,原本简单的科学问题会被不断误读。传统科普出版能够为公众理解科学和有反思的科学传播提供科学事实文本,是科学传播的源头和基础。从重“信”轻“知”到“知”“信”并重的变革,将会使传统科普出版浴火重生,进而破解“后真相”时代下科普出版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2.
周庆安 《青年记者》2017,(22):65-67
对于国际新闻记者来说,最重要的新闻发生地,往往不是会场,就是战场.他们的职业生涯中,经历重大国际会议的报道,或者成为战地记者,都是极为难得的历练.然而2016年以来,随着牛津词典将“后真相”(post-truth)作为年度关键词,新闻界迎来了一次深层次的挑战.对于国际新闻教育来说,在关注美国新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上台后美国政界媒体界对峙的同时,也应当反思这个领域的教育如何面对“后真相”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3.
蒋介石急欲出兵朝鲜参战真相 台湾“国史馆”收藏有民国时期各类档案70余万件,包括南京国民政府各院、部的重要档案,还有胡汉民、阎锡山、何应钦、王世杰等人的日记、文稿、函电.其中就有揭密蒋介石急欲出兵朝鲜参战真相的档案. 1949年12月,蒋介石悄然登上美制“江静”号军舰,向中国东南方向大海中的岛屿——台湾逃亡而去.惊魂未定的蒋介石在被海水包围着的台湾岛上反复强调“台湾一定能守得住”这句话.  相似文献   

14.
李晓蔚 《新闻世界》2012,(8):290-291
谣言,即所谓广泛流传的、未经证实的事实或诠释,人们对此通常的理解是谣言“起于无知”并且“止于公开”,认为真相一出谣言就会崩溃,而本文称为“以假为真”的新式谣言与传统的“信以为真”的谣言有很大的差异,它是“起于智者”、“传于智者”的,并且不会随着真相的出现而失去其传播效力。  相似文献   

15.
“话语”不是一个单纯的语言学概念,它更主要的是一个关于意识形态再生产方式的实践概念;话语实践与各种权力关系相互交织。在这个宣称“有图有真相”的时代,为了避免落入“有图无真相”的骗局,我们更需谨慎思考:“有图有真相”是否属实?所谓的“真相”又是谁的真相?  相似文献   

16.
李书仪 《新闻前哨》2022,(14):50-51
社交媒体盛行的“后真相时代”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信息的生产机制、传播方式及受众的心理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随之而来的即是掺杂着各种情绪、偏见与冲突的信息泛滥成灾,真相被淹没在喧嚣之中。由此带来的是我国舆论生态呈现出“立场预设、情感宣泄、真相迟到”的“后真相”特征,舆论环境日益动荡,舆论逆转也频频上演。本文以2021年5月9日发生的成都四十九中学生坠亡事件为例,从三个方面探究了“舆情反转”现象形成的深层原因,并提出规避舆情反转、构建良性舆情环境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周颜佳 《青年记者》2016,(18):76-77
当前,手机摄影已经被广泛应用,在网络话语空间中,“无图无真相”的视觉追求促使社交媒体用户更多地倾向于图片表达,用手机拍摄后上传图片.本文分析新媒体语境下手机摄影的传播特性和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 手机摄影的“使用与满足” 手机摄影传播过程中,大众作为手机图片的拍摄者和发布者,占据的是控制地位.  相似文献   

18.
“后真相”时代已经到来,新闻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作为连接党与人民之间的桥梁,我国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的新闻业有必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寻找出路。而以往以报道“冲突性”为主的新闻,可能会进一步加深“后真相”的程度。本文通过探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以“积极性心理”为基点的新闻形式———建设性新闻在我国的发展可能性,从党性原则、正面宣传、群众路线、新闻教育四个方面展开,分析这一新闻形式如何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下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每次看到发黄的老照片,就经常想,能把过去的事件.场景用黑白照片保存下来的,一定是远见卓识的人。虽然他最初按下快门的那一瞬,是不经意的,可能也不会想到拍下的画面后人视为珍贵,但只有他记录了当时的原物原貌,使人们窥见到岁月深处的真相,而这种,“真相”后人是无法复制的。 面对着眼前这幅兰州水车旧照时,我就是这  相似文献   

20.
记者原色     
中国有两个专门为某种职业而设立的节日:“教师节”和“护士节”。11月8日,将产生第三个——“记者节”。 记者,一向“以报道他人的真相为己任”。事实上,记者也是我们这个变化中的世界的一员(而且是神经特别敏感的那一员)。因此,在记者节来临之际,听一下他们“对自己的真相的”报道,也许更有助于人们了解中国的记者,中国的新闻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