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在融合媒体时代,网络表情符号成为青年群体开展互动性传播活动的主要媒介之一,在塑造青年群体价值观、构建认知结构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论文基于青年亚文化视角,以边缘性、抵抗性、风格化的基本特征分析网络表情符号的青年亚文化特征,从心理需求、社交需求以及技术基石三方面深度剖析网络表情符号盛行的现实成因,并对其泛娱乐化、全民狂欢问题进行深刻反思,以呼吁对其行业发展进行合理引导和适度管理。  相似文献   

2.
从亚文化视角看“网络春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琚园园 《新闻世界》2010,(7):156-157
本文通过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的视角,从其反叛性、呈现的形式以及其逐渐出现被收编的走向三个方面对"网络春晚"进行简单分析。从表演水平和艺术价值上来说网络春晚确实略显粗糙,但"网络春晚"的创新和草根化、平民化的气息是其值得称赞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4.
【导读】在2020年的文化研究版图中,青年以及他们所创造的五彩斑斓的亚文化仍以其鲜明的在场感和无与伦比的喧闹吸引着学者们的目光。网络亚文化、邪典电影、游戏亚文化……种种风格融合互渗,共同显影出青年亚文化发展的全新可能。一直以来,青年人如何体验社会,以及他们如何表达这种体验。  相似文献   

5.
尽管距离曾轶可现象出现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可是对她的争论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都未曾停止。本文从青少年的亚文化视角分析了曾轶可现象出现的原因,着重对其现象产生背后的亚文化特征进行分析阐释。  相似文献   

6.
当我们的社会进入网络碎片化的时代,流行文化也凸显出"微"的特征和"亚文化"的特性。有学者研究称,"亚文化"实为主流文化的的产物。但是开放的社会环境和广泛快速的传播媒介,为每个"亚文化"提供了更加广泛的受众认同,这一点尤其突显在艺术上。微电影,作为大众表达自我,寻求生活共鸣的一种艺术形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所接收。本文以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为落脚点,试图对微电影的亚文化"抵抗"属性进行剖析与建构。笔者选取国内青年亚文化研究所缺少的实证研究范式,在与研究对象的深度访谈中获取第一手资料,以研究对象的身亲经历作为本研究客观性基础。并且结合研究对象以往或现在的身份角色,对其访谈资料进行深层次挖掘。青年亚文化的研究是以个案研究为主的,也是具有理论应用性的。只有将文化研究做到客观性,才可以为理论应用提供切实可行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黄鸿业 《传媒》2015,(4):76-78
通过随机问卷的调查和访谈,调查“反智”主义在青年群体的存在形态与发展阶段.发现“反智”的价值观念已经公开化并扩散,“屌丝”通过自嘲、戏谑、反讽的话语表达,收获挑战精英阶层话语权的快感,大众媒介的“拟态环境”则助推了亚文化“反智”的传播.要消解网络亚文化的“反智”异化影响,需要社会管理者、教育者、传媒人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8.
屑丝文化以互联网传播环境为土壤而繁殖起来,是一种网络亚文化现象。在新媒体构建起技术文化鸿沟以影响整个信息流通结构的传播环境下,亚文化的生成、发展及去向将大不同前,研究网络亚文化传播路径及其与主流文化的互动作用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席丝文化的源起、发展及影响为研究的切入点,管窥网络亚文化的文化传播模式及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青年一代是制作与使用表情包的中坚力量.基于此,文章从青年亚文化视角入手,分析表情包的青年亚文化特质,从表情包的传播中窥探青年群体的思维活动与行为特征,探寻表情包在青年群体中风靡的原因,并探讨表情包的传播价值.  相似文献   

10.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的聊天有别于传统的聊天模式变得多姿多彩起来。以微信为例,人们进行信息交流和传播已不仅仅局限于文字语言符号,以表情为代表的非语言符号在网络聊天中逐渐流行起来,从简单的键盘符号、Emoji面部图像到动态的jpg图像,表情越来越生动形象。本文重点分析微信聊天中表情符号使用的原因以及对人际传播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亚文化的形成和主体心理、社会背景与传播语境改变密切相关.短视频热和主流文化、主体文化心理及商业因素有着必然的逻辑关系.本文在审视短视频的亚文化属性的基础上,从短视频用户的主体层面切入,分析了网络短视频的亚文化属性和其形成商业逻辑的经济因素,并重点从短视频消费传播的消费主义倾向,以及网民的社会文化心理,探讨了引导青年用户正确消费短视频,规避亚文化风险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吴笑天 《新闻世界》2009,(8):155-156
从胡戈改编自《无极》的作品《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诞生之后,网络恶搞电影的热潮一波接着一波,各种自称“山寨版”的网络恶搞电影层出不穷,花样繁多,令人眼花缭乱。这种恶搞电影引发了社会不同角度的关注,为什么它会如此盛行,它又该何去何从?来自于草根的恶搞文化在网络上的传播又会带来什么弊端?各种质问对网络恶搞电影发起了挑战。  相似文献   

13.
凌彬 《新闻世界》2013,(10):239-240
微博引入了一系列新的传播手段,包括传者,受者、途径和内容在内的传播要素在微博营造的大环境下均发生了或犬或小的新变化。在微博传播环境下,人人都有可能变成意见领袖,非主流的亚文化也因此获得了诞生和扩散的土壤。  相似文献   

14.
自近代以来,台湾社会在受到日本殖民影响、国民党威权统治、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广泛传播等,不仅调和了本土与外来文化,又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因社会环境、消费习惯、媒体报导等的影响,通过冲突、包容、结合等方式产生了不同的亚文化现象并衍生出不同的亚文化团体。笔者通过对搜集到的近些年来台湾青年亚文化相关论文资料的整理解读,从五个方面介绍和评述了台湾青年亚文化研究的现状,发现台湾青年亚文化研究总体呈现出后亚文化理论中多重混杂、文化影响相互交织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青年亚文化理论”,在当今中国重新焕发意义,这可以从霍加特“文化是普通平凡的”以及霍尔“普通人并不是文化的白痴”两句经典话语琢磨出一些味道。粉丝文化、微博段子、恶搞娱乐以及网络文学的全方位覆盖,均以青少年这一庞大受众作为载体,而分析影响力颇大的青少年社会文化现象,急需合适的、具有实践价值的理论基座以支撑。  相似文献   

16.
濮晓琬 《新闻世界》2014,(7):332-333
服饰文化是流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所涵盖的内容都是流行文化中重要的组成元素。中国"第一夫人"彭丽媛女士在多次外事访问中的服饰搭配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这一特殊的服饰流行事件成为流行文化中的重要现象。通过对此现象和流行服饰的深度解析,我们将更能了解流行文化的内涵,以及流行文化背后深层的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17.
寸洋 《青年记者》2009,(16):47-48
在西方对于青少年亚文化的研究中,为了避免纠缠于“青少年”这一概念界定的暖昧性,以上世纪70年代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为代表的青少年亚文化研究者从“阶级文化”的角度出发,将青少年文化建立在一个同统治阶级文化对立的位置;并通过将同“青少年”相关的“音乐”、“风格”、“生活方式”等符号表意结合、拼贴起来,呈现出一种青少年文化对于主流霸权文化的抵抗态度。  相似文献   

18.
杨航 《新闻前哨》2022,(20):67-68
2021年11月7日,2021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的冠军最终花落EDG战队。许多青年在“两微一抖”为首的平台上,掀起了一场狂欢。本文运用个案研究的方法,以EDG夺冠为例,结合青年亚文化的特点,对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变化进行研究,归纳出“两微一抖”传播模式下青年亚文化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19.
孙霁 《今传媒》2013,(10):146-147
萌这个几年前只有日本动漫迷才会了解的词汇,如今却成为了日常用语,从娱乐明星,到政府微博,再到电影电视剧,卖萌行为无处不在。近来萌文化已从青少年群体走向公众视线,从虚拟世界扩展到了日常生活,日益成为了传播广泛的大众文化。本文将从个人心理,文化产业,大众媒介的娱乐化以及政府角色转换等角度,对这一变化过程加以分析,探讨其流行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亚文化与短视频的含义进行简要介绍,并分别阐述短视频对亚文化传播产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通过本文研究可知,短视频传播有助于丰富受众的多元文化认知,促进优秀文化的融合与发展,但由此产生的负面亚文化也会扭曲新一代群体的价值观,这就要求平台加强重视与监管力度,营造健康绿色的网络环境,促进经典与优秀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