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10年史诗巨片《孔子》以2500个拷贝的特大规模投向市场,成为中国当代电影史、文化史上的一次标志性事件。因为电影题材的特殊性和文化意义上的重要性,自电影《孔子》开拍以来一直成为海内外媒体及公众注意力的焦点。  相似文献   

2.
3.
一部不足三十万字的《传播与社会影响》选集,将19世纪西方社会的知名学者,今天令后辈学人仰慕的大师——加布里埃尔·塔尔德的思想精髓尽情展现,正如本书中译本前言所言:“它涵盖了塔尔德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刑事  相似文献   

4.
5.
6.
彭梓君 《新闻记者》2020,(4):F0003-F0003
汉语是我国民族语言文化传统的载体,通过汉语的对外教学发展,我国有力地推进了民族文化的全球传播,在更大范围内增强了中国的文化认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陈青文著《语言、媒介与文化认同:汉语全球传播研究》一书以多元语言文化全球传播为语境,深入阐述了汉语在国际传播中的语言发展、媒介应用和文化认同,并在此基础上,科学整合了汉语语言文化的全球传播策略,对我国对外汉语传播与推广有着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重构美学》是德国著名后现代哲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阐述当今美学问题的代表作。韦尔施批判性地思考了当代全球的审美化现象,阐释了美学和伦理学、哲学的关系,探讨了美学的新问题、新建构和新使命。作者认为当今审美过于泛滥,过度追求时尚,美学必须重构,美学必须超越艺术和哲学问题,必须涵盖日常生活、感知态度、传媒文化。美学也必须关注当今科技的发展,重视听觉文化和视觉文化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8.
在去中心化的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媒体传播面临复杂情况.如何引导新兴媒体健康发展,实现传统电视媒体转型,平衡传播内容的主流价值、艺术诉求与娱乐功能,创作出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质内容,成为影视行业面临的新课题.由顾亚奇所著的《视听传媒的内容生产与传播》一书从宏观观察、内容生产、融合传媒、制播新态四个部分,详细追踪了传媒发展从电视传播到全媒体时代的动态轨迹,揭示了媒体融合业态变革的内在逻辑,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大众文化与传媒》一书,在“汗牛充栋”的种种基于经验学派的、实证的传播学研究著作中,显得格外“卓尔不群”。它通过对较有代表性的几大批判学派的学术思想以及观点的梳理与点评,体现出了对传媒批判学理论本土性建构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张婷 《新闻爱好者》2020,(2):107-108
<正>城市形象作为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忽略的软实力,是社会公众依托多元化途径形成的对特定城市各方面认知的印象总和,对于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城市形象的独特功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持续关注,涌现出了大量的主题研究成果。从宏观层面而言,所谓的城市形象是社会公众对特定城市所持有的一种心理评价和主观印象,而城市形象这一主观印象的形成、变革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的,具体而言是客观事实在人脑中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以来,随着影视制作技术的日益成熟,我国的影视作品不仅数量丰富,质量也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由影视作品延伸出来的影视文化已成为我国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播对人们的文化观念及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此背景下,树立影视文化的传播意识、积极拓展影视文化的传播渠道、加强影视文化的传播力成为影视工作者需要切实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社会,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传播也日益频繁.但鉴于不同地域文化及语言之间存有一定的文化差异,跨文化交流则成为常用的文化交流形式.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不仅能有效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还能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3.
赵牧 《中国图书评论》2014,(11):127-128
当代中国的文化想象与社会重构张慧瑜著,中山大学出版社,2014何以会有一种眼光,总能绕到事物的背面,这是我每次阅读张慧瑜的著述时都会不由自主地发出的感叹。在近期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国的文化想象与社会重构》一书中。张慧瑜研究了新世纪以来大众文化与社会主体的塑造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大众媒体如何将"新中产"想象为社会主体,又如何将"农民工"等弱势群体描述为需要被救助的对象,以及这其中所折射出来的复杂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4.
从该书中,我们不仅可以从文化的层面将变文作为佛教与汉文化交融的个案进行理解和思考,为理解变文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更宝贵的是,还可以从探讨文学发展与文化传播模式关系的角度,来思考文学的研究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5.
蔡沅羲 《新闻爱好者》2021,(6):后插7-后插8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李小莹教授著、现代出版社于2017年出版的《新媒体音乐编辑与传播》一书,正是在新媒体视域下,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特点,有机结合传播学和音乐学两大学科基本理论,分析探讨了音乐编辑与传播的创新发展和系统化建设.该书以大量实际案例解析为基础...  相似文献   

16.
郅阳 《传媒》2019,(2):103-104
自2014年以来,经济新常态理念已深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实践,广告作为经济的“体能表”,不仅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商品流通,而且是一类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兴文化艺术形式。近年来,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社交软件发展迅速,互联网媒体的社交功能日益显著,研究社交媒体背景下广告信息的传播方式与途径,对于推进我国广告行业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广告传播学》一书由徐小娟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为13章,从广告传播基本概念入手,探讨了广告传播的概念、特点、发展历史、传播模式、媒介特点、传播符号、文化传播与传播效果测评等内容。该书理论框架完整、逻辑内容清晰,适合作为媒体传播学、经济学、广告学、管理学等学科的课外读本。  相似文献   

17.
18.
在阅读哈特的著作基础上,本文重点关注了美国本土传播批判研究状况,分析了法兰克福学派前后期代表人物在传播研究上所持观点的差异,以及文化研究在英国与美国关注视角的区别.总结了法兰克福学派与英国文化研究传播批判研究的异同.最后,整体对照了实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两种批判路径的传播研究.  相似文献   

19.
20.
韩露 《传媒》2017,(14)
当前,新媒体经成为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系统.新媒体作为沟通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在对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重构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早在上世纪,麦克卢汉就提出了媒体能够使社会"重新部落化"的主张,从整体上看,部落化是原始社会的重要特征,这种特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渐消失了.而新媒体则又给人类社会的重新部落化带来了新的手段,以互联网为基础,尤其是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发展,使各种网络社区、论坛、兴趣小组开始出现,这正是"重新部落化"的显著特点.当然,麦克卢汉论述的主要是指电视和互联网媒体,当时的新媒体还远不如今天发达.但是,作为媒介预言家的麦克卢汉所谓"部落化"与"重新部落化"的分析,无疑为新媒体研究提供了具有启迪性的视角.由北京交通大学刘凯博士独著、上海三联书店2016年12月出版的《部落化生存:新媒体对社会关系的影响》一书,正是以这一视角为基点,分析了新媒体对社会关系的影响.作者从新媒体塑造的网络社会关系入手,进一步分析了个体用户在新媒体时代的部落化生存方式.在此基础上,作者分析了部落化的经济形态和政治参与,以及部落化时代的文化特征等,这种以新媒体对社会关系的影响为切入点,分析涵盖了个体、经济、政治和文化各个领域,充分体现了作者新媒体研究的宏阔视野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