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满江红》是否岳飞所作,这个疑案最近又被重新提了出来。对此,我的意见是,在现阶段就肯定是后人拟作,还嫌过早,因为从几十年前和最近海内外学者所提出的,否定是岳飞所作的所谓证据,没有一务是直接证据,而只是可供推导的间接证据。而且即便就这些间接的、推导的论据来分析时,也不能得出非岳飞所作的肯定结论。比如孙述宇先生在《岳飞的满江红——一个文学的质疑》中,提出的有关语言、风格和词句解释方面的论据,就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岳飞的《满江红》是不是伪作?去年秋以来又引起一番热烈讨论。在认为是伪作的诸论据中,看来仍以夏承焘先生早就指出的“踏破贺兰山阙”句与岳飞抗金进军的目标不符这一条为最有力。而肯定《满江红》为岳飞所作的同志则认为“贺兰山”乃泛称,并非专指,不能泥解。我是倾向于维护岳飞的著作权的。这里只补充一条材料。据宋·洪迈《容斋三笔》记载,在北宋抗击  相似文献   

3.
从《满江红》词记裁的年代、词中出现的实物、地名和词的格调等方面作了针对性的辨析,否定了该词不是岳飞所作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词,是否岳飞所作,近几年又被作为疑案重新提了出来,国内文史界的专家们也各抒己见,众说不一。在讨论中,持两种不同意见的学者,都曾提到这样一个问题,即出现首次书写词碑的是浙江提学副使赵宽于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最近,我们在文物普查工作中发现,汤阴县岳飞庙碑林中有一碑刻,时间上与赵碑有很大不同。概述如下:在汤阴岳飞庙肃瞻亭院东南隅墙壁上,嵌砌着一块不为人们注目的石碑,此碑长方形,高140厘米,宽49厘米(厚度无法测出)。碑额呈弧形,中高29厘米,正中阴刻五朵祥云,两下侧各四朵。碑身雕刻有长方形卷草图案花框,宽3·5厘米,内镌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  相似文献   

5.
世传岳飞《满江红》词的真伪问题,再度引起了人们热烈的讨论。据研究,这首词最早见于明景泰六年(1455)袁纯所编之《精忠录》,后又见于最近发现的天顺二年(1459)立于汤阴岳庙的《满江红》词碑。这就以铁的证据,否定了王越伪作说,以及此词最早见于弘治十五年(1502)赵宽所书岳墳词碑说。明中叶以后,除阶编《岳集》,田汝成撰  相似文献   

6.
最近,汤阴县岳飞纪念馆发现一块《满江红》词碑,石刻完整,大字正书,笔法琉朗遒劲,碑文如下: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金阙。右满江红词乃宋少保岳鄂武穆王作天顺二年春二月吉日库生王熙书(见封二照片)这块词碑的发现,不仅否定了关于《满江红》最早出现于明弘治年间之说,而且也否定了出自“王越一辈有文学修养的将帅”之手的推断。在汤阴岳庙碑林中还树着一块王越歌颂岳  相似文献   

7.
《满江红》一词并非岳飞所作,学术界对此早有议论。本文作者通过对该词历史背景与作者身份、心境及其用词习惯的仔细考察,得出了《满江红》作者应为于谦的新论。其推论依据虽略嫌单薄,但仍不失为一家之言。本刊特予发表,以期引起学术争鸣。  相似文献   

8.
岳飞著名词篇《满江红·怒发冲冠》中提到的“贺兰山”地望存在着争议 ,本文从历史文献中的记载、贺兰山名字由来、宋金时期战争的范围、当时南北通道的形胜等论述了邯郸磁县地区的“贺兰山”与岳飞的关系 ,提出“贺兰山”在磁县的新论。  相似文献   

9.
公元前三四八年(秦孝公十四年)秦国的“初为赋”(《史记·秦本记》)究竟是“初为”田赋,还是军赋,或者是口赋?近年来有些学者否定田赋或者军赋之说,提出了口赋之说.如林剑鸣先生在他的新著《秦史稿》中就说“初为赋”是中国“最早的人头税,也就是……口赋”(第190页).熊铁基先生在《秦代赋税徭役制度初探》一文中说:“‘初为赋'就是‘初为口赋'”(《华中师院学报》1978年第一期,以下简称《初  相似文献   

10.
“《惜誓》为唐勒所作”说,出自当代楚辞学名家赵逵夫先生;赵先生否定王逸序《惜誓》所引“或曰”的《惜誓》为贾谊所作一说,无坚确的理由。《惜誓》很有可能是贾谊所作(当然仅是“可能”),而绝非出于唐勒之手。  相似文献   

11.
读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这首词时,总是被岳飞“三十功名尘与土”的博大胸怀所折服,被岳飞“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英雄气概所感染,被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情壮举激发起强烈的爱国情感。  相似文献   

12.
脍炙人口的《满江红·怒发冲冠》这首词,著作权属于谁,学术界尚无定论。究其原因,恐多少与诸家对这首词下阕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两句的理解有关。主张该词非岳飞所作而为明人伪托者认为,岳飞伐金要直捣金国上京的黄龙府,黄龙府在今吉林省、而贺兰山在今甘肃省河套之西,南宋时属西夏,并非金国之地,且贺兰山在古人诗文中皆实指而非泛称,“这首词若真出岳飞  相似文献   

13.
宋代民族英雄岳飞,不仅用辉煌战绩和鲜血生命铸就了精忠报国的美名,而且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满江红》和“还我河山”等不朽的诗篇和书法精品。他挥泪书写的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被世世代代传颂为行草佳作和名帖。此帖,既体现岳飞深厚的传统书法艺术功底,又展现了岳飞直捣黄龙、收复中原的将帅气势。为此,我曾作诗一首:“横戈雄风动,挥笔翰墨香。精忠卫华夏,报国铸辉煌。”  相似文献   

14.
今天的青少年朋友,也许都知道南宋爱国英雄岳飞的一些故事。我小时候,家母常给我讲“岳母刺字”、“岳飞抗金”等故事,并一句一句地教我背诵岳飞的《满江红》,鼓励我长大后“精忠报国”。因此,岳飞和他的《满江红》在我心中留下了不灭的印象。岳飞(1101——1141),字鹏举,相州汤阴(现在河南省汤阴县)人,出身于贫寒农家。青年时期岳飞应募参加抗金战争,英勇善战,屡建奇功。他统率的岳家军,多次打垮强大的敌军,成为南宋抗金卫国的骨干力量。公元1140年,岳家军进兵朱仙镇,距北宋旧都汴京(现在河南开封)仅45里…  相似文献   

15.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满江红》充满了英雄气慨,就像岳飞和他的星座一样。  相似文献   

16.
我很喜欢“斌”字,既“文”又“武”,可谓文武双全。南宋的岳飞“武”能带领“岳家军”所向披靡,安邦定国:“文”又能挥毫成就脍炙人口的《满江红》,“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看这气势!岳飞配得上用这个“斌”字。明朝的于谦,先为文官,写下千古流传的《石灰吟》。明英宗时,  相似文献   

17.
自从20世纪30年代著名学者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辨证》一书的《岳武穆遗文》一篇中对《满江红》一词的作者提出质疑之后,疑者渐众,一般有三种怀疑:岳飞说,王越说和于谦说。此文通过考证史料,结合岳飞、王越、于谦的自身经历,认为此词的作者应为岳飞无疑。在论析过程中,进一步指出了其他观点的论证不周和失之严谨,以期与持"王越说"和"于谦说"者商榷。  相似文献   

18.
文韬武略属岳飞 说岳飞必须死 , 并不意味着赵构与秦桧合谋冤杀岳飞是可以原谅的。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寒心的一桩罪行。 岳飞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统帅。今天杭州西湖边上的岳王庙里 , 那一幅“还我河山”, 据说就是出自岳飞的手笔。而那首壮怀激烈的《满江红》词 , 人们也普遍愿意相信是岳飞所填。八百年后 , 在面临国破家亡的岁月里 , 许多中国青年就是吟唱着这首词 ,走上抗击日寇的战场的。 据说,有一本以岳飞的名义撰写的军事著作,名叫《武穆遗书》,是一本可以让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军事圣经。在中国的传奇文学中,为…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2009,(3):64-64
《语文学习》2008年第11期发表了著名学者钱理群教授的《如何读与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文章最后指出,“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构成了鲁迅先生童年生命成长的两个空间。鲁迅先生虽没有完全否定学校教育,但显然对“百草园”这个“大自然空间和民间文化空间”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20.
脑筋转转转     
1.孔子与孟子有什么不同? 孔子领儿子在身边,孟子把儿子顶在头上。2.岳飞的《满江红》几乎人人都能吟出几句,可你知道为什么把不及格的考试成绩单也称为《满江红》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