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根荣 《江苏教育》2007,(11):38-38
“快慢班”,一度成为教育的热点、焦点,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但终因其“蜕变”(违反新《义务教育法》),而成为众矢之的,被勒令叫停,成了不应有的教育“闹剧”!笔者以为,问题不在于“快慢班”.而在于其变质:“快慢班”是教育“行政化”、教育“产业化”、教育“功利化”的必然“乱象”。“快慢班”成了教育“三化”的“替罪羔羊”。  相似文献   

2.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最根本的教育思想,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部分。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并且说“生活决定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教育的第一特点是,“生活教育是大众的教育,大众自己办的教育,大众为生活解放而办的教育”。陶行知先生认为农民是大众的最多数,教育首先要为农民服务。他指的大众也包括工人和其他劳动群众,他是为工农教育奋斗终生的。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以“工农劳动阶层”…  相似文献   

3.
毕庆富 《教育艺术》2005,(12):54-55
这里不美其名日:“教育后进生”,而实说:“教育差生”。这实在是因为这更符合这类学生在我们一般教师心中的真实印象。的确,无论我们怎样“偷换概念”,以诸如“后进生”这样的新名词来麻醉自己,也无论我们怎样在教育方式方法上苦苦地“摸爬滚打”,“上下求索”,无法回避的现实是:差生教育依然是我们难以解开的死结,难以逃出的罗网……直到听了江苏大学一位实习老师的课,我方醍醐灌顶,有大彻大悟之感。  相似文献   

4.
绝大部分中学生的家长都经历了“十年动乱”,是被耽误的一代,普遍存在着一种“补偿心理”,企望子女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抱负”,所以对子女有着过高的期望和要求。但由于缺乏正确的方法和科学的指导,在教育观念及教育方法上存在很多“误区”:或重智育而轻德育,或重物质生活的满足而轻精神生活的需求,或重严厉苛刻而轻耐心沟通,或重学校教育而轻家庭教育,或重单方教育而轻合力教育。  相似文献   

5.
高师教师教育实践性课程的现状 说起中美两国的教育,人们普遍的看法是: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学多悟少”,而美国的教育是培养创造的教育,“学少悟多”。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生命化教育?华东师大的叶澜教授曾给教育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这样的“教育”,就是我们所期待的生命化教育。生命是教育的原点,生命化教育观是最大的教育观,而“润泽生命”应是学校教育追求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7.
任何一种道德教育理论必须回答的基本命题之一便是:道德可教吗?道德可教是中国历代教育家的理论预设。人性论是绝大多数教育家的教育理论的出发点,而人性的核心是道德,人性与教育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实际就是道德与教育的关系。《中庸》开宗明义地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大学》确定的大学教育纲领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王夫之的论断更为中肯:“教者皆性,而性必有教,体用不可得而分也。”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自古以来的教育传统就是道德教育,而中国两千年的教育所教授的只…  相似文献   

8.
“教育”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按《说文解字响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由此可见,教育的重点在“育”字。“育”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为学生的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础。我国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养成习惯”,“切切实实地培养学生学习的良好习惯。”这是叶老对正面教育的最本质的理解,也是他整个教育思想中最主要的部分之一。何谓习惯?心理学研究表明,习惯是在一定的情况下自动地去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而…  相似文献   

9.
老子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情感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学校教育成败的一个标准,常言道“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耳提面命式的教育方法必然会给教育带来危机,“亲其师,信其道”这  相似文献   

10.
刘晓红 《教育探索》2005,(4):102-103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在理论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心理健康教育包含德育”:二是“德育包含心理健康教育”。从现实来看,心育与德育不应该是从属关系,而应该是并列关系,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一样,应该成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生活教育”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其内涵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生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相似文献   

12.
现代教育对人精神中生命意识的漠视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愈来愈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教育原本应该给人以“如沐春风”的温暖感受,使受教育因“教”而有“知”,因“育”而成“人”。然而令人痛心的是:长久以来,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教育过程只当作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而忽视了受教育的主体意识。教育努力把自己装扮成“先知”,力图让学生对他们产生“神”的崇拜。不是坐而论道,平等交流,而是师道尊严,一言九鼎。于是教育异化为被动地接受,  相似文献   

13.
雷敬 《家教指南》2003,(4):59-60
对孩子有针对性地实施“课外教育”,其重要性、必要性不言自明。许多成才者在回忆其成长历程时都不无感慨:是严谨而规范的“课内教育”为他们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是丰富而有趣且适合自己的“课外教育”促成了日后事业的成功!然而,生活中常听到许多家长抱怨:“我的孩子没啥特长,就知道玩。”感觉“课外教育”无从抓起;或者,孩子十分迷恋某项课外活动,家长却不知如何帮忙。看来,在对孩子实施“课外教育”之前,家长应首先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修养,至少应知晓自己该干点儿啥。———善于“发现”孩子真正的兴趣与爱好往往是通…  相似文献   

14.
一、考试背后的教育之痛。教育现象一:2004年惊现教育特殊现象:“南京高考之痛 。人们议论纷纷,是素质教育的错,或是理解并实施素质教育的错,还是考试的错?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徐传德在总结“南京高考之痛”后说:“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事业,其本义是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幸福。”  相似文献   

15.
古希腊人曾将历史教育分为三种类型:第一,叙述过去;第二,为理解现在而追述过去;第三,为了展望未来而探索过去。这一见解至今仍然启示着我们:历史学习活动,包括“叙述”、“追述”和“探索”在内,离不开对过去的回溯、思考和探究,历史教育本身也内涵了探究的性质。这样说  相似文献   

16.
姚萍 《班主任》2000,(8):5-6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一些现象:(1)对于教师的“说理”教育,学生视为耳边风。而当学生不接受意见、行动上依然我行我素时,老师就发牢骚:“不是没教育啊!该说的都说到了,就是不听话。”(2)教师只抓行为习惯的训练,忽视教育过程中“晓之以理”的思想疏通工  相似文献   

17.
教育应当是什么?中外教育家都有自己的“语录”。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雅斯贝尔斯则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  相似文献   

18.
观点集锦     
《教育情报参考》2006,(7):52-52
从“工具性教育”到“生命化教育”:让教育为生命而存在,课程改革应突破文化阻隔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冯建军认为,教育是生命发展的需要,“成全”生命是教育的根本使命。但“工具性教育”偏离了生命的原点,陷入了功利之中。这种教育,被重视的只是教育的工具价值,被看好的只是教育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个人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9.
"赏识教育"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赏识教育”是近年提出和在中小学教育中倡导的一种新型教育方法和理念。在中小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对这一新理念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可分为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以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南京)赏识教育研究所所长周弘为代表的观点:“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而在教  相似文献   

20.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这说明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多么的重要。而当今社会上关于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情况有这么一种说法:“5+2=0”。这里所说的“5”是指五天的学校教育,“2”是指星期六与星期日这两天的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