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严复(1854~1921),近代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在引进西方先进观念和制度、打破中国封闭落后状态方面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就包括引进当时在西方国家中最先进的英国的版权观念和法律制度.他与近代著名的出版家张元济等人一起,开了中国建立版权制度的先河,对中国的出版文化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朱清河 《新闻知识》2005,10(8):26-28
1928年,已过而立之年的美国人埃德加·斯诺,只身来到了中国,从此与他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把自己的全省心毫无怨言地奉献给了一生钟爱不悔的中国。“斯诺是真正的职业记者,他能如实说出目睹的真相,尽力探求事情发生的各种原因.”“客观报道”是一个合格记者都有的职业品质,斯诺当然毫不例外,  相似文献   

3.
雷颐 《中国新闻周刊》2006,(42):114-114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知识界对“新知”有着如饥似渴的追求,罗素、杜威等都曾应邀到华演讲。对爱因斯坦,中国知识界自然也是无比钦佩,蔡元培等人曾力促其访华,但终因中国国内局面混乱而未能实现,他仅在1922年末从欧洲乘轮船访问日本时往返路过上海停留了两三天。他绝不会想到,半个世纪后,自己竟会成为中国政治斗争的一个“题材”。  相似文献   

4.
20世纪20年代初,罗素来华讲演9个月,这是中国近代学术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研究罗素的思想与方法对中国图书馆的影响还是一个空白。中国图书馆界以刘国钧为代表,在罗素来华之前就已开始介绍和研究罗素的学术思想,他翻译罗素的专著,译介罗素思想,对其学术思想的形成起到了很大作用。从这一角度出发,可以说罗素的思想对中国近代图书馆学体系的形成亦产生了较大影响。参考文献45。  相似文献   

5.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没有参加对阿拉伯地区的委任统治,将奥斯曼帝国阿拉伯领地划分为十几个国家的是英国和法国。法国得到了叙利亚和黎巴嫩地区,安排了两个国家。英国人得到了整个阿拉伯半岛和巴勒斯坦,但英国人没有按照阿拉伯上层(哈希姆王朝)的意愿帮助阿拉伯人建立统一的大王国,而且将其分割成了10来个小国,其中包括伊拉克。更有甚者,英国人还采取了鼓励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家园”的政策,启动了以色列建国进程。这是阿拉伯人不愿意接受的。美国当时的口号是“民族自决”,当然也包括犹太人的自决。但在阿拉伯人眼里,美国人比英国人和法国人要好一些,他们对美国人抱有希望。  相似文献   

6.
英国思想家罗素,上世纪20年代初来到中国四川,意在帮助民众解除病痛、获得幸福。在乘竹轿上峨眉山时,他发现累得满头大汗的轿夫们丝毫没有怨气和烦恼,反而很乐观和风趣。罗素陡然心生一丝惭愧和自责,我凭什么去宽慰他们,凭什么认为他们不幸福?坐轿子的人未必是幸福的,抬轿子的人未必是不幸福的。人生之幸福,在每个人的心  相似文献   

7.
当时中国正处于新旧文化大争论之中,保守主义者、改良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共产主义者都希望罗素的到来能为自己阵营壮大声势,都想把他当做一个可资利用的象征符号。于是,随誉罗素的到来及其在各地的演讲等社会活动的展开,他对中国文化发表的评论使五四时期已然炙热的中西文化之争进一步升温。罗素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前途及文化走向问题大多采取既不激进,也不保守的立场,这让很多人失望,也让很多人"为难"。  相似文献   

8.
华钰 《兰台世界》2015,(7):53-54
陈大齐是中国近现代心理学的先驱,他对心理学的发展最大的贡献便是"引进"与"传播"。在五四期间,他系统地介绍了当时西方心理学的主要领域: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等,从此奠定了中国现代心理科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傅兰雅(1839-1928),英国传教士,著名翻译家.自19世纪60年代起,他在中国停留30多年,长期任职于清政府重要洋务机构江南制造局,并担任该局翻译馆的主管.在华期间,傅兰雅与中国同事一起翻译了大量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技术书籍、读本以及一些社会科学著作,是在华外国人当中翻译西方书籍最多的一人.1874年,他参与创办近代中国第一所科学学校——格致书院;1876年,他主编创办了近代中国第一份科学杂志——《格致汇编》;1885年,他创办了近代中国第一家科技书店——格致书室.傅兰雅为科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借此实现了他自己曾在《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中明确表述过的个人理想:"惟冀中国能广兴格致,至中西一辙尔.故平生专习此业而不他及",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相似文献   

10.
“为弑君辩护的”弥尔顿人们在阅读西方新闻学理论著作时,经常可看到这样一句论及“出版自由”的话:“杀人只是杀死一个有理性的动物……,禁止好书则就扼杀了理性本身”。这话出之于三百多年前一位英国名人之口,他就是被恩格斯称作“第一个为弑君辩护的人”、启迪了后来法国启蒙学者的“先辈”弥尔顿。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1608~1674),是英国伟大的诗人、政治家,英国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参加者。他于1608年12月9日出生在伦敦的一个富裕的公证人家庭。他在新教徒的父亲的关切下,自幼学习文学、音乐,学习拉丁文、希腊文等多种文字。他酷爱读书,“自12岁起,每日读书必至子夜方才就寝”。1625年入剑桥大学,1629年、1632年先  相似文献   

11.
百年上海研究二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百年看北京,一百年看上海”。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百年上海浓缩了百年中国的历史,并成为中国近代都市的象征。开埠之前,上海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滨海县城,尽管已显示出独特的城市个性;开埠后,上海因缘时会,短短数十年间,即由一个中世纪滨海县城梦幻般地一跃而为近代化国际性大都市,被誉为“东方的巴黎,西方的纽约”。其变化之大之快,在中国乃至世界城市史上都堪称奇迹。这个奇迹是怎么创造的?它对中国、对上海人究竟意味着什么?当代上海能否在百年上海的基础上再创一个奇迹?对于关注中国、关注上海命运的城市人来说,没有比类似这样的题目更具…  相似文献   

12.
一 佩里·安德森是英国第二代新左派代表人物、英国马克思主义代表理论家之一,同时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1](本文中“西方马克思主义”“西马”两个范畴,使用上存在明确区别,详见注释)研究的权威专家,其著作《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被视为西马研究的开山之作、经典之作。安德森的“西马”研究曾一定程度上介入了中国20世纪80年代“思想解放运动”,更对中国本土的“西马”接受与研究产生重要影响[2],早期阶段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实力的增强,英国新闻媒体对中国的关注已经“从边缘走向中心”.“中国女性”作为英国媒体想象、表达、判断中国文化、社会、意识观念的一个重要载体,也得到较之以往更多的关注与报道. 西方报纸对报道对象的选择往往遵循美国学者弗莱德·希伯特在《现代大众传播媒介》中归纳的五个要素即时间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和人情味.“邓文迪护夫”事件能够成为英国媒体关注的焦点,一方面在于这一事件不仅具备了传统的“新闻价值”,另一方面也在于它利用一个中国女性所引起的关于女性形象、行为、气质的讨论,转移公众对于窃听丑闻的注意力,并将邓文迪个人的人生经历,与中国女性整体的气质性格相联系.下文以此为切入点,探讨英国报刊与中国女性形象建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胡政之单枪匹马采访“巴黎和会” 历时4年又3个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法、美、日等27个战胜国,于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讨论和决定战后重新划分世界势力范围问题和对德国议和等问题。中国作为战胜国,派陆征祥、顾维钧等人作代表出席了“巴黎和会”。“巴黎和会”为全世界所关注,各国纷纷派出记者采访“巴黎和会”,美国、英国各有200多名记者赴会采访,日本也有30多名记者参加采访,而中国北洋政府却没有考虑到派记者前去采访。  相似文献   

15.
最近一篇文章在网上非常走红,题目叫《小心西方诡辩术束缚中国话语》,作者是美国的汉学家包华时。编辑在文末特地注明:“本文系作者用中文写就。”如此特殊身份,似乎奠定他在中国的话语霸权。包华时在谈论中国人为什幺轻信西方时称:“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对西方历史的了解只是些皮毛,而且他们的逻辑训练不强,结果西方知识分子自卖自夸的宣称,无论有无根据,大都被吸收了。”言下之意,他比五四一代高出一头。  相似文献   

16.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Jeseph Needhanl)博士(1900—1995)是中国人民的亲密朋友。在上世纪中叶,他以系列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闻名于世。李约瑟以西方人的眼光,发现并证明辉煌的中国古代科技曾对世界近代科学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令世人对东方古代文明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17.
“八十年代中国人民的好朋友”,是我们对友好的外籍人士的通称,但一般说来,这个称谓仅在政界和外交界使用.说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其知名度并没有普及到“中国人民”这个层面.但是,有一个人却例外,他就是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在中国,庙堂之高,江湖之远,十数亿中国人都对这个和蔼可亲的老头有深刻的印象,并给了他一个比“好朋友”更显尊重的称谓——“萨翁”,他可以说是真正“中国人民”这个层面上的“好朋友”.  相似文献   

18.
<正>E.H.威尔逊(Ernest Henry Wilson,1876-1930年),英国旅行家、植物采集者和著述者。1899-1911年,他先后四次来到中国、历时12年考察植物、采集标本,不仅为欧美等西方国家发展园艺提供种源材料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将中国的植物、地理、社会生活以及民俗文化尽可能地介绍给了世界。他"以自然学者与植物学家探索科学的一双慧眼观察中国",并将其在中国的考  相似文献   

19.
张艳娜 《大观周刊》2010,(46):44-44
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公元t21—180年),古罗马著名的“哲学家帝王”,在希腊文学和拉了文学、修辞、哲学、法律、绘画方面受过很好的教育,晚期斯多亚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奥勒留也许是西方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哲学家皇帝。他是一个比他的帝国更加完美的人,他的勤奋工作最终并没有能够挽救古罗马,但是他的《沉思录》却成为西方历史上最为感人的伟大名著,其伦理学思想对西方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主要阐述了他关于生死方面的伦理学思想。  相似文献   

20.
谢莉洁 《新闻爱好者》2010,(10):161-162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猛烈冲击着西方的思想和文化意识,传统价值观念解体造成的混乱及陷于其中的现代人的异化感,使诗人们需要寻求一种平衡与秩序。中国文化中的道家思想以其天人合一、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给那些被强烈的异化感所折磨的现代主义诗人带来了“福音”,,本文拟从道家美学的核心观念入手,探讨道家美学对美国现代派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诗歌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