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至民初是唐代诗人元稹诗歌接受史上一个重要阶段,在这大约300年的历史中,出现了从皇帝到遗民、从少数民族到汉族的众多喜爱元稹诗歌的文人。从接受方式看,有大量运用有关元稹之典、接续元稹之诗作、效法元稹之诗体、追和元稹之诗、反元稹诗歌之意等多种形式,表明清代至民初元稹诗歌的接受已全面展开;从接受时段上看,清代前期与清代后期至民初,以明代遗民与清代遗民为主,而清代中期则以君臣唱和为主。清代前期对元稹诗歌的追和是较为零星的、小规模的,而清代中期与清代后期至民初两个时期则是较大规模的。从接受特点上看,清代文人对元稹诗歌的学习效仿以律诗为主,以程式化组诗为主,以和韵追和尤其是次韵追和为主。虽然清代至民初文人(包括皇帝)也往往强调温柔敦厚的诗教,强调"神韵"、"性灵"等,但对元稹诗歌的接受却表明,诗歌艺术技巧的讲究是他们创作中着意追求的一个目标,他们学习效仿元稹诗歌的作品与他们的理论主张存在着内在的紧张。  相似文献   

2.
清代蜀中遂宁张氏家族,是著名的诗歌世家。其家族以科第起家,播声四海,驰名乾嘉诗坛。其家族有诗文流传至今者,多达50余人,一家男女尽能诗,为古今中外诗坛所罕见,人称"清代蜀中第一家"。他们在创作上以诗歌为主,在清代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以张问陶为最,被誉为"巴蜀元明清第一大诗人"。文章对清代遂宁张氏家族诗人、诗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黄庭坚诗歌在清代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人标举、学习宋诗风气的日益浓厚,黄庭坚诗歌的传播也随之进入其全盛期。黄庭坚诗歌在清代不同的文化空间广泛传播,借阅、抄购在黄庭坚诗歌传播中别具特色,强化和促进了黄集秘籍的流传;诗歌选评促进了黄诗传播的普及性和经典化;宋诗选本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学现象,以两类选本的传播,将黄庭坚诗歌推向社会的各个层面;旧本翻刻是比较通行而又便于实施的传播行为,在黄庭坚诗歌传播中发挥了其长久性的信息存储功能。  相似文献   

4.
清代诗歌流派甚多,而创作成就最丰、纵横影响最大者非性灵派莫属。而性灵派以袁枚为主将,赵翼为副将(详参拙文《性又派副将赵翼论略》,《文学评论》1996年第1期),张问自为股军。他们鼎足而三,是性灵派不同发展时期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诗歌创作固然以表现其性情、讽谕社会为主导,但亦都有大量山水诗。三人山水诗具有性灵诗的若干审美共性,又不乏独有的特点,如袁枚山水诗高度个性化、拟人化;赵翼山水诗开拓奇境,勃郁豪气,讲究理趣涨问白山水诗则寄寓性情,显示奇气,注重空灵等,从而从不同侧面开拓出清代山水诗的新局面。袁、赵…  相似文献   

5.
张问陶是清代中名的诗人和诗论家,其“性灵”说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诗论中“心物感应”和“吟咏情性”的诗歌理论,他强调诗要表现“自我”,抒发真情,反对模拟抄袭和在诗中搞训诂考证,提但清新,自然、天真、天趣的诗风,他的诗论在清代诗坛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我们今天探讨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伤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春燕     
柏清艳 《辅导员》2013,(13):92-92
在“相约中国梦·与诗歌同行”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生优秀诗歌作品展示中,涌现出一大批出类拔萃的诗歌作品。这些作品既展现了小作者们多姿多彩的生活,又蕴含着他们独到、深邃的思考。他们以情感作乐章.歌唱这个精彩纷呈的世界;他们以文字作惊雷,唤醒校园的诗意天空。现在,就让我们来欣赏这些小诗人的作品,感受诗歌那无与伦比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查慎行是清代初年诗坛宋诗派的集大成者,对清代的诗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通过对其山水诗、仕宦诗、唱和诗进行研究,分析其诗歌特色和风格,并对其创新性予以阐述,指出其本人和诗歌在清代乃至整个古代诗歌史上的地位,透过其诗歌来看其人生经历以及对后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查慎行的一生是在性格与环境的矛盾冲突与对立中度过的,也正是这种复杂的生活感受和感悟,构成了其特殊的诗心与诗性,其在诗境中的情感,也为人们所认同。他的诗歌创作代表了清代当时宋诗派的最高成就,成为宋诗派的典范,对清代以及近代诗坛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长期以来,有关查慎行诗歌的研究却不是很多,对他诗歌整体的分析也较为薄弱,目前对查慎行诗歌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其中某一个方面,没有从整体上更好地关照和把握。  相似文献   

8.
在历代流传下来的浩如烟海的诗篇中,歌咏青海的诗歌缕缕不绝,青海地区的历史轨迹,多被文人雅士以诗歌的形式记载了下来。本文仅以清代咏青诗歌为媒介,采用“以诗证史”的方法,勾勒出清代咏青诗歌中农耕文化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9.
人们评论初唐四杰,往往只注意他们诗歌的共性,但对其诗歌个性的研究却不很充分。本文将初唐四杰的诗歌放在唐诗由六朝向盛唐过渡的大背景上,通过比较研究,既考察了四杰诗歌在思想、艺术上的共性,又探讨了四杰诗歌的艺术个性,并对四杰面目各异的诗歌艺术风格做了较详细的说明和论证。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清代学者严可均诗歌的题材、思想、风格加以探讨,并分析其诗学主张。认为严可均诗以汉魏晋唐为宗尚,力求清新自然,并未受到考据学的浸润,在清代学者诗中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11.
清代,随着人们对明人独宗盛唐缺失的反思、宗宋之风的兴盛,黄庭坚诗歌的接受也呈现出兴盛局面,接受维面颇为丰富,主要有:对其诗歌学古创新的深入探析;对其诗歌风格的多样论评;对其诗歌章法的着力揭示。三个方面互相渗透融合,使黄庭坚诗歌接受走向全面细化和视野不断开放。  相似文献   

12.
文章考证了清代学者张船山的生平事迹、著作,通过古今学者和通行文学史对张船山的评价,客观地阐述了张船山的文学诗歌成就,指出了张船山对于清代诗歌的影响和贡献。  相似文献   

13.
韩丽霞 《文教资料》2015,(2):5-6,16
清代中期满族诗人福增格,铁保称其为清代北方诗派的代表诗人。福增格有《酌雅斋诗集》,顾国泰称其诗作"光明磊落,雅健沉雄"。对他的诗作进行全面分析,可以看出,福增格诗歌风格时而豪放、时而清旷、时而悲壮,体现了清代上升时期的民族气象,是清代中期满族诗歌的代表。  相似文献   

14.
清嘉道间丰润籍诗人陶誉相的诗歌创作取得了较高成绩,其《芗圃诗草》中表现安徽灾情之作继承了杜甫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堪称诗史,是了解清代后期救灾及流民问题的重要史料。此外集中描写亲情的诗歌感情深挚,不假雕饰,感人至深。陶澍在《芗圃诗草序》中称陶誉相为“姚武功、孟溧阳一流人物”,并不足以概括其诗歌的整体艺术风格。总的来看,陶誉相诗歌兼综唐宋诸大家,对苏轼诗歌的学习模拟之处较多。赵琴士《兰言集》、王柳村《群雅集》以及《国朝诗铎》《晚晴簃诗汇》等选本对陶誉相诗歌均有选录,这表明陶誉相在清代诗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故其诗歌的创作特色值得引起学界的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5.
论诗绝句是中国古典文学批评中的一种重要方式,古代诗人常采用这一诗论形式对诗坛风气、文学现象以及具体的诗人及其诗歌展开讨论。作为宋代文学巅峰的苏轼,亦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少有的天才与大家,自然会受到此后历代诗人的关注与讨论,这在清代的论诗绝句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清代论诗绝句对苏轼的评论主要集中于其卓绝的文才、忠诚的品质、诗歌的风格与特色以及与其相关的文学论题等诸方面。  相似文献   

16.
沈德潜是清代著名的诗论家,他编选的《唐诗别裁集》可谓是一部堪称经典的唐诗选本。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以李白、杜甫为宗,但除了李杜这两个唐诗的双子星外,王维诗歌选录是最多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并推崇赞赏了王维的诗歌。试探讨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中对王维诗歌的选录和对其诗歌的艺术评点情况,以对王维诗歌进行一个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清代边疆重臣、著名蒙古族诗人和瑛,在自己的汉语诗歌创作中,有意识地融裁藏语语汇入诗,既增添了诗歌的意趣,是创新诗歌语言的有力尝试;又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其自觉学习藏语,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的生动体现。本文分类胪列和瑛诗歌中的藏语语汇,初步探讨了其使用藏语语汇的特点及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清代道咸年间,沈谨学与江湜、贝青乔等相酬唱,他们的诗歌主要反映当时底层知识分子艰难的生活,也关心国家内忧外困的政局.同时,他们对当时弥漫诗坛的格调派和性灵派,均有所不满.他们学宋,又倡导清新自然的诗风.因此,他们被称为“吴门寒士群体”诗人.沈谨学无疑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足不出吴地,穷困潦倒,以纯粹白描的手法抒写了艰难时世之苦难人士的磨难生活  相似文献   

19.
黄景仁是清代乾嘉时期富有特色的诗人,他的诗歌被称为盛世衰音的典型。怀才不遇的感慨与寒士的无奈悲凉在其诗歌中交融在一起,济苍生的伟大理想与卑微人生的矛盾,使其诗中充满了文人末路的深沉感慨。这种感慨通过其对意象的选择充分表达出来。月的意象更多地蕴涵着作者的身世之感,而剑的意象一方面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又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紧密相关。月和剑两个意象统一于作者反复咏叹的秋的意象上。秋既是骚人哀怨的体现,又是盛世衰落的象征。黄景仁诗歌通过这几个意象所表现出的心态和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清中期文人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20.
<正>提到中国古代诗歌,我们立刻会想到屈原、李白、杜甫、陆游、辛弃疾……这些名字,想到这些诗人的悲剧性的命运,他们大都在忧患、焦虑中度过了自己的一生;我们又会想到,中国古代的那些杰出的诗人,几乎没有谁仅仅想做一个诗人,然而他们又只能做一个诗人;也许还会想到,古代的诗人们彼此之间尽管有种种差异,然而他们又似乎不约而同地反复吟诵着某些特定的内容,并对某些意象表现出特殊的兴趣……。这些现象中,是否存在着某种规律性的东西呢?本文试图从分析古代诗人的心理动机及其与古代诗歌(在这里,指的是文人创作的诗歌)的关系入手,对这一问题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