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71年2月6日,吃过晚饭,我正在洗澡,忽然听见外边有人喊,说有急事。我匆忙擦了擦,穿上衣服走出浴室。等在外边的总编辑室的同志告诉我:“带上本子、笔和介绍信,赶快坐车去听周总理讲话。”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关心出版工作的一件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5年9月3日,中华书局编辑周妙中给邓小平写信,对出版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邓小平看了这封信后十分重视,9月11日,他将周妙中的来信送给毛泽东看,并在信前做了如下批注:  相似文献   

3.
4.
去年底,央视《焦点访谈》节目以《记者,永远在路上》为题,报道了海南日报记者甘远志勤奋工作、视新闻如生命的事迹。我在敬佩甘远志敬业精神的同时,为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新闻工作者英年早逝而深表忧虑。甘远志将全部热情和精力都投入工作,很少顾及自身疾病和劳累,在1000多天里就写了1000多篇新闻报道。他妻子说,老甘从来晚上9点以前没吃过饭,常常把饼干、牛奶搁置一边,以至在快节奏的工作环境中,身体透支太多而撒手人寰。众所周知,记者所从事的职业,是高风险、高强度的脑力与体力相结合的劳动。记者群里普遍存在着类似甘远志透支健康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赵敏恒作为上世纪中国最出名的国际记者,采写了许多蜚声中外的重大新闻,其高超的采写能力为世人所称道。然而赵敏恒在回忆自己职业生涯中,却认为,其职业选择是偶然的。笔者通过描述赵敏恒职业生涯的图景,试图分析其职业选择"偶然"中的必然。  相似文献   

6.
他,个不高,人略瘦,满脸胡子碴,看起来不象35岁的年纪。他笑起来眼角展开的皱纹,使人总会产生一种想对他说点什么的愿望。一个黄色的旧书包,无论冬夏总是斜挎在他的肩膀上。他骑着辆剥了漆皮的旧自行车,跑遍北京市的角角落落。于是,从那里——从盛大的会议上,从居民的小院里,从商店的售货台前,从工读学校的孩子们中间,传出了一条条引人深思的消息。  相似文献   

7.
不速之客的邀请:与画家朱屺瞻 1983年7月一个星期天。一位中年人汗淋淋、急匆匆在上海中心的成都北路问讯寻找,当他找到目的地,发现门户紧闭,只得在门上留了—张纸条:“老祁同志,我父亲找你。”便转身走了。这个“老祁同志”,是上海电视台摄影记者祁鸣。他晚上回家,看到留条,知道是画家朱屺瞻派人找他,以为有什么要事,所以赶紧去看望。原来是年已92岁的绘画大师朱屺瞻,应邀去美国出席他为旧金山新建的国际机场画的巨幅国画《葡萄》的揭幕典  相似文献   

8.
在新闻领导机关干了多年与记者打交道的工作,觉得当记者蛮吃香,尤其是电视台的记者,许多会议是主持人不见扛摄像机的,不宣布开会。近年到基层新闻单位直接从事记者管理工作,方知电视台的记者们也有许多难言之处。譬如一种“请记者”,倒让你多少有些害怕。怕什么?一怕“党政机关请”。新闻单位是党的喉舌和舆论阵地,理应为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在党委和政府需要的时候,应该积极服从,主动配合。但也不能忽视新闻规律,逢会、逢领导有活动或下基层,都让新闻单位去宣传报道。时下在一些地方就存在这种倾向,四套班子领导活动、各…  相似文献   

9.
闲话“请记者”朱劲干记者不到不开会,这种现象已经司空见惯,尤其是电视台的记者,会议报道更缺不了他们。凡是希望(并非都是必要)传媒进行宣传的会议,企事业或个人都会向记者发出邀请,包括一些时下所谓的新闻发布会。有的地区还派出专人分赴有关新闻单位邀请记者,...  相似文献   

10.
新闻单位常慨叹“会”风太盛,因为逢会必请记者,实在难以招架。当“会”风尚无明显减弱之时,又刮起了阵阵“节”风:文化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时装节,风筝节,西瓜节,柑桔节……大有每天过“节”之势,而且逢“节”必请记者。请记者到会,大多是一张请柬而已,而请记者赴“节”,规格则高多了,由发  相似文献   

11.
《人民日报》11月 21日发表一则《请记者集体“会诊”》的报道,耐人寻味.报道说,11月16日下午,浙江省委、省府召开新闻例会.省长万学远开宗明义地说:“今天请大家来回答三个问题:对浙江经济形势怎么分析?应当着重抓什么?哪些问题今后应当引起注意?你们见识广,会有自己的想法,欢迎大家敞开来说,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事先不告诉大家题目,免得大家拿稿来念……”本来是带耳朵来听“指示”的,现在却要大家来“会诊”,与会记者稍一思索便交谈起来.“你说  相似文献   

12.
新闻单位常慨叹“会”风太盛,因为逢会必请记者,实在难以招架。当“会”风尚无明显减弱之时,又刮起了阵阵“节”风:文化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时装节,风筝节,西瓜节,柑桔节……大有每天过“节”之势,而且逢“节”必请记者。请记者到会,大多是一张请柬而已,而请记者赴“节”,规格则高多了,由发专电邀请到派人上门,继而发展到组织“请记者组”并由当地负责同志带队去请,弄得新闻单位  相似文献   

13.
地处燕山东麓,长城北侧的青龙满族自治县,是国家重点扶持县。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经济发展比较缓慢,财政状况十分紧张,至今,财政供养人员的工资都难以按时发放。作为这个县的常务副县长,在负责政府机关、劳动、人事、监察、财税、审计、金融、信访、企业改制等十几项工作,分管政府办、侨务办、体改办、档案局、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十几个部门的同时,还  相似文献   

14.
2017年3月两会期间,新华网推出了习近平关心的六件事系列视频,将老百姓关心的住房、养老、废弃物处理、垃圾分类等六方面的社会热点问题采用融媒体方式呈现,既创新了重大民生题材的表达方式,更是媒体融合发展的新举措,产生了良好的反响。笔者旨在从叙事学的话语、故事、叙述三方面来对这一系列视频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5.
记者,记者,就是要把所见所闻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记录下来,发表出去。“记”当然是起码的技能。记嘛,似乎会写字,把事情随手记下来就是了,没有什么大讲究头。可是,同一些老记者交谈,怎么记,其实还是大有学问的,这里面既包含着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也包含着对所要报道事实认真严肃的态度,以及刻苦勤奋的精神,而这一切,并不仅仅是认识几个字和能快速记下来,就能容纳得了的。有这样一件事。那还是在七十年代初期,湖南省军区部队里出现了一个学毛著和学文化的先进战士,名叫龙老化。他是苗族人,不但不会写汉字,连普通话…  相似文献   

16.
商恺,是《人民日报》的一位老记者,也是一位名记者。他从1938年踏上新闻工作岗位之日起,到1988年离休,在新闻战线上整整奋斗了50个春秋。那么,离休之后,他的工作,身体和家庭状况怎样呢?下面,介绍一点鲜为人知的事。 他仍是个大忙人 商恺,1948年春开始到《人民日报》工作。1949年初,《人民日报》进了北京,商恺就被分配到《人民日报》采访科当记者。他先后担任《人民日报》记者部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还受聘担任中国社科院新闻学院兼职教授和研究生导师,以及中国地市报研究会总顾问。  相似文献   

17.
亚运会前,老朋友夏尔马到北京来了。半夜我快下小夜班,电话里传来他那我已感陌生的嗓音时,真是令我惊喜万分。这位不结盟国家新闻交换网记者是受亚运会组委会之邀,到北京采访亚运会准备情况的。几天来早出晚归,参观采访,“剩下最后一天用于领略伟大中国首都的特色和拜会老朋友”。我们约好次日见面地点便顺致晚安。次日晨一阵电话铃声将我吵醒。电话里夏尔马所住旅馆的服务员给我读了他写的条子:“宣,恰巧碰到一位热心的姑娘愿作导游,为了多看一些地方,我决定随她去了。晚些时候再见。夏尔马。”听罢我对这不顾友情的“好色之徒”除了气愤之外别无它法。第2天直到晚班快下班时,电话中才又传来他的  相似文献   

18.
以文出名的人常有被人认错的尴尬,吴锦才也未能幸免。 1993年的一天,办公室来了一个女学生,进门说找吴锦才。吴锦才说:“我就是。”女孩愣了一下,不好意思地说:“我和同学们很喜欢你的书,写得特别有深度,所以,我……以为…作者是个…老者。”屋里的人都笑了。对吴锦才来说,这已是司空见惯了。还是刚来新华社的那几年,或许是望文生义,以为有此名者定是读私  相似文献   

19.
《中国记者》首次举办的1989—1990年新闻论文有奖征文活动,受到新闻界的支持和重视。1990年11月3日,征文评奖揭晓,《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河北日报》等报第二天都刊登了新华社为此播发的消息,《新闻出版报》稍后也做了报道。首都有的新闻单位领导同志说,“这是一件好事”,“一件大有意义的事”。这对本刊和各地积极参加征文活动的同行们都是一种鼓励。这次征文活动历时一年(1989年7月1日——1990年8月30日),收到应征论文200余篇。从最后评出的九篇获奖论文的作者看,在中央、省、地三级新  相似文献   

20.
地方党报重视、关注“三农”报道责无旁贷。那么,怎样搞好“三农”报道,使之更好服务于农村工作呢?笔者认为,“三农”报道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给农民提供感兴趣的、有价值的信息,及时总结农民致富的典型,反映农民的忧虑、困惑,才能深受农民的喜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