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所谓物理模型,即在分析和解决实际物理问题时,经过突出主要的、本质的因素,忽略次要的、非本质的因素,对实际物体和物理过程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描述和模拟.建立物理模型既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一些抽象物理概念、规律和现象,也是为了研究物理问题方便和易于探究事物的本质,从复杂的物理现象或过程中抽象出研究对象的简化描述或模型.它可以帮  相似文献   

2.
<正>物理模型是对实际问题进行科学抽象的处理,用一种反映原物本质特性的理想物质或过程或假想结构,并以此来描述实际的事物或过程。建模既是一种思维过程,也是一种思维方法[1]。学习物理离不开模型建构过程,因为模型是科学思维的语言,是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得出的前奏。模型是在具体物理情境中的思维产物,物理教学的实质就是运用各种物理模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合理建构模型,  相似文献   

3.
一、物理模型概述 1.物理模型的概念 所谓物理模型,即在分析和解决实际物理问题时,突出主要的、本质的特征,忽略次要的、非本质的因素,对实际物体和物理过程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描述或模拟。这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方法。比如质点,就是突出了物体的质量,忽略了它的形状、体积、温度和发光等因素而形成的一种理想化模型。以物理事实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构建物理模型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探索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一般的物理习题都是拟题者根据自己头脑中的一个理想化物理模型,结合某些问题情境和物理条件而拟定出来的.解题过程就是还原拟题者物理模型的过程,也就是把实际问题模型化,把具体问题抽象成熟悉的典型物理问题的过程.这种模型化的方法是物理解题中的一种普遍方法.  相似文献   

5.
物理模型是对物理现象、过程、结构、情景或实体的简化处理或科学抽象.物理习题一般是依据物理模型设计的,因此解题时要将物理模型还原或者迁移,这一过程称为"建模",它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过程.通过建模,不仅便于找到解题途径,而且可使问题得到更加形象  相似文献   

6.
雷怡 《高中数理化》2014,(20):39-39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具有严密逻辑性的自然学科,学生仅靠死记硬背是无法学好物理的.在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一遇到与实际生活有联系的物理问题就会变得不知所措、无从下手,这是因为当前多数学生在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往往只会生搬硬套,而不是根据题目已有信息,建立恰当的物理模型,再利用该物理模型所遵循的物理规律进行有效求解,即学生无法从实际物理问题中抽象出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相似文献   

7.
由于物理学所分析和研究的实际问题往往较复杂,有众多的因素,为了便于着手分析与研究,物理学中常常采用“简化”的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科学抽象的处理,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得出一种能反映原物本质特性的理想物质(过程)或假想结构,这种理想物质(过程)或假想结构称之为物理模型。理想模型方法是研究物理学的一种最基本方法。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都是对物理理想模型的描述:物理习题也总是依据一定的物理模型来构思和设计的。对物理现象的研究,对物理问题的求解就是一个将具体问题抽象成理想模型并运用物理规律求得结果的过程。物理模型大致可分为三种:①、研究对象的理想化模型:如质点、点电荷、点光源、刚体、弹性体、理想气体、恒压电源等。②、物理过程的理想化模型:如,自由落体运动、简谐振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等。③、条件的理想化模型:如“光滑”、“弹性碰撞”、“均匀介质”、“轻质”、“理想电表”、“薄透镜”等。  相似文献   

8.
郭亨强 《广东教育》2007,(12):151-152
学习物理,主要内容就是知识与方法.知识是方法的载体,方法是知识的源泉,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学会方法比掌握知识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物理建模的思想方法 物理建模就是从复杂的物理现象和过程中抽象出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建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物理模型是对事物原型的简化和提纯,常见的物理模型包括对象模型(如质点、单摆、理想气体、点电荷、透镜等)和过程模型(如匀加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简谐振动、简谐振动、弹性碰撞、等温变化等).  相似文献   

9.
物理习题都有确定的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抽象为能用典型的物理概念、规律解决的理想化模型的过程叫“建模”.建模分为两类:一是直接模型;二是间接模型.建模的方法也很多,比如借用传统的经典模型,将复杂的物理场景整合后类比成常见模型,将陌生、抽象模型转化为具体的熟悉的模型,有时,虚构一个物理模型对问题的分析把握有很大的帮助.下面介绍一下有关虚拟模型,在解题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审题,我们了解清楚物理现象,接着就是建立物理模型和应用物理模型的过程.这一步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的过程,是决定问题能否解决的关键.不少同学怕解物理题,其根本原因是不会建立物理模型,更谈不上应用物理模型,即缺少用模型的思想来思考问题的习惯.建模与用模不仅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它包括分析、抽象、概括等多种能力),  相似文献   

11.
沈自强 《物理教师》2013,(12):93-94
物理模型是对物理实际问题的一种抽象,在竞赛考查中常会出现一个实际问题包含几个模型,因此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否将题中隐含的模型逐一还原是成败的关键.笔者以下面一道竞赛试题为例,浅谈物理模型的构建与运用.  相似文献   

12.
朱傲雪 《物理教师》2013,(12):85-86
1关于物理模型所谓物理模型,就是在物理学中人们为了研究物理问题的方便和探讨物理事物的本质而对所研究对象的一种简化的描述或模拟,或者是对实际问题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经过科学抽象而建立的新的物理形象.  相似文献   

13.
有些物理问题,往往以一种全新的物理情景、甚至是复杂的物理过程出现,从表面上看无从下手,无法构建新的模型.这时我们就应该积极构想物理图景,努力将原问题转换成我们比较熟悉又容易解决的问题来考虑,用人们所熟悉的物理模型加以联想、迁移、等效或比较,达到活化模型,解决问题的目的.单摆是实际摆的一种理想化物理模型.  相似文献   

14.
物理模型,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形态.科学家进行理论研究时,通常都要从"造模型"入手,利用抽象,理想化、简化、类比等手法,把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抽象出来,构成一个概念、实物或运动过程的体系,即形成模型.由于物理学所分析和研究的实际问题较复杂,所以,无论是做物理研究还是理论学习,理想模型都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5.
金红星 《成才之路》2009,(20):48-49
俗话说:“物理学为模型理论。”科学的基本活动就是探索和制定模型,即所谓“建模”。它是将我们研究的物理对象或物理过程通过抽象、理想化、简化和类比形成物理模型,也就进行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处理,从而寻找出反映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的内在本质及内在规律,达到认识自然的目的。如物理学中的质点、点电荷、单摆、弹簧振子、刚体、光线等,都是对物理对象的建模,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匀变速曲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简谐运动、热学中的准静态过程等,都是对物理过程的建模。  相似文献   

16.
物理教学是以日常生活中实际现象、实验现象为基础的,而我们所学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大多是理想化条件下得出的。原始物理问题需要通过分析、简化,通过建立物理模型,成为抽象物理问题(即物理习题)。在具体的习题训练中,不能完全脱离现实情境,要通过建立合适的物理模型,忽略次要因素,以解决实际问题。可见,原始物理问题的解决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物理建模能力。  相似文献   

17.
张遥 《物理教学探讨》2004,22(22):20-22
模型是人们为了从事科学研究而建立的对原型高度抽象化了的思想客体或思想事物.物理模型就是对物理对象和物理过程高度抽象与概括的成果.物理学解题过程,就是一个模型的建立、识别和应用的过程,"建模"、"识模"和"用模",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三个必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规律的学科,而实际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一般都是十分复杂的,涉及到许多因素.舍弃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从而突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这就叫构建物理模型.中学物理模型一般可分三类:物质模型、状态模型、过程模型.构建物理模型是一种研究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法.从本质上讲,分析和解答物理问题的过程,就是构建物理模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史纪元 《山东教育》2002,(32):48-49
1.物理模型所谓物理模型,即在分析和解决实际物理问题时,经过突出主要的、本质的特征,忽略次要的、非本质的因素,对实际物体和物理过程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描述或模拟。比如质点,就是突出了物质的质量,忽略了它的形状、体积、温度、发光和带电等因素而形成的一种理想化模型。根据物理模型在实际问题中所起的作用,一般分为三大类:一类是表示物体的模型即对象模型:如质点、刚体、弹簧振子、单摆、理想气体、点电荷、点光源、原子核式模型等;另一类是表示状态和过程的模型即过程模型:如匀速直线运动、弹性碰撞、简谐振动、准静态过程…  相似文献   

20.
物理模型与物理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自然现象,探索客观规律过程中,人们建立大量的理想模型。它在人类认识物质世界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理想模型既是客观事物的代表,又是科学的抽象方法。它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物理模型是理想模型的一种,重视物理模型的教学,充分发挥物理模型的物理教学功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