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D. G. Mulcahy highlights some of Jane Roland Martin's major contributions to the field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in this review essay. He focuses on several of Martin's better‐known works — including Reclaiming a Conversation, The Schoolhome, Changing the Educational Landscape, Coming of Age in Academe, Educational Metamorphoses, and School Was Our Life — tracing through them the development of her re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idea of a liberal education from the early1980s to the present day. Viewing Martin's contribu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beral education, he contends, underscores the optimistic spirit of her work as well as its originality and significance for the theory of education as a whole. Mulcahy gives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ese elements of Martin's thought: the importance she attributes to educating the young for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the world and not mere observation of it; her analysis of the range and complexity of our cultural wealth; her concept of a gender‐sensitive education; and her emphasis on the unique contribution of the experience of women to education. Martin's substantial body of work, Mulcahy concludes, stands as a compelling alternative to mainstream educational theorizing, one that offers hope for the potential of educational renewal.  相似文献   

4.
伯莎·梅森作为夏洛蒂·勃朗特的自传体小说《简·爱》中的一位人物 ,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人们只是把她看作使剧情起波澜的配角。自从美国两位女教授把她从小阁楼中“解放”出来之后 ,人们逐渐认识到伯莎不再只是个使剧情曲折的配角 ,她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她同简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她透射出简的内心世界。她是另一个简·爱 ,是现实生活中的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中,知青一代女作家的性别意识极为强烈鲜明。她们对女知青成长过程中自我意识发展的探索,构成了当代"女性文学"一个发展阶段的核心内容。张辛欣、张抗抗、铁凝和王安忆等对此作出了重要贡献,她们的作品分别从女性主体和女性存在的层面表现出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6.
女性犯罪的社会性别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女性犯罪作为一种反社会行为 ,是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一个社会问题 ,女性犯罪率的上升会严重影响婚姻家庭的稳定与社会的发展。本文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 ,对社会转型期女性犯罪特征的分析 ,深入剖析制约女性犯罪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因素 ,揭示女性犯罪问题背后的资源不平等及性别不平等问题 ,并提出从社会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治理 ,建立起科学的、切实可行的预防和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7.
夏洛特·勃朗蒂的<简·爱>和约翰·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讲述的都是女人的故事,反映的都是女性的主体意识.但由于两位作家的性别不同、所生活的年代不同以及对女性美的理解不同,使得他们对女性角色的刻划呈现出各自的鲜明特点,更因为他们对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的认识程度不同,使两部作品反映的女性主体意识也出现了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戊戌兴女学:中国近代争取教育性别公平的先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戊戌兴女学运动是中国近代争取教育性别公平的开端,因为:(一)它首次系统驳斥了传统性别歧视教育的两大依据--男智女愚天生论和女子无才便是德,为中国争取教育性别公平打破了精神桎梏和奠定了理论基础;(二)它提出并部分实践了教育起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方面的性别公平.  相似文献   

9.
10.
长期以来,学界对《简·爱》的分析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即《简·爱》作为“女性主义狂热崇拜”的文本和作为“殖民话语”的文本。简·爱作为父权制下的女性和作为英国殖民者的双重身份使其能与梅森和罗切斯特分别进行性别层面和种族层面的共谋。简·爱与梅森之间的种族差异削弱了性别层面的共谋,而简·爱与罗切斯特的婚姻则象征着意识形态的结合,同时暗示了种族共谋的胜利,《简·爱》的结局也是帝国主义时期种族主义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引言 夏·勃朗特的《简·爱》中,有一个行为古怪、恐怖可怕的疯女人──伯莎·梅森。 长期以来,这个人物只被看作作者推动情节的一个工具,或者是所谓夏·勃朗特小说中哥特式小说因素的一个例证,因而受到或褒或贬的评价。疯女人本身的文化内涵,也只是在有些学者讨论简·爱形象时,被附带地指为一种疯狂与危险的载体,或是某种宗教力量或主人公内在行为准则的外现。直到女权主义运动兴起,疯女人的地位才有所上升,受到的关注也才日益增加。但是,正如有的评论者所说的,女权主义只是打开了通往疯女人住的阁楼的一扇窗户,而不是所有窗户…  相似文献   

12.
马丁·路德不仅是16世纪著名的宗教改革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从"《圣经》权威""因信称义"以及"人人皆僧侣"三大新教教义出发,提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思想。同时,路德认为教育管理权归国家所有是实施义务教育的前提。以此为基础,他从义务教育的实践观出发,认为国家有设置、维持学校的义务;教会有协助办教育的义务;父母有送子女入学的义务。只有三方通力合作,义务教育才能顺利实行。路德教育思想中闪耀的平等和自由的光辉对欧美近代教育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无愧于"世界性的伟大教育家"这一盛誉。  相似文献   

13.
论教育深化与知识失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分析了教育深化和知识失业问题产生的影响 ,指出教育深化及知识失业现象 ,拉大了个人预期收入和个人成本的差距、提高了教育的社会成本 ,使资源配置不合理 ,造成人力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加剧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不利于社会稳定。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现代科学发展致使人的生活世界发生分化和背离的危机,经济全球化又使人的身份获得与认同产生危机。社区教育生活化与社区生活教育化作为社区教育发展的两种路向,本能地形成弥合和克服两种危机的策略和方法,同时也为教育理论的地缘性、开放性和丰富性作出最好的例证。  相似文献   

15.
紫姬是<源氏物语>众多女性中最为光彩照人的一位完美女性,作者紫式部通过紫姬形象的塑造表现了紫式部心目中理想女性构想,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同时,紫姬这一形象的塑造,也最为深刻地体现了紫式部对女性命运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6.
清朝末年,中国门户被打开,女子教育的问题也在一种新的社会环境下被提出来。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之一的郑观应对女子教育有着自己的一番见解,他反对溺女、反对裹足,要求男女有平等的教育机会,主张让女子接受学校教育等等,为中国的女子教育作出了贡献;但他没有完全摆脱封建旧观念,认为女子接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做个贤妻良母,相夫教子。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很多青年在理想信念方面都暴露出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政治、道德、生活三个层面上。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市场经济消极因素的影响;唯科技主义思潮的影响;多元文化的激荡和碰撞;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负面影响。要加强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化文化认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积极营造“一元主导、多元共存”的和谐文化环境,进一步加强青年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19.
In this paper, I aim to reconsider MacIntyre's notion of an educated public. In particular, I aim to do so in light of his recent elucidation of the role of philosophical education in rejecting, or at least challenging, predominant and shared cultural assumptions. I begin by outlining MacIntyre's original case for an educated public as found in The Idea of an Educated Public. I then briefly consider and respond to three prominent criticisms of MacIntyre's original explication of the notion. In responding to these criticisms, it will be made clear that subtle shifts in MacIntyre's subsequent treatments of the notion reduces the dependency of such a public's existence on the university. I conclude by arguing that the development in MacIntyre's articulation of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an educated public when considered in conjunction with his recent defence of the conditions for an ‘adequate philosophical education’ provides his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with the conceptual resources needed to break free of a final difficulty which MacIntyre himself has articulated. Specifically, I contend that the four stages of an adequate philosophical education MacIntyre outlines are such that they need not be restricted to implementation in formal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such as the university.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已成为困扰大学教育的一大难题,这不仅表现在不少学生厌学、对学习得过且过,而且还表现在学习热情的严重缺乏。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在于兴趣教育的缺乏、大学教学与学生需求的严重脱节、读书无用论的抬头以及严峻的就业形势。而要改变这一现状,则至少需要将目前的教育观念从知识教育为主转变为能力教育、兴趣教育为主,并努力培养一支适应教学需要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此外还需要大力改革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