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王力先生说:"读古文,一不留神就会指鹿为马,以今读古,误解词义。"事实上对于数量如此之多、变化如此之大的文言实词,同学们确实经常张冠李戴,古今混淆。那么,怎样才能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意义呢?下面结合实例做简要分析。一、区别古今,慎重判断从古到今,在漫长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过程中,有许多词在范围、程度、感情色彩、词义甚至用法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这些词往往成为高考文言文中实词考查的重点,如果用今天的思维去理解判断文言实词,必将曲解文言内  相似文献   

2.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掌握文言实词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文言实词数量多,大多数文言实词具有多义性,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难点,也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热点,每年高考必考。  相似文献   

3.
杨建华 《阅读与鉴赏》2009,(7):56-56,42
学习文言文。实词是难点之一,光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下面以高中课本中的实词为例,将一些巧妙方法介绍一二。一、巧借成语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而成语保存了古汉语的基本含义。记实词从成语入手,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4.
刘有斌 《中学文科》2007,(9):124-124
考查近几年来全国及各省市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从选文内容上看,官吏断案、官吏治政、良将战阵、名士结交、官吏沉浮类考的比较多。其中与上述内容相关,使用频率较高的实词应引起广大考生的高度重视。下面分类列举以上几类内容使用较多的实词的意义,以期能给广大考生一点帮助。[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周建业 《广东教育》2010,(12):13-13
【经典回放】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2007年高考广东卷)  相似文献   

6.
本文总结了形旁析义、声旁猜义、结构分析、成分分析、温故知新、语境推断、排除检验等七种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在备考过程中使用这些方法.可以更好地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应对语文考试文言文阅读试题。  相似文献   

7.
文言文阅读的关键在于文言实词,因为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它不仅数量庞大,而且义项众多,想要在具体的文段中对其进行准确释义有一定的难度。能否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将直接关系到能否读懂整个文言语段,所以,掌握一些文言实词释义的技巧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1.因声定义文言文中通假字很多,通假往往与读音有关,有时我们可以凭着字音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如1991年全国高考文言阅读第5题,“又以適去,意不自得”中“適”,与“谪”同音,联系前文“于是天子后亦疏之”,可以判断逋与“谪”通假,意为“贬职”,故D项为正确的选项。  相似文献   

9.
唐巨南 《高中生》2010,(12):4-5
2010年高考,江苏考生王云飞以一篇文言作文《绿色生活》赢得满堂喝彩。这说明高中生是能够学好文言文的。不过,对多数高中生而言,学习文言文是一件苦差事。其实,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之后,学好文言文并不难。本期湖南炎陵县一中的老师们就为我们传经送宝来了。  相似文献   

10.
文言文教学的实践表明,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不难以掌握。如果对常见文言词、文言句有一定量的积累,阅读或翻译、做题时障碍就不会很大,而在词语、句式中,词语又显得较为重要,它是构成句子、篇章的重要因素。文言词语中实词又显得特别重要,它是表达句子基本意思的基础。其实,实词难以教学或学习,关键在于一词多义。不过,只要我们认真总结教学经验,分析归纳,还是有规律可寻的。  相似文献   

11.
金春荣 《考试》2009,(6):70-70,81
文言实词释义是高考试题中的必考内容,除了积累,必要的推断技巧的掌握十分必要。本文论述了文言实词词义推断的六种方法和技巧,从不同的角度提供了实用的可参考的解答手段。  相似文献   

12.
借助熟悉成语巧记陌生的文言实词词义,并用已识记的文言词义解释陌生成语意思,不失为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不管是文言虚词还是文言实词,都觉看起来枯燥乏味,记起来丢三落四,理解起来张冠李戴,用怎样的锦囊妙计才能让自己记得快,记得牢,记得高兴呢?我这儿呈上多年积累的锦囊妙计。  相似文献   

14.
钟凤娇 《广东教育》2009,(10):30-31
又是一年备考时。 在文言实词备考时,同学们最想了解的是到底考什么,怎么考,又该怎么复习。本文将集中探讨这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借助熟悉成语巧记陌生的文言实词词义,并用已识记的文言词义解释陌生成语意思,不失为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6.
陈峰 《广东教育》2010,(12):7-7
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实词中无处不在,要想对它们的词义进行准确界定,常常需要借助上下文的具体语境认真揣摩,仔细推断。“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准确地阐释了语境推断法的内涵。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更为我们提供了一把准确推断实词词义的钥匙。  相似文献   

17.
实词活用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它是教学重点难点之一。如何教?我认为,“对比定位找规律”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实词的词性及意义(职能)往往是由于它的语法位置(岗位)的变化引起的。下面以《鸿门宴》的例句为主,分析之。一个句子中不同词不同语法位置充当不同成分,一般情况下是有规律的。比如名词常在主语、宾语、定语的位置,动词形容词常在谓语的位置。如果位置发生变化,我们就要考虑其词性意义也是否相应发生变化。这时我们就必须瞻前顾后,看这个实词前后有哪类词,有哪些句子成分,相互构成什么关系,从而确定它在句子中充当什么“职…  相似文献   

18.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正确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除了多用诵读、归纳、积累的方法,掌握常用实词的常用义项和用法之外,还需要掌握一些推断实词词义的解题技法。下面笔者略谈几种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51.出水处犹未可耕,奏寝前议。误:睡觉正:息,止 译文:已经退水的田地还不能耕种,上奏要求停止先前的奏议。 52.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误:贫穷正:困厄,不得志 译文:因为我当时处境困厄,只有贞甫相信我。  相似文献   

20.
冯汝汉 《高中生》2014,(2):14-15
2013年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①判别对所选的几个词语解释的正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