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培育具备创新创业意识、能力和精神的创客,应基于阶段培养目标、依据现有创客能力结构、吸收各方教育资源来开展创客教育.创客是创新创业的主要群体,当前面临着创客创新意识薄弱、动手能力欠缺、企业家精神匮乏的困境,因而创客空间的深化发展受制于创客人才的短缺和创客能力的不足.要克服上述困境、培育合格创客,不仅需要在中小学阶段就开展娃娃创客教育,而且在大学阶段双创教育要注重跨学科合作与校企交流协同,还要在现有创客中开展创新创业综合能力培训.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以3D打印和开源硬件为代表的多个新科技项目的出现,一种以亲自动手设计、创造、创新为标志的新文化热潮——创客运动正在席卷全世界。与此同时,在教育领域也出现了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创客教育"。创客教育以新兴科技为技术基础,以创客空间重构学习环境,以创造性实践活动为主要学习过程,融合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于问题的学习、项目学习法、自主学习等多种教育理念,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与传统教育相比发生了较大的转变,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创新教学方式,学生从中不仅可以学习到各种学科以及跨学科知识,还培养了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我国现阶段发展创客教育应明确其定位,探索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多方共建共享的模式,加强师资团队建设,并根据不同学生人群的特点,建设创客空间,开展创客教学。  相似文献   

3.
基于问题解决和创客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文章提出了创客式教育并分析了其内涵,即认为创客式教育是一种理念、一种场景、一种载体、一种精神、一种方式、一种目标、一种文化。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开展创客式教育的主要路径,包括秉承工匠精神、保持创客心态,建设人人可参、处处可创的创客空间生态圈,抓住学科教学主阵地、切入教学多空间,以学习制品为主线、变革学习方式等,以期推动创客教育从边缘走向融合,保障创客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现代教育技术》2016,(1):13-20
文章从创客、创客运动及创客教育的概念入手,对国内创客教育的发展进行回顾和梳理,对创客空间和众创空间的关系进行解读,最后提出了创客空间的iSMART模型,即建设创客空间需要从培育有共同兴趣爱好或利益(Interest)的社群、构建线下线上互联互通的融合空间(O2O Space)、吸纳专业以及背景广泛的跨界导师(Interdiscipline Mentor)、组织创意创新创业导向的创客活动(Making Activity)、吸收和迭代积累各种可转化的资源(Resource Exchange)、提供传统的工具和开源软硬件制作工具(Making Tools)六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5.
创客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方式,从国外到国内、从大专院校到中小学,均掀起一股创客教育热潮。如何使创客教育成为一种教育常态而不是一场运动,探索一条有效途径应让其在中小学校园扎根形成一种文化,是当前创客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现代教育技术》2016,(11):13-19
基于创客项目的学习(Maker Project-based Learning,MPBL)是当前创客教育采用的一种新型学习模式。文章介绍了MPBL的内涵、理论基础、特征和学习活动,梳理了MPBL模式的实施策略与步骤;以"晒场谷物装袋机"项目为例,对该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就该模式在高校的应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创客教育作为一种"做中学"的学习方式,其发展对学校教育、课程改革和教育变革具有重大影响,当前创客教育的实践存在培养目标不够明确、教师专业性不强、课程标准建立不够完善等问题,如何在中小学创客教育课程中进行教学设计也是当前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8.
随着创客教育的热炒,各大中小学都纷纷重视探索适合本校发展的创客教育之路。作为一线的信息技术教师,自然是要最先开始行动起来的,我们教研组针对如何在本校开展创客教育,组织了一系列学习活动,在不断学习中,一个创客初探者对创客教育的开展产生了一些想法和思考。文章在浅谈个人想法的同时,也对开展创客教育的初探学校、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些建议,期望能为其提供一点探索思路。  相似文献   

9.
《现代教育技术》2017,(5):109-114
在全球,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创客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创客空间能将创客教育融入现有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国内外较有代表性的四所高校创客空间,介绍了依托工程实践平台的西北工业大学创客空间的建设情况,构建了基于创客空间的创客教育课程体系,并以西北工业大学创客空间为例进行了实践应用。期待文章的研究,能为高校通过创客模式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李月云 《教师》2021,(9):89-90
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捉起。文章作者把少儿科幻画特色课程与创客教育结合,并利用小学岭南版美术教材中现有的课程资源进行拓展、延伸,从而开发适合小学生的特色科幻画创客课程。这不但培养了小学生的综合科学审美素养,而且解决了课程占用课时的问题,使课程资源得到合理应用。学生根据自己的奇思妙想创作出科幻画,并根据科幻画的主体物利用环保材料或超轻黏土手工制作的形式呈现出来。二维的科幻画变为三维的手工制作,大大提升了学生对创客的兴趣。  相似文献   

11.
深圳市宝安区教育信息中心申报了国家教育技术重点课题《区域中小学创客课程开发研究》,通过课题研究为全区学校推进"创客教育"工作提供规范且符合本地区使用的实际的《创客课程》,引领全区开展"创客教育"工作,文章对基于课题研究而开发的区域中小学创客课程特色案例《萝卜圈虚拟机器人课程》《3D打印课程开发》《Cellrobot细胞机器人创客课程》《中文戏剧VR实验课课程设计与开发》《小学动漫创客课程开发研究》进行了分析,为创客课程体系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创客教育是对创新思维的彰显。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号召下,大力发展创客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一剂强心针。创客教育源起于西方的DIY文化,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不断发展壮大。我国创客教育起步较晚,在创客资源建设、创客师资培养和创客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还存在很大提升空间。5G时代的到来将创客教育带入一个新的阶段。以小众化、低技术性为标志的创客教育1.0在“互联网+”技术的催化下逐步转型为协同共享、开源共创的创客教育2.0。升级版的创客教育紧抓时代脉搏,在创新链与教学链上深度耦合,将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协调统一,加快创客资源发展,完善创客课程建设,加强创客师资培养,从而促进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多方位协同,搭建适合我国教育改革需要的创客教育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13.
14.
以浙江省杭州市众创空间的创客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创客的创新创业行为,构建创客行为评价指标体系。创客行为指标由个体行为和团队行为构成,个体行为表现为学习积极性、创新意愿、创业意愿,团队行为表现为项目进展。实证显示:创客个体行为得分较高,团队行为得分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5.
借助Bicomb软件和SPSS软件对2013年以来刊载在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的570篇以创客为主题的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表明,以创客为主题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创客空间建设研究和创客教育研究两大领域。其中,创客教育研究领域又包含创客教育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创客教育与STEAM教育相融合的两大类别。创客主题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反映出创客教育受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研究空间越来越大。但总体而言,国内以创客为主题的研究仍需要在创客教育主题的系统研究、创客教育及其实施、创客教育研究视域、等方面加强和深化。  相似文献   

16.
创客教育是一种基于创造的学习,而创客课程作为创客教育理念实施的载体,不是一门单一的课程,是多种学科结合的课程。中小学创客教育作为新生事物,应该怎么进行课程开发和实施?文章通过分析创客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近年来创客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以Arduino+3D打印创客课程设计为例,对创客课程的开发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7.
研训教师要准确把握创客教育的丰富内涵,借助"互联网+"的思维范式,在研训工作的视野、内容、方法及评价等方面不断探索,通过创客教育平台的搭建,促进区域创客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19.
创客教育:源起、内涵与可能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蓬勃兴起的创客运动的影响下,高新科技、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动了创客教育的萌芽与发展.创客教育有三个核心要素,分别是制造/制作、创客空间和创客.创造、技术与全人发展是其内涵的核心.创客教育以信息技术的融合为基础,融合体验教育、项目学习法、创新教育、DIY理念等教育理念.创客学生的培养、创客空间的创建、创客课题的设计是推进创客教育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20.
《现代教育技术》2019,(7):113-119
开展创新教学是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使命,而大学创客教学是众创时代高等工程教育培养工程科技创客的新范式。基于此,文章首先分析了大学创客教学的内涵;随后,文章从目的、过程和结果三个维度,解析了大学创客教学的特征;最后,文章以天工创客空间为例,介绍了大学创客教学的实践。文章指出:为实现"发展创客核心素养"的教学目的,大学创客教学需要重塑教学方法、重塑教学环境;为体现"知行思创统一"的教学过程,大学创客教学需要重塑师生关系、重塑产教关系;为达成"促进生命自由成长"的教学结果,大学创客教学需要重塑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