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广告语言的模糊表达法主要有双关法、比拟法、以因衬果法、省略法、启发暗示法、虚拟法、预设法、期望法等。它们都具有语表义(字面意义)和语里义(言外之意),其语言都具有朦胧美含蓄美,广告效果都鲜明突出。  相似文献   

2.
广告语言的模糊表达法主要有双关法、比拟法、以因衬果法、省略法、启发暗示法、虚拟法、预设法、期望法等.它们都具有语表义(字面意义)和语里义(言外之意),其语言都具有朦胧美含蓄美,广告效果都鲜明突出.  相似文献   

3.
傅润祥 《现代语文》2006,(10):105-105
优秀的古典诗歌,都追求简约含蓄之美,多用婉曲比兴之词加以描绘,其题旨与情感深深藏于“言外之意”,使诗具有朦胧性、多义性,也是诗耐人寻味的一个原因。作为鉴赏如果只读懂诗歌说出来的小部分,那只是过其门而未入,如果同时读懂了诗歌中未说出的大部分——“言外之意”,那才算走进了诗歌的艺术殿堂。  相似文献   

4.
美是客观事物引起人在情感上或精神上的愉悦感受。朦胧美就是朦朦胧胧的美,是因事物的朦胧不清而产生的一种情感上或精神上的愉悦感受。午夜的万家灯火之美,雾气缭绕的黄山之美。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绘画之美,贵在空灵含蓄的诗歌之美,重在气韵神采的书法之美……这些都是朦胧美。古诗《蒹葭》也饱含着这种美。  相似文献   

5.
赵京立 《现代语文》2007,(5):103-104
诗是语言的精华。创作者愿意用有限的语言去引导读者进行无限的审美创造。《蒹葭》这首诗含蓄蕴藉,言尽旨远,带给人无尽的审美感受。本文从音乐美、含蓄美、朦胧美三个方面阐述该诗的艺术特色,展示诗歌语言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6.
模糊语言是语言学现象中独具魅力的表达方式,成功的翻译能传达出原作模糊语言运用的含蓄美、得体美、形象美、意境美和朦胧美。模糊语言的翻译方法有模糊方法、模糊加注释和直白翻译等。  相似文献   

7.
牛峤是一位重要的“花间”词人,作品题材丰富,佳句不少,特色明显。咏物词艺术表现手法灵活,咏物及人,形神兼备;闺怨词感情真挚,善于通过对动作神态的描写来展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香艳词善于运用对面生情的艺术手法来烘托女主人公的动态美;边塞词开启了宋代边塞词的先河;怀古词情景交融,含蓄隽永。  相似文献   

8.
意境作为中国化文论的一个"专利",可谓源远流长,其基本特征及其意义就是情景交融、虚实相依、富有含蓄空灵之美。本文从"空间美"的角度略论了意境在抒情性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9.
意境作为中国化文论的一个"专利",可谓源远流长,其基本特征及其意义就是情景交融、虚实相依、富有含蓄空灵之美。本文从"空间美"的角度略论了意境在抒情性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0.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学和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具有广泛的文化意义和深刻的审美内涵,它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更嬗积淀而形成的。就其审美特征来说,它具有主体性、象征性、多义性、承袭性,意象的审美意义具有多层次性。意象所蕴含的审美形态有含蓄美、朦胧美、自然美、新奇美等。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w Critical close reading techniques and studies of literary engagement by building on the work of Sumara, Rosenblatt and Todorov. New Critical techniques responded to the allusive density and terseness of modernist poetry and fiction. In the half‐century since, the situated approaches favoured by postmodernism have pushed the hermeticism and analytic underpinnings of modernism (that of the text as an entity unto itself) from vogue. After delineating some precepts from the New Critical perspective and tracing the shift towards postmodernism, this paper argues for a synergistic critical approach for literary exploration in the secondary and tertiary classroom; specifically, it argues for the pedagogical necessity of close reading as a precursor to literary engagement and postmodernist textual considerations.  相似文献   

12.
“折桂”是古代诗文中使用频率很高、用典形式多样的典故之一。该典故出自《晋书·郐诜传》。由“折桂”典故滋生的典故词语数量巨大,超过其他所有典故。“折桂”典故用典形式的多样化与多种因素有关。探究典故的典源及其用典形式,对于全面了解汉语新词新义产生的途径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3.
王船山的咏物词通过对客观物象的描绘,融入他富有个性特征的主观思想感情,创造出众多的审美意象,创意新颖,形象鲜明,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古代文学作品大量用典的重要原因是典故有其特殊的修辞功用,主要表现为:一是画面功用。画面给人以形象,唤起联想;画面的多维性造就意境丰富的内涵。二是借写功用。借用相关的部分以描述;缘情造境以表述某种或某些意思。三是博丽功用。让人从广博中感受华美。  相似文献   

15.
葛红兵是当代文艺批评界颇具个性的大家,从批评家的独立品格和文学批评自身的独立品格来看,他以充满朝气的新锐性而成了文学批评界一道亮丽景观。全文力图从三维立体坐标轴内外来阐释当代文学批评家葛红兵自群体文化批评到个体文化批评、伦理文学批评到身体文学批评的理论构架和趋势,运用不同的空间视域观察其出于斯而高于斯的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16.
文学的立名传世观,虽然是在屈原死后的200余年到司马迁及以后的文学家笔下才有明确、完整的表述和尽情的发挥,但作为一种观念却早在屈原出生前的春秋时代就出现了.屈原对我国立名传世的传统文学观念的形成和确立,起了继往开来的关键性作用.屈原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功,除了他特殊的人生遭际、丰富而深刻的社会生活体验和高度的文学素养之外,更主要的是他在政治斗争失败之后,迅速构建了他立名传世的文学思想,并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自觉地有意识地坚持不懈地进行创作.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的文学批评与其文学创作一样特色独具。文体批评、"恰当"与"人性"准则、创作的无功利和批评的功利观,是沈从文文学批评的主要特点。沈从文以文学家的身份进入批评领域,艺术家的素养和个人独特的文学观念在成就其进行批评的同时,也暴露出自身的局限与缺憾。两者促成了沈从文作为批评家的批评风格。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文学作品、文学观念、文学精神直接影响着当代作家。具体表现在其作品直接为当代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养分;培养了当代作家的文学兴趣,牵引他们在创作上进行多方的尝试,丰富着当代文坛的创作格局;影响着当代文坛上重要的文学流派中的一些重要作家和作品;影响着当代众多作家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是中国20世纪为数不多的文学大师之一,他用小说、散文所营造的“湘西世界”,为他赢得了世界声誉。沈从文1931—1933在青岛两年的文学创作活动,是他文学生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青岛,他进入文学创作的鼎盛时期,完成了从文学起步阶段向鼎盛时期的转变,创作、构思了他的代表作《边城》和《八骏图》等作品,且对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元末明初遗民刘履编有<风雅翼>,取<文选>中的谢灵运诗,对前人训释进行删补,断以己意.刘履从理学观点出发,以诗歌本身为依据,发掘谢诗符合儒家道德伦理规范的思想情感,对谢灵运的心性人品多作肯定,这在谢灵运接受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从中可以窥见其诗学观点和遗民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