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蒋藏本《唐韵》成书于唐代,其所引《说文》比二徐本更加接近许书原貌,对《说文》校勘具有重要的价值.然《唐韵》流传年代久远,其所引《说文》亦存在残损和缺脱,需要加以校订和整理.《唐韵》所引《说文》讹误之例有字形讹误、字词缺脱、文字误衍等.  相似文献   

2.
丁晏是清代著名的学者之一,其对《说文》的研究不容忽视,由于其著作流传不广,在《说文》学史中罕有提厦,这不能不说是《说文》学研究中的缺憾。《说文通说》是丁晏《说文》研究的重要著作之一,其阐释《说文》体例精审严谨;示例校勘,方法正确得当;揭示古今文字之变,条分缕析。《说文通说》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说文》学著作,应当引起《说文》学和古代文献学研究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对散见于各类著作中的清代以前学者对《说文》古文的论述汇集整理的基础上,对清代以前学者对于《说文》古文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总结,对学者研究《说文》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做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今通行本《说文》为宋初徐铉奉诏就李阳冰改本和当时所见各本重加整理而成,往往今本《说文》所无,唐宋典籍中所引《说文》则有之。本文将唐写本《说文》口部残简与木部残卷与玄应、慧琳等撰《一切经音义》所引《说文》及今本《说文》逐条加以比勘,就其异同之处对《一切经音义》所引《说文》的版本及唐写本《说文》的原貌进行了考探。根据《一切经音义》所引《说文》可证唐代流传的《说文》当不止一种版本,唐写本《说文》口部残简与木部残卷确为唐本。  相似文献   

5.
许慎《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解说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在汉语发展史及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清代受古音学影响,《说文》研究达到鼎盛。本文主要通过清代学者对《说文》研究的四个方面,选取代表性学者的《说文》著作,进行述评。  相似文献   

6.
清代学者翟云升所著的《说文辨异》是一部校勘《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的著作,其以大小徐本《说文》为研究重心,或以古籍引《说文》异文材料进行考订,或以二徐本互校,试图恢复二徐本面目,还许书真貌。《说文辨异》中的体例丰富多样且严谨准确。本文试图从体例研究的角度,将《说文辨异》中的体例分为三类:编排体例、说解体例和校勘体例,分别进行举例分析。  相似文献   

7.
《北京日报》刊登了著名学者梁衡论好文章四大标准的文章,他以流传千百年的《岳阳楼记》为例,分析得出了他所认为的好文章的标准:概括地说可以叫做“一文、二为、三境、五诀”。  相似文献   

8.
《说文》是我国古代语言学的丰富宝藏.它以六书理论系统地分析字形,解释词义,集中反映了汉代学者对文字音形义的研究成果.它首创部首检录法,“合所有之字,分别其部为五百四十”,“五百四十字可以统摄天下古今之字.此前古未有之书.”但是由于“其书多古言古义,往往有不易得解者,则又或以其难通而疑之”.在长时间内它并未能充分地为人们所认识.可以说到了清朝,情况才完全大变,“我朝文明大启,前辈往往以是书提倡后学,于是二徐说文本学者多知珍重”.研究《说文》风行一时,“《说文》专家多至数十人,如果连稍有研究的人也计算在内,则多至一二百人”.其中以段桂王朱四家最为著名,  相似文献   

9.
王筠是清代著名的《说文》学家,其《说文释例》对《说文》异部、同部重文的研究,历来学者均推崇备至。其实王筠所论异部重文和同部重文,瑕瑜互见,究其原因,是囿于当时缺乏科学的语言文字学理论,所以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些问题。正确评价王筠的重文研究,在汉字学与《说文》学史的研究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说文解字》作为我国第一部字书,内容博大精深,历代对它的研究层出不穷,著述如林。北宋徐铉在校定《说文》的过程中,补录了402个新附字。新附字属于说文学研究范畴,它反映出汉字不断孳乳的过程,也反映出《说文》所收经典用字和汉时俗要用字间的矛盾,对我们研究《说文》及汉字的发展具有一定意义。对新附字的研究始于清代,有学者对其进行了考证,并成集刊行。钱大昭是其中的一家,也是最早的一家。其专著《说文徐氏新补新附考证》由于当时未能刊行,因而没有流传开来,后人对它的研究鲜见于世。本文力图对钱氏一书进行解读,归纳其说解内容、说解体例,评价其优劣得失,以期对《说文徐氏新补新附考证》有一个较为全面而客观的了解,同时对新附字进行一次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谈王筠“会意字”分类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筠是清代《说文》四大家之一,他曾积二十年研读之功,写成了《说文释例》一书。书中于“古人制作之意,许君著书之作,千余年传写变乱之故,鼎臣以私意窜改之谬”等方面多所发明。尤其对于《说文》体例,王筠更是做了极为细致的工作,通过“条分缕析”的方式来“为之流通其意”,为《说文》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但由于五筠一方面笃守《说文》,一方面又未能彻底领悟许慎本旨,致使他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某些偏差,从而为其《说文释例》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里仅就其对会意字的分析谈一点感想。王筠对《说文》烂熟于胸,这就为其《说文…  相似文献   

12.
韩国朝鲜时代学者李圭景,在《说文辨证说》一文中,引用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的《日知录》、方以智的《通雅》、周亮工的《因树屋书影》,明代陈大科的《说文异同》、赵宦光的《说文长笺》,以及清代王士祯的《汉简·跋》、方中履的《古今释疑》等,对《说文》研究的种种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辩证,同时介绍了赵宦光《说文长笺》传入韩国的情况。透过这篇文章,可以了解韩国朝鲜时代对《说文》的研究程度和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13.
据许慎《说文解字·叙》,《说文》共收篆文9353个,重文1163个,说解字共133441个。但《说文》所收篆文是否确为9353个呢?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为研究《说文》部首,对大徐本《说文》各部所收字数进行统计,发现并非9353字。为了弄个究竟,笔者以大徐本《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本)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  相似文献   

14.
《说文解字》作为我国第一部字书,内容博大精深,历代对它的研究层出不穷,著述如林。北宋徐铉在校定《说文》的过程中,补录了402个新附字。新附字属于说文学研究范畴,它反映出汉字不断孳乳的过程,也反映出《说文》所收经典用字和汉时俗要用字间的矛盾,对我们研究《说文》及汉字的发展具有一定意义。对新附字的研究始于清代,有学者对其进行了考证,并成。集刊行。钱大昭是其中的一家,也是最早的一家。其专著《说文徐氏新补新附考证》由于当时未能刊行,因而没有流传开来,后人对它的研究鲜见于世。本文力图对钱氏《说文徐氏新补新附考证》一书进行解读,归纳其说解内容、说解体例,评价其优劣得失,以期对其有一个较为全面而客观的了解,同时对新附字进行一次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最早对《说文》引文进行多角度论述的著作始自《通雅》,且《通雅》对《说文》引文的论述得到了后世学者的印证。《通雅》对《说文》引文的研究有四:一是辨析《说文》引文之误;二是训释《说文》引文之词义;三是指明《说文》引文之假借;四是沟通《说文》引文之异文。  相似文献   

16.
明清以来,治《说文》者屡次转引戴侗《六书故》中所引的唐本《说文》来考释文字.可见《六书故》所引唐本《说文》有其重要的文字学价值.通过考证,认为《六书故》引唐本《说文》"械"篆的"或说内盛为器,外盛为械"非许慎《说文》之原说解,只可作训读《说文》之佐证.  相似文献   

17.
清代以前学者对《说文》的研究,存在着重形不重音的倾向,我国传统的文字学著作,也把《说文》归于形系之书。然而,《说文》中的声训却大量存在着。张文澍先生认为,声训是许书解字的的一个重要方法,且许慎运用声训全然是一种自觉意识,这确是研究《说文》的钩玄提要之笔,发微探幽之见。本文就此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莫子偬考鉴《唐写本说文木部》(简称《唐本》)为中唐穆宗时的写本,并对《唐本》和传世的二徐本进行开创性的校勘。1864年,在曾国藩的资助下,《唐本》与莫氏《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简称《笺异》)在安徽安庆首次刊剖面世。因家道衰落,莫氏后人将之售与徐子敬,又辗转易售多人,最后归入日本学者内藤虎氏手中。从晚清以来就有许多学者在研究《唐本》和《笺异》;20世纪八、九十年代,研究《唐本》和莫氏《笺异》的学者夥移,研究成果令人瞩目。本文对《唐本》和莫氏《笺异》的考鉴、刊刘、流传与研究历程及代表性成果首次进行总体爬梳、评价,颇有新意。  相似文献   

19.
籀文出自《史籀篇》。《史籀篇》早佚,迄今能确证为籀文者,仅《说文》所录籀文225字。然《史籀篇》由西周传写至汉,字形或已非原貌,加以《说文》流传已久,籀文在其中传钞和刊刻的过程中产生讹误,亦不足为奇。文章结合出土古文字材料,为《说文》籀文中部分舛误的形体作了考订。籀文中的讹形,有部分源于笔误,也有部分是受晚周文字写法影响致讹的。  相似文献   

20.
钱大昕作为清代乾嘉时期重要的学术代表人物,一生博通经史子集,同时在《说文》研究方面也成果显著,在其代表著作《十驾斋养新录》和《潜研堂集》中,钱氏曾对《说文》中的内容和所收之字进行了细致分析,对于其中的"新附字"将其类型归纳为"后代增加"、"传写讹溷"、"吏牍妄造"、"街谈俗字"四种,并认为这些字"不必附"和"不当附"这一观点直接影响了后世学者对《说文》"新附字"的研究,进一步推动了《说文》学研究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