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大连大学学报》2019,(2):28-33
魏晋南北朝时期辽东海事活动频繁,海洋成为连接辽东与中原地区、长江流域和邻近地区各个政权的纽带。这一时期,既有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化在辽东传播,也有因各个政权争夺辽东的战争造成的生产力破坏,给辽东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相似文献   

2.
在辽东公孙氏政权和高句丽长达半个世纪的交往过程中,受到双方实力发展程度以及周边政权的影响,两者的关系呈现出“附纳—离析—破裂”三个明显的发展阶段。双方关系由好向坏的发展可以管窥这一时期东北亚局势的变化,双方关系的恶化加速了公孙氏政权的灭亡,也为曹魏政权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更导致了高句丽的势力开始向南发展,从而影响了整个东北亚局势。  相似文献   

3.
十六国时期北方各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在辽河流域最为突出的少数民族政权是鲜卑慕容政权。随着慕容氏政权的不断强大,其所控制的辽西地区便逐渐成为辽河流域的政治中心。慕容氏统治辽西时期,不但政治稳定,其封建统治方式和发展经济的各种措施,也极大地推动了辽西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以前辽河流域最为发达的辽东地区,从公孙氏政权灭亡后,便失去了政治和经济上的优势。其地位逐渐被辽西所取代,从而形成了辽西经济中心。  相似文献   

4.
7-9世纪是中韩交流史上划时代的阶段。在这一时期,朝鲜半岛全面学习中国先进的社会制度,积极进行经贸往来,促进了韩国社会的飞跃发展和快速转型。隋及唐代早期两国经贸往来中朝贡贸易频繁,唐中后期民间贸易逐步发展并超过朝贡贸易,成为贸易的主体。频繁的民间贸易使两国航海和造船技术进一步成熟,并出现了中韩之间的海上直航。在此基础上,中外贸易的海上航线以中韩航线为北方起点,呈扇面向南、向西拓展,并由此开启了宋明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先河。  相似文献   

5.
7—9世纪是中韩交流史上划时代的阶段。在这一时期,朝鲜半岛全面学习中国先进的社会制度,积极进行经贸往来,促进了韩国社会的飞跃发展和快速转型。隋及唐代早期两国经贸往来中朝贡贸易频繁,唐中后期民间贸易逐步发展并超过朝贡贸易,成为贸易的主体。频繁的民间贸易使两国航海和造船技术进一步成熟,并出现了中韩之间的海上直航。在此基础上,中外贸易的海上航线以中韩航线为北方起点,呈扇面向南、向西拓展,并由此开启了宋明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先河。  相似文献   

6.
“三燕”,指东晋至南北朝初期在我国北方(主要在东北)先后建立的前燕(公元337年—370年)、后燕(公元409年—436年)政权。在“三燕”王朝统治东北地区近年百的时间里,居于辽东东北部的高句丽,与“三燕”之间或战或和,关系微妙复杂.  相似文献   

7.
大连位于辽东半岛的南部,东临黄海,西向渤海,南部隔渤海海峡和山东半岛的威海、烟台遥相对峙,同扼渤海的咽喉,控制着进入京津的海上要道,是东北的海上门户。旅顺口是我国北方天然军港,它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港阔水深,周围峰峦环绕,只有一条狭窄的水道与外海相通,而且东有黄金山,西有老虎尾半岛,象一把大铁钳钳住口门,形势险要。  相似文献   

8.
东汉末年,统一的封建王朝被各地兴起的封建割据势力所代替,公孙氏政权就是当时在中国境内兴起的封建割据势力之一。公孙氏在辽东政权的辖区,相当于现在的辽宁和辽宁以东的部分地区。从公元一八九年到二三八年,公孙度及其子孙统治辽东整五十年。他们利用辽东地区有利的自然条件,拥兵独立,割据一方。在此期间,辽东大地曾一度出现过安定的局面,社会生产得到了发展;二三二年,以公孙渊为首的割据势力卷  相似文献   

9.
过去,一般人笼统地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鲜卑作为一个民族看待,把十六国时期的前燕、后燕、代、西秦、南凉以至吐谷浑等等政权都说成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我认为,从鲜卑的出现到最终形成民族,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鲜卑一词,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和意义。大体说来,东汉曹魏时期,鲜卑开始由辽东塞外鲜卑部落的名称变为北方诸游牧部  相似文献   

10.
论清代山东与辽东之间的海上运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山东与辽东之间的海上运输,既加强了东北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了辽东土地的开发,提高了其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也给山东缫丝织绸、粉丝加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同时还推动了近代我国北方民族轮船运输业的建立。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北朝时期水上交通较之秦汉有很大发展,黄淮地区尤为突出,在自然水道通运的基础上,经过人工修渠浚治,形成纵横交错的水运网。黄河、淮河是南北两务东西向的大动脉,东西两线水路将黄淮沟通。在南北政权漕运及军事行动中,黄淮地区的水上交通被不断地拓展、利用。  相似文献   

12.
辽宁沿海经济带是辽宁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区域,其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收入占全省旅游收入的47%。分析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旅游空间结构并对其进行优化调整,可以有效利用旅游资源,持续增加旅游收入,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梳理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资源种类及空间分布,并对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空间结构进行深入剖析,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视角将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空间结构演变划分为4个阶段,结合国家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战略布局以及其旅游资源特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和潜力,将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产业定位为"山海风情休闲旅游",以滨海旅游和自然风光为主导,通过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节点的相互连接,打造具有"一心三轴"特征的旅游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的天下三分之局试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天下三分的政治设计并不始于三国时代,魏晋南北朝的天下三分之局也不止于三国时代,还应包括东晋十六国的东晋、前秦、前燕之鼎立,南北朝后期的梁陈、东魏北齐、西魏北周之鼎立。北宋以前的分裂形式,体现出从东西二元到三方鼎峙到南北分立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江苏沿海沿江地区拥有广阔的岸线,风力、水力、航运、水产、旅游等资源丰富,是江苏省发展最快且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近年来,随着沿江开发的实施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江苏沿海沿江地区迎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沿海沿江地区要努力利用好自身优越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把握新的发展机遇,成为东部地区新的发展亮点。南通市作为江苏唯一既沿海又沿江的地区,区位优势更加明显,在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要做足"水"的文章,力争在江苏新一轮发展中立于潮前浪尖,勇当排头兵。  相似文献   

15.
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化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辽宁“五点一线”政策的提出,迫切需要解决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化建设的有关问题。通过对辽宁经济、人口、空间和生活方式四方面城市化水平现状的分析,提出该区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认为未来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城市化发展以都市连绵带城市化发展模式为基础,加速产业集群的形成、扩大城市规模、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生态转移支付制度,是解决沿海经济带城市化的重要对策。  相似文献   

16.
河西的地域观念在唐代发生了变迁。唐朝前期的河西是指河西走廊与湟水流域一带,即今甘肃西部及青海北部地区。但安史之乱后,河西之地逐渐没入吐蕃。随着唐廷对收复失地的无望,河西在地域上的界定随之发生变化,转而指代旧关内道北部的内地,即今山西、陕西间黄河以西地区。  相似文献   

17.
黄清敏 《闽江学院学报》2006,27(1):71-73,82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步伐大大加速,南北文化的交流与渗透在服饰中亦有迹可寻.这一时期人们服饰的变迁正是民族融合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18.
皖南地区是隋唐时期重要的财赋供应地。皖南地区虽偏隅江淮腹地 ,但是这里北临长江 ,东近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有水陆路线与全国交通网连成一片。交通运输的发展 ,大大加强了其与中原地区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南宋川陕战区战略地位重要,在南宋国防安全体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为确保充足的粮食供应,南宋通过和籴、科籴等方式籴买粮食,筹集到大量军粮。南宋将川陕各地籴买到的粮食通过陆路和嘉陵江水路两条路线运往边防前沿,这为川陕边防的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川陕战区军粮籴买与转运中,出现了诸多弊端,成为当地民众的沉重负担,体现出军队物资供应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南宋川陕战区军粮的籴买与转运问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军队物资供应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20.
从北宋末期到南宋一代,明州港迅速发展成为中国三大海外交通港口之一。明州港的兴盛繁荣主要源于区位因素和市场因素。明州港具有海航行程短,可近距离辐射中国近海海域的国家和地区,有便捷的内陆运河和陆路交通连接长江黄金水道,靠近南宋都城杭州这一巨大消费市场等区位优势,这些区位优势决定了明州港处于连接海洋经济和内陆经济、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的交接点,为明州港海外交通贸易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与此同时,南宋以长江三角洲为核心的江南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强劲的市场拓展力,极力面向近海市场扩张,明州港因而成为南宋商品经济从内陆向海洋,从区域市场向近海市场扩张的桥头堡。可以说,是南宋商品经济向海外扩张的动力机制推动了明州港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