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老师能给自己的孩子更多的关照,如调个好座位、多提问、让孩子当干部……为此,不少家长给老师请客送礼。对此,如果老师推辞,一些家长会有各种想法甚至生气;如果接受,则有悖师德。有的班主任说:吃请也是为了工作,这种方式更容易和家长沟通。我很困惑,面对家长请客送礼,我该怎么办呢?(山东贾斌提供)  相似文献   

2.
家长忌语     
《学习的革命》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这段话要求我们做家长的要多给孩子鼓励,多给孩子认可,少一些批评。因此,家庭教育中家长应避免以下语言: 1.“你不听话,我告诉你们老师!”这种语言滥借师威慑服孩子,易使学生与老师产生隔阂,从而不相信家长的能力。可换成:“你想,你们老师是怎样教你的呢?”  相似文献   

3.
《班主任》2010,(2):45-46
1.事先预防。开学第一节课,主动向学生表明不接受请客送礼的态度:第一,管理好班级,帮助大家健康发展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职责,接受礼物是违规行为,违规的事情老师不会做;第二,家长请客送礼,既造成家庭负担,也会给其他同学,特别是家庭困难同学带来压力与苦恼;第三,家长请客送礼的目的是希望老师照顾好自家的孩子,  相似文献   

4.
家长,一家之长.掌管孩子的教育大权。在教育受重视的今天,家长也是一个不小的职位。所以我突发奇想,如果我是家长呢?如果我是家长,我一定会做一个懒家长,何为“懒”呢?首先,对于孩子的生活我是不会多动手的。早晨,我让孩子自己穿衣服、叠被。晚上,我会让孩子自己铺被。随着孩子越长越大,我这家长也会越来越“懒”。  相似文献   

5.
参加考试本是学生的事,然而我们却常常感受到:孩子考试,家长比孩子着急。一些家长在孩子“漫长”的复习应考试过程中,心理焦虑表现相当严重。我们一面听着学生说:“我在家几乎成了稀有动物,多喘口气家长都要问个为什么”。一面又听家长无奈的求助:看到孩子晚上十时左右上床入睡,就为孩子“不努力读书”而担忧;看到夜半十二时孩子还在用功时,又担心第二天孩子无足够精力去学习。学校老师讲课多了,家长担心孩子没有剩余时间去解决自己的问题:但如果老师早放学,让学生回家自习时,家长又责怪老师对学生不负责任……家长的这种失衡心理给正迎接中…  相似文献   

6.
芊芊 《家长》2014,(12):14-15
正对于孩子的教育,家长们不遗余力。但许多父母忘记了,自己不但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关系、家庭关系更是孩子认识社会,学习融入社会的第一课堂。那么,家长该给孩子树立哪些榜样呢?课程一:尊重他人。孩子不仅会留意你对配偶讲话的方式,更会留心你私下里如何评论自己的另一半。如果孩子听到妈妈对爸爸的牢骚或指责,这就给孩子传递了明确的信号:爸爸是个蠢人,而妈妈也不值得信任,如果我不在她身边,她是不是也会这样说我?因此,家长不经意的言辞,以及缺乏对配偶尊重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优质教育的期望也越来越强烈。他们一方面希望孩子受到好的教育,另一方面希望孩子得到老师无微不至的呵护。倘若孩子在学校磕着碰着了,有些家长当面就给老师难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优质教育的期望也越来越强烈。他们一方面希望孩子受到好的教育,另一方面希望孩子得到老师无微不至的呵护。倘若孩子在学校磕着碰着了,有些家长当面就给老师难堪,因此,许多老师也抱怨:现在不光孩子难教,家长也越来越难伺候了。到底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激活家校教育的合力,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呢?  相似文献   

9.
一、期望与幼儿园多沟通,多参与幼儿园活动。“希望老师对孩子在幼儿园的各方面表现常与我们家长沟通,以便我们有重点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多举办几次家长开放日,使家长能及时、更多地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以便全方位进行配合。”“望能经常参加你们的教学活动,一学期一次太少。”二、期望老师能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孩子,给他机会,因人施教。“孩子比较内向,请多多训练她大方的性格和讲话的能力。”“我的儿子敏感、脆弱,特别自尊,这是我最近发现的一大缺点,希望老师针对他这一弱点予以教导。”“孩子比较缺乏竞争意识,希望锻…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家长给老师送礼的现象越来越多,而且礼品的档次也越来越高。应该怎样对待这种社会现象呢?这是我们幼儿家长和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家长给教师送礼,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礼尚往来。因为孩子的缘  相似文献   

11.
我们总以为自己是搞教育的,常在家长面前侃侃而谈。其实,在和家长的交谈中,你会慢慢发现我们的家长越来越重视并且越来越懂得教育了。静下心来,我发现我从家长那儿学到了很多。孩子们的家长通常比我们年长,孩子们的爷爷奶奶对于生活,更是经验丰富。在和他们的交谈中,我逐渐懂得了很多生活小常识,如:怎样关心过敏体质的幼儿,不能给有哮喘的孩子晒被子,哪些东西孩子不能吃,孩子碰伤了怎么办……我们从家长那儿了解的信息越多,我们对孩子的保育工作就做得越细致。爸爸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和孩子生活、玩耍的过程中,他们都…  相似文献   

12.
一位家长曾向我反映说:“老师,我的孩子总是记不住作业。以后留作业时您多重复几遍,或者麻烦您给他写下来……”我笑着否定了他的话。一年级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许多老师是明白这一点的,但如果采取再三重复所留作业的方法,其结果会事倍功半,因这会使孩子在潜意识里觉得,听错了作业也无妨,反正老师还会再重复。于  相似文献   

13.
家长:现在家长们越来越忙,让孩子学琴、学画、学识字、学算术。家长忙,孩子忙,也不知道这是喜还是忧。老师:家长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早期教育也是应该的,只是有一个适度的问题。任何事情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走向反面。家长:如果孩子本人并不愿意学这些东西,而家长又认为这是孩子必须学习的,矛盾出现了,究竟如何解决?我认为应该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强迫孩子学他们不愿学习的东西。老师:孩子的意愿也并不  相似文献   

14.
在心理辅导中,我常常发现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根源于家庭。因此,约谈家长也成为我的日常工作。家长支持和配合,工作就可以顺利进行,孩子的心理问题也会迎刃而解。家长对孩子的问题不屑一顾,把问题抛给学校和老师,或者家长本身正经历着精神困扰,老师也就不敢惊动家长,只能委婉告知,以免暴露问题后引发孩子更大的心理困扰。  相似文献   

15.
<正>前几天,一位同事拿着家长的签字找到我,说家长签的字她不明白,是对老师有意见,还是说给自己孩子听的?我看了看签字内容,也觉着这家长会不会对老师有意见?再一想,不对,连续两天这样签字,肯定是家长不知道怎么签。于是,我希望同事先耐心和家长沟通一下,果然是老师理解错了。  相似文献   

16.
家长忌语     
范国强 《早期教育》2001,(24):36-36
《学习的革命》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这段话要求我们做家长的要多给孩子鼓励,多给孩子认可,少一些批评。因此,家庭教育中家长应避免以下语言:  相似文献   

17.
张延伟 《新疆教育》2012,(9):178-178
为了让初如园的小班幼儿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我们采用了家长陪同幼儿入园适应的半日活动。该吃饭了,孩子们都坐在小椅子旁准备进餐了。看着香喷喷的饭菜,家长都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真香呀!刚吃了几口,一位孩子的姥姥大声对老师说:老师,再给我们的孩子盛点菜,孩子爱吃菜。话音刚落,一个爷爷也让老师再给孩子盛点菜……没几分钟,又有一些家长要求给孩子添菜,由于老师对孩子们的进食量不是很熟悉,转眼间孩子们的盘子里又都添上了不少的菜。老师,我吃不了。老师我不想吃了。有的幼儿索性在家长的带领下主动将剩下的倒进了垃圾箱。  相似文献   

18.
正一直以来,我都害怕开家长会,不知如何更好地面对家长。新学年第一次家长会尤为难开,与家长不熟悉是很大的一个原因。开会前,学生总是笑着对我说:"老师,您可不要告我的状哦!"这无形中也给我带来了压力。为此,每次会前我总得与其他老师商量、探索,给家长留下好印象之余,也要让家长们放心把孩子交给我。新生报到,我拎着学生的行李,送他们到宿  相似文献   

19.
前些日子,有个家长托他的孩子转了一封信给我,没等我来得及拆封,那位家长便打来电话跟我打招呼说,他的孩子成绩不是太好,自己不好意思亲自来学校了解孩子在校的一些情况,于是便想到用写信的方式与我联系,并且再三嘱咐我一定要给他回信,哪怕是几行字也行。当我问到他为什么不敢到学校来的根本原因时,他在电话的那头告诉我:他以前到学校来了解孩子的情况时,许多老师都与他三言两语便结束了他的谈话,他看到成绩好的同学家长与老师总是有谈不尽的话题。他总是在怀疑自己是不是穿得太寒碜,或者是自己没有给老师“好处”。有的时候,受了这股“冷气…  相似文献   

20.
当小学老师多年,接触很多家长。在与孩子朝夕相处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天真烂漫、家长的通情达理,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可是也存在许多无奈,甚至是有苦难言。特别是当我们发现孩子与其他同学相处过程中出现问题,向家长反映真实情况时,有些家长要么不能接受孩子表现不好的事实,要么认为老师言过其实。更有甚者,当着老师的面打孩子,闹情绪,说一些不该说的话,致使孩子和老师对着干,使原本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这样一来,孩子不但无法认识、改正缺点,家长和老师也容易在心中结下疙瘩,造成教育的失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