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转喻在语言学中的应用非常普遍,认知转喻也是当下认知语言学中的研究热点。本文从语义迁移视角对认知转喻中的经济原则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认知转喻借助语义迁移中的具体指代抽象、部分指代整体、范畴指代特征等路径进行一次或两次转喻来传递想要传递的信息,同时遵循了认知转喻中的经济原则。本研究进一步丰富了认知转喻的研究范畴,语义迁移路径能够帮助受众更全面地理解转喻信息。  相似文献   

2.
“春”的本义是“春季”、“春天”,在漫长的语言演变过程中,“春”的语义发生了转移,衍生出了许多其它含义,语义转移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但其内在根本原因是人类的认知思维在起作用。作为基本认知手段的隐喻和转喻是语义构建的主要手段,“春”的语义发展变化过程中,隐喻和转喻发挥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3.
Halliday指出小句与小句之间可能呈现各种功能语义关系,概括起来有两种:相互依存关系和逻辑—语义关系。“投射”是一种逻辑—语义关系,它存在于小句复合体和嵌入等结构中。逻辑—语义关系在小句复合体中表现得较明显和典型,但嵌入结构在实际语篇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着重探讨嵌入式“投射”句的功能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4.
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隐喻对“头”的语义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头”的本义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向具体域、空间域、时间域、抽象域的投射,对“头”类词语进行了转喻分析,综合描述了“头”类词语的词义演变方式。  相似文献   

5.
通过语料库对汉语单字"词"进行研究,我们发现"词"的意义延伸大多数基于转喻思维。其中,"部分代整体"的转喻模式下延伸出的词义在使用频率和规约化程度上要高于"整体代部分"和"部分代部分"转喻模式下延伸出的词义。转喻类型主要有:"词"指代"词形"、指代"概念"、指代"语篇"、指代"语篇风格"、指代"语篇文字内容"。  相似文献   

6.
在语义学领域里对语言理据的研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通过对语言理据的探讨来解释“Watergate”类比构词形成的一系列词汇的语义理据,揭示转喻在这一现象产生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指出正确运用语义理据,构建学生心理词汇中的语义网络,能够促进词汇教学。  相似文献   

7.
概念转喻是同一认知域中一个事体通过与其他事体的关系来理解和指称另一事体的认知过程。从话语的语用角度来看,“疾病与伤残”委婉语是以消减由疾病与伤残所带来的不适和尴尬为目的,从而实现语言表达更加含蓄、思想交流更加顺畅、人际关系更加和谐的话语策略;从话语语义构建的认知理据来考量,“疾病与伤残”委婉语则是人类概念转喻认知方式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概念转喻“结果代替行动”为出发点,对汉语中静态谓词构成的特殊祈使句,尤其是形容词构成的祈使句的语义生成机制进行探讨。本文认为构式义与词汇义冲突时,句式内能否建立转喻关系是衡量句子合格与否的标准。“结果代行动”所表示的认知规律是:结果可以转喻性地借代导致该结果的动作。  相似文献   

9.
Thornburg&Panther提出的言语行为转喻(简称为SAM)理论融合了言语行为理论和转喻理论两方面的内容,认为言语行为同其他日常行为一样可以被分解为若干个阶段,而这些阶段构成言语行为脚本(acfion scenario)。在交际中,每一个阶段都可以激活整个脚本并指代整个行为。本文则试图以该理论为基础来分析转喻思维涉及“批评”类语言所在各个阶段的语用解释力。  相似文献   

10.
对非常规“及物动词+处所名词”结构的认知理据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结构中的处所名词存在三种不同的语义;该结构的形成归因于两类语法转喻操作:“容器代内容”和“处所代受事”;语法转喻操作受到句法语义的限制和语境因素的调控.语法转喻能够对非常规“及物动词+处所名词”结构的形成作出统一解释.  相似文献   

11.
反义复合词“去就”通过偏义复合的方式实现了从词组到词的转变,其语义或偏指“去”或偏指“就”,此后又发展出了“举止、行为”“礼仪、礼貌、规矩”“(行为态度)反复变化”“结果或着落”等义项.其中,“举止、行为”义是通过“部分代整体”的转喻机制转指上位概念,而“(行为态度)反复变化”义则和隐喻思维有关,是从具体域向抽象城的隐喻投射.  相似文献   

12.
反义复合词“去就”通过偏义复合的方式实现了从词组到词的转变,其语义或偏指“去”或偏指“就”,此后又发展出了“举止、行为”“礼仪、礼貌、规矩”“(行为态度)反复变化”“结果或着落”等义项.其中,“举止、行为”义是通过“部分代整体”的转喻机制转指上位概念,而“(行为态度)反复变化”义则和隐喻思维有关,是从具体域向抽象城的隐喻投射.  相似文献   

13.
流行语“躺平”因被用以表达话者所持态度而演变为使用频次高,影响范围更广泛的概念。不同语境中,词汇所传达说话人信念、态度以及意图隶属语用预设研究范畴。该研究依凭语用预设隐转喻特征阐释“躺平”的流行理据。研究发现:语用预设隐喻性使得身体呈平倒状态“躺平”的语义预设与表达话者情感态度的语用预设存在心理相似性;语用预设转喻性基于心理因果性致使“躺平”语义预设具体身体动作喻指语用预设所蕴含情感态度。  相似文献   

14.
“行止”由反义并列词组的“行动和止息”义通过转喻的认知方式凝结成词。其词汇化经过两种不同的途径,即偏义复合和周遍性表义,表“行动”偏义和“行为举止”义。词汇化后,又在转喻机制的推动下,产生了“行踪”义、“品行”义。“行止”的整个演变过程是进行概念整合的过程。其中,认知的突显原则、认知上的不对称性、转喻机制等在反义复合词“行止”的成词和语义衍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多模态语篇,2022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及其官方宣传片具有向世界人民传达和建构中国形象的重要作用。本文从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认知视角出发,对宣传片中的隐喻与转喻现象及其意义建构进行解读,探讨该宣传片如何实现对中国形象建构的叙事功能。研究发现,该宣传片蕴含了由图像、文字、音乐3种模态所协同建构的人物隐喻、自然隐喻、音乐隐喻和图形隐喻4种类型,以及部分指代整体、地点指代事件和成员指代范畴3种转喻类型。通过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经验元素,宣传片中的多模态隐喻与转喻两种模式共同作用,构建了中国热情友善、积极向上的国家形象,也向世界传达了中国的奥运精神、科技力量与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英语皮肤语义场的考察发现,中古英语中本土词较多,但随着外来借词的入侵,主体地位慢慢失去。虽然这些本土词并未因此而消亡,但外来借词后来居上。其中bark取代rind表达树皮含义;fur取代fell表达兽皮,毛皮意义;skin取代hide表达人的皮肤的含义。所有成员的语义演变都是特定的相似性和相关性经突显后,通过隐喻进行跨域投射,或经过转喻进行域内转移。由于形貌相似,豆荚和船、腹部产生联系,鳞片被用来指代皮屑和硬币;位置相似,皮又当外表讲;功能相似,外皮用来指衣物服饰和提供庇护所的房屋。由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材料的相关性,皮当人和皮(革)制品讲;外皮可以去除也可以盖上,与皮有关的动作使该概念语义场的80%以上的成员可用作剥皮讲,其余的用作用皮覆盖讲。  相似文献   

17.
翻译活动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交流,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在翻译过程中如何有效地避免源语的语义流失和语义误译而实现语义和语用信息最自然的等值是翻译过程中很重要的问题。本文利用框架语义理论、五行学说及隐喻和转喻理论对《红楼梦》人体词多版本的翻译提出了质疑,希望能引起同行的兴趣和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名词“拐”从本义到“拐杖”义、“跛行,瘸”义的语义演变,考察了这两个语义场中“拐”与其他成员的替换消长情况两种语义演变分别涉及泛化、隐喻、转喻等机制,“拐杖”义语义场的演变体现了汉语复音化的趋势,“跛行,瘸”义语义场成员的差异体现了典型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考察和对比汉英两种语言中"眼"的语义延伸。研究表明: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思维方式是汉英语言中"眼"的语义延伸的基本途径;隐喻和转喻之间的关系是连续体和互动的关系;两种认知方式在"眼"的语义延伸中共性大于个性。  相似文献   

20.
量词“条”的语义认知研究会涉及到一个根本问题就是量词“条”是什么,以及它以什么样的方式和结构存在的问题。本文将从语义、原型范畴、隐喻和转喻三个角度对量词“条”的语义认知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