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葛浩文的翻译使莫言、贾平凹等作家作品在英语世界得到传播并获得好评。通过对葛浩文译本中翻译语料的考查,探讨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的翻译方法,认为葛浩文的译本以忠实为原则,对原作中的文化意象、语言风格等采取厚译、省译、直译等方法再现原作意象,以上翻译方法对传播中国文学有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2.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作品在中国和西方引起了巨大反响,许多有关莫言作品的书评在极具影响力的报纸和杂志上发表,如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对西方英语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与译者霍华德·葛浩文对莫言作品的翻译息息相关。本文主要从目的论视角下试析葛浩文翻译莫言《丰乳肥臀》的策略及策略达到的目的:为了迎合广大英语读者而运用归化策略,使更多的西方读者了解中国作品及文化,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领域出现了文化转向,而译者文化身份及翻译的操纵理论也逐渐为译学界所热议。通过对莫言短篇小说《爱情故事》葛浩文英译本的研究,探讨了葛浩文文化身份在意识形态,诗学及赞助人三方面对《爱情故事》英译的操纵。评析翻译优劣不可仅拘泥于文本研究,只有综合考虑隐藏在翻译背后的各种因素,才能使翻译研究更加全面完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4.
葛浩文对莫言小说的英译过程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向外传播中较为成功的例子。在葛浩文对莫言小说长达二十多年的英文翻译过程中,他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策略都有所改变并不断丰富和完善。本文以葛浩文在不同时间段英译的三部莫言小说《红高粱》《酒国》以及《生死疲劳》为例,分析葛浩文翻译策略的变化过程,以及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走出去"提供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5.
唐书哲 《新高考》2013,(10):7-13
【导读】2012年10月11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奖委员会给他的颁奖词是“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莫言的获奖离不开葛浩文(HowardGoldblatt)教授对其作品的翻译和引介,葛浩文出色的翻译让英语国家的读者接触了莫言的作品,了解了中国当代文学。中国的崛起离不开中华文化的传播,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我们有必要学着以英语为工具向西方人介绍中国的文学文化。  相似文献   

6.
赵羲 《海外英语》2014,(4):144-146
《红高粱家族》英译本由美国著名翻译家葛浩文翻译,目前是莫言在海外销量最佳的英译作品。葛浩文的译作超脱出归化异化之争,翻译手法灵活,语言流畅,可读性强,同时尽力再现原文的风格。习语含有大量的文化信息,因此习语的翻译最能体现译者的水平。该文以《红高粱家族》中习语的翻译为例,探究葛浩文习语翻译方法,为中国现代文学"走出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代表,莫言小说在英语世界得到了广泛关注。在莫言小说英译中,葛浩文是一个当之无愧的翻译大家。他在践行追求忠实、关注读者、创造性叛逆等文化翻译观念基础上,采用了彰显主体性、化解"悖论"、积极改写等文化翻译策略,为莫言小说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把文学、文学翻译、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等紧密联系起来,莫言作品的主要翻译家葛浩文也进入人们的视野,其翻译思想与翻译风格成为学界的评论焦点。研究葛浩文莫言作品的各种翻译批评,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一向是学界争论的热点.本文通过对莫言作品《天堂蒜薹之歌》的原著内容和英译文内容的对比,指出翻译家葛浩文翻译该作品时,从文化传播的角度,对原著某些富含中国特色的内容进行了再创造,这种创造是合理适度的,不仅成功地传达了莫言作品的精神实质,也成功地向西方世界传播了中国文学和文化.  相似文献   

10.
《生死疲劳》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莫言的优秀作品之一,具有浓厚的中国乡村特色。作为其作品翻译家之一,葛浩文也为其获奖的成功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视角,分析《生死疲劳》译者葛浩文在翻译的第一阶段中如何进行自身适应而选择翻译此作品,第二阶段中如何进行多维度转换的选择来完成译本,如何发挥译者的中心地位,较好实现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1.
2012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作家。莫言的成功,离不开其自身深厚的文学功底,同时离不开各国优秀翻译家的尽心竭力。著名美国翻译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被认为是莫言作品在西方世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接生婆”。人们普遍认同的观点是,翻译之难,在于文化特质的翻译。作者认为,研究葛浩文关于文化特质的翻译策略具有重要价值。无主句是汉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特色之一,作者以《生死疲劳》中无主句的英译为例,管窥翻译家葛浩文对这一汉语特有句式的翻译策略,希望对翻译工作者和学习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乡土文学出现于上个世纪20年代,主要是以农村生活为题材。而《蛙》作为中国当代作家莫言的重要作品,秉承了其乡土文学的一贯风格。2014年由美国著名翻译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翻译出版的《蛙》在面向英语国家读者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本文通过对莫言《蛙》葛浩文英译本的研究,研究译者文化身份对译本的影响及译者在原文与译文之间身份的转换以及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葛浩文是汉学家,同时也是一名硕果累累的翻译家,他翻译的莫言小说促生了中国百年缺失的诺贝尔文学奖。《生死疲劳》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其获奖最多的小说,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分析葛浩文对莫言小说之《生死疲劳》的翻译活动及剖析翻译背后译者的翻译观。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莫言作品《天堂蒜薹之歌》的英译为例,以其对外传播效果为依据,分析其对外传播主体模式,并探讨其对外传播对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的启示和借鉴。《天堂蒜薹之歌》成功传播的原因有三:一是莫言日渐上涨的国际声望促使《天堂蒜薹之歌》得以再版,而其兼具世界性和民族性的作品在拉近与西方读者距离的同时,也满足了西方读者对东方的好奇心,使其获得读者青睐。二是国际化的出版平台拓宽了其传播渠道,扩大了其受众范围。三是文化代理人葛浩文以读者为中心,归化翻译,提高了译文的可接受度,推动了其在国外的传播。然而此书的翻译过程中,删减、改编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操控手法有时并不利于中国文学的对外传播。由此可见,中国文学对外传播应优先推介名人名作,积极寻找合适的文化代理人,采用中外译者合作翻译的模式,主动开拓国外权威传播渠道,推动中国文学真正走上世界舞台。  相似文献   

15.
莫言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国人为之振奋,使得中国小说在海外的推广度和接受度有所提高,意味着中国文化在海外的认可度进一步加强。然而,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依旧面临诸多挑战与问题。本文着眼于莫言《师傅越来越幽默》中的著名短篇小说《灵药》,立足于葛氏英译,结合“翻译原型”以及“译者比喻”,尝试寻找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灵药”。  相似文献   

16.
阐释学理论运程的四个步骤——信任、侵入、吸收和补偿,每个步骤都存在着操纵,或是体现在意识形态层面,或是体现在诗学层面,抑或体现在赞助人层面。本文通过对莫言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的英译本分析揭示出,不论是对翻译进行何种操纵,译者葛浩文都较自如的运用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较娴熟的使用增益、替代、释义等补偿手段,最大限度的在传达作者意图与满足目的语读者需求之间、在中国特色文化传播与译入语可接受性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忠实地完成了不同语言文化间沟通和交流的桥梁作用,表现出了作为杰出汉学家和译者的卓越素养。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葛浩文英译本莫言小说《生死疲劳》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葛浩文译本中四字格的翻译,例证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如何在"三维"转换理论的指导下从源文化出发,文本旅行到目标语文化,并最终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助力。  相似文献   

18.
李晓琴 《英语广场》2020,(23):20-22
自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国际文坛对其小说越来越感兴趣,因此,国内对于英译莫言小说的研究逐渐深入。在英译莫言作品并使其走向国际的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之一就是葛浩文。国内学者对于葛浩文英译莫言小说的研究更多在其翻译语言等方面。本文对葛浩文翻译莫言小说的策略进行深度研究。  相似文献   

19.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在影响翻译的诸多因素中,意识形态是最重要的因素。葛浩文所译的莫言作品虽然获得了成功,但他的翻译却受到了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操纵。从《天堂蒜薹之歌》英译本的个案分析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意识形态对译者翻译文本选择和翻译策略运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以其操纵、改写源语的特点,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通过对比莫言的代表作《红高粱家族》及其译本,透析了译者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使用的女性主义翻译,凭借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再建了更鲜明的人物形象,并凸显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以文本翻译为媒介,让西方世界听见中国女人的声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