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孟》选自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文中评论孟子的“平等思想”时引孟子的话来证明之:“乐岁终身饱,凶年不免于死亡。”黄仁宇先生在称孟子的“平等思想”时加了一个修饰语“低水准”——“低水准平等思想”。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俗称“教参”)对“低水准平等思想”作如下解释:“低水准是指生活水平低。如‘乐岁终身饱’,但求吃饱肚子而已,这个生活水平是很低的。”  相似文献   

2.
孔子、孟子同为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后世也将孔孟并称,然而考察《论语》和《孟子》,我们却发现孔孟有很多不同之处:孔子将政治理想摆在自己人生价值的首位,而孟子则有更多的人生追求;孔子无法忘怀于政治,孟子则寄情于“大丈夫”人格;孔子谨小慎微,孟子则狂放豁达;孔子因理想与现实的不和谐而矛盾,孟子则执着于人格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正>孔子、孟子、老子、庄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和道家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部编版初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孟子》二章”“《庄子》二则”“《礼记》二则”“《论语》十二章”“《老子》四章”以及《论语》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孟子》中的“齐桓晋文之事”、《庄子》中的“庖丁解牛”等篇目,让同学们在课本中汲取圣贤的思想精髓,品悟古老的人生智慧。本期《本刊特稿》,我们邀请复旦大学中文系的陈引驰教授介绍“孔孟老庄”四位名家的身世背景和文学特点,以此帮助我们从更高的层次上理解他们的作品。  相似文献   

4.
运用公理化方法诠释中国文化经典,就是试图以一种共同的理性方式,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通过对《论语》、《孟子》的公理化诠释,可以发现隐含在孔孟思想系统中的建构逻辑之起点---中庸,既是孔孟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人文精神的最具特色的要素,形成了孔子、孟子和荀子等先秦儒家以“仁爱”“尚义”“崇礼”为标志的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5.
孔孟没有诗学专著,他们的诗学主张主要体现于《论语》、《孟子》中,也仅仅局限于对《诗》的片言只语的评价中。孔孟思想的核心内涵是如何"成人"。这就决定了《诗》不过是他们达到"成人"目的的一个工具,也就由此决定了我们要想理解孔孟诗学的真义必须建立在"成人"这个基点上。  相似文献   

6.
谢银峰 《学子》2004,(4):56-57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上把孔子与孟子合称为“孔孟”,认为他们的思想体系是完全一致的,由此便有了“孔孟之道”之说,形成了儒家学派和体系。其实在维护封建统治和君主专制方面,孟子与孔子的思想认识是有很大差别的。孟子虽自诩是孔子的传人和后继者,但从他的思想言行上看,其思想要比孔子激进得多,性格也刚烈得多,特  相似文献   

7.
从《论话》、《中庸》、《孟子》看,孔子已经将“思”看成人反思自我的方法,孔子的弟子曾子、孙子子思继承了孔子的“思”论,又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反思方法,孟子则将“思”提高成为现实的人反思自我,发现人性的主要的甚至唯一的方法,使孔孟人学的反思方法走向定型.  相似文献   

8.
《论语》和《孟子》这两部重要的儒家经典,从理论核心、主体和培养方法三个方面对儒家的理想人格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阐释,体现了孔孟在理想人格方面的承变。  相似文献   

9.
一、全面认识中国文化《大学语文》对所选的文章以类相从 ,思想内容相同、相近、相关的课文放在一起 ,意在于引导学生对这些内容形成完整的认识。有助于我们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如《孔孟语录》孔子和孟子的话 :“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贫与贱 ,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通过孔子和孟子的一些经典性的名言 ,使人了解影响我国历史两千年的儒家的思想。课文后面的提示加以分析 ,孔子强调“仁爱” ,孟子强调“仁政” ,从修身到治国 ,其仁义的思…  相似文献   

10.
"士"或士人是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泛称,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创始者孔子和发展者孟子就是新兴士阶层的典型代表。该文以《论语》和《孟子》中有关"士"的论述为依据,阐述了孔孟儒学中的士人品格。孔孟认为"士"是道的承担者,修身以出仕弘道是新兴士阶层最基本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孔孟的说服学思想主要研究了道德说服,其形式有在上者对民众的社会说服和面对面的人际说服,其主旨可一言以蔽之:以德化人。 孟子创立了问答式的论辩术,成功地将说服证明的信誉手段、心理手段寓于逻辑手段之中。 孔孟的说服学思想是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说服学思想的源头,孟子的说报技巧对今人仍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2.
孟子“民贵君轻”说评析──兼论孔孟政治思想异同罗祖基孟子是我国古代提倡限制君权、主张尊重民意的思想家。他的“民贵君轻”思想,不仅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民主主义思想的形成产生过影响,而且影响到欧洲的启蒙运动,为其后的民主革命派提供批判君主专制的理论武器。由...  相似文献   

13.
亚圣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儒学,与孔子一起并称孔孟,同为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反对诸侯间攻城掠地、残害人民的不义之战,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他还呼吁省刑薄赋,制定民产,对人民的苦难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和关注。千百年来,他的“为民请命”的高尚执著的精神在中国知识分子身上代代相传。然而,我们今天的生活与孟子所处时代大相径庭,要新一代青年理解孟子还是有困难的,但是,尽管孟子离我们很遥远,我们仍然要努力不使他的精神失传。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大都在《孟子》中记录着。因此,我们教师要借助高三…  相似文献   

14.
《论语》、《孟子》中“勇”的思想内涵带有鲜明的儒家伦理色彩。孔孟所推崇的“勇”必须服从、服务于儒家的“仁、义、礼”,而儒家的“仁、义、礼”在本质上是一体的,都是在维护专制等级制度,所以孔孟所推崇的“勇”带有很强的阶级局限性和功利色彩,不同于我们今天意义上的“勇”。但是,孔盂同时也反对匹夫之勇、血气之勇、无谋之勇,提倡“勇”要与“智”结合等,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孔孟》一文,作者不是像一般文章家那样,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吸引读者,造成咄咄逼人之势,而是尊重传统,同意古今大文章家的看法(孔孟形影相随,“成仁”、“取义”,宗旨始终配合),然后对孔孟进行仔细比较,从而提出自己的见解。本文试就此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6.
《〈孟子〉的公理化诠释》是甘筱青教授等人继《〈论语〉的公理化诠释》之后的又一部力作。这种对孔孟思想的系统性阐释,不仅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对于儒学的现代运用尤其具有重要意义,例如从“性本善”的角度出发探索现代的道德修养方法,促进现代社会的相互信任感,以及用义利观来建立全面辩证的现代利益观等,均有赖于公理化方法所展示的系统的孔孟思想的佐助之功。  相似文献   

17.
《孟子》不仅是先秦诸子中,而且也是儒家经典中最具有民本思想的一部著作。孟子的民本思想继承了西周以来“敬天保民”的思想和儒家的“爱民保民”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将民本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响亮地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口号。本文分析了《孟子》一书的民本思想,并指出鲜明的民本思想是《孟子》迟迟没有被立为经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宣传“仁”,并主张将“仁”的思想推广到政治中去;孟子宣传、发展了“仁”的思想,并提出大力推行“仁政”。“仁”的思想始于东夷,我国首先推行仁政的是西周时夷族君主徐偃王。孔孟的仁政学说是夷华文化融合的成果。仁政学说是祖国古代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对古代及当今社会均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一、课文悟读《孟子》全书立论的根本点是“性善论”,核心是“仁政”思想。《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体现“仁政”思想最重要的篇章。孟子针对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从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高瞻远瞩,独倡王道,论述了行“仁政”和“王天下”的关系,使之成为《孟子》全书的总纲。北宋哲学家程颐曾评论说:“孟子之论王道,不过如此,可谓实矣。”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是对我国上古社会的民本传统和孔子的仁爱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尚书·五子之歌》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泰誓…  相似文献   

20.
王安石推崇《孟子》,在他早年所作的《易解》中也多有表露。其中他对“权”、“时”、“才”、“心”等的有关论述直接继承孟子思想而有所发展。王安石这种思想又与他在政治上主张改革相一致,是他后来进行改革的思想理论基础。在易学上,王安石以孟子思想解《易》是学术新发展,对程颐以注《易》来阐述理学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