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字生辉     
诗歌用最凝练的文字诠释着最绚丽的情感,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最深刻的内涵。古人作诗是非常讲究炼字的,字炼得好,能够准确地表现事物的特征,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言已尽而意无穷,从而引发读者的联想并体会其弦外之音。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这“闹”和“弄”字就是古人炼字炼出来的。诗歌的炼字如此重要,那么,作为读者如何鉴赏诗歌中炼出的如此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字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语言中生辉一字的韵味和魅力…  相似文献   

2.
吴芳 《语文天地》2012,(16):33-34
诗眼是诗歌中精炼而传神的词语以及关键性的句子。从用词上看,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在特殊情况下,名词、副词、数量词及语气词也可以是诗眼。在教学中抓住诗眼,有助于深刻解读诗歌含义。一、抓住诗眼有助于分析诗歌意境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人间词话》)王先生这里所说的"境界"就是意境。所谓意境,即诗歌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思想感情融合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含蓄而耐人寻味,抓住诗  相似文献   

3.
我认为古诗鉴赏的关键就是要学会体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体悟语言古典诗歌的语言注重凝炼、含蓄。古人做诗特别讲究“炼字”“炼意”。佳句、警句如石中之玉、水中之珠,自有其特殊的作用。学生平时的学习,往往停留在翻译古代汉语的字词之上,或仅仅死记硬背下来,不能真正体会字词句的意蕴。“‘红杏枝头春意闹’,一著‘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王国维)可见人们对诗歌中“字”的品味、感悟十分重要。体悟语言应分两步:首先初步体味,认识作品描绘的形象。“晴空一鹤排云上”(刘禹锡《秋词…  相似文献   

4.
诗有“诗眼”,正如王国维所说,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极为平凡的“横”字,在诗歌中使用得当,也能创造出非凡的意境和盎然的情趣。以“横”字写景,则景物更自然逼真。如赵嘏《长安晚秋》:“残星  相似文献   

5.
诗是最精炼的语言艺术。而在诗歌语言中,每一个词都有它特定的涵义;任何一个词,都不是另外的词完全可以代替的。相近或相似的词中,有的词外延大一些,有的则小一些;有的词感情色彩重一些;有的词甚至在色彩、音韵、声律等方面,都有一些哪怕是很细微的差别。特别是中国古代的近体诗,每句每篇的字数都有规定,本来只有寥寥几十个字的作品,使用某一个字而不用另外的字,效果自然就会不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就是指出在诗词中,往往由于  相似文献   

6.
“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宋代词人宋祁《玉楼春》中的名句。王国维称道:“著一‘闹’字,境界全出(《人间词话》)。现代作家唐彼在《作家要铸炼语言》中论证作家运用文字语言不能离开刻苦的追求和严格的选择时,也引用了这句名诗作为论据。然而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则认为“闹”字用得不好。他在《窥词管见》中曾如是说:“若红杏之在枝头,忽加一‘闹’字,此语特难著解。争斗有声谓之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予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予谓‘闹’字极粗极俗,且听不入耳,非但不可加于此句,并不当见之诗词。”  相似文献   

7.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诗眼是指古诗中最为准确、生动、传神的字、词、句。诗眼最能体现古人炼字的功夫。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说的就是炼字。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这“闹”和“弄”字即是诗句中生动传神之字,即为诗眼。(一)找准诗眼如何准确找出古诗中的诗眼?一般古诗的诗眼常常表现为两类。第一类,表现在写景状物诗中传神动词的运用上。写景状物诗中最生动传神之处通常表现在动词上。例如:春兴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  相似文献   

8.
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其《窥词管见》中说:“若红杏之在枝头,忽然加一闹字,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予实未之见也。”李渔是在批评宋祁《玉楼春》词中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不合自然现象。很显然,李渔对诗歌语言的这种超常性用法不理解,所以,他的评论显得拘泥而迂腐。殊不知,桃李争春是诗人习用语,而“闹春”才是宋祁自出机杼,出奇制胜,富有创意。人所熟知的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也是语言的超常使用。这种超常用法中国古代诗人称之为锤炼“诗眼”,它变正为奇,变软为硬,化熟为生,以文入诗,以俗语入诗,以赋为诗,甚至改变语言正常的语法结构,鬼斧神工,出人意料。难怪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相似文献   

9.
“以一字论工拙”是中国古典诗话的传统。带领学生欣赏张先的《天仙子》,讲到千古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时,我着力讲了“弄”字。我引用王国维的赞誉:“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  相似文献   

10.
“红杏枝头春意闹”这是人们极为欣赏的诗句。王国维曾十分赞叹地说:“着一‘闹’字,境界全出。”确实给人以清新悦目、传神入化、妙笔生华之感。也有人会以为“不通”,李渔就曾嘲笑说:“此语实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见之也。”李渔的说法有些片面。其实,该句采用的是通感手段,即各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渗透。它是文艺家感受现实生活的法  相似文献   

11.
在诗歌的鉴赏中,我们只要把握住意象的审美特质,就能探骊得珠,获取诗美意蕴,受到情的激励和美的熏陶。下面仅就鉴赏方法略举几例加以说明。一、模糊体验诗歌是美的艺术,诗人们常常在自己多层面的审美观照中创构出一个让人陶醉的美的世界,使意象漫透情感的浓汁而现出多层次和多向度的审美效应;运化出象外之象,流转出味外之旨,让诗美境层臻于极致。王国维感赞“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认为“著一‘闹’字,则境界全出”。为什么?原因就在于,“闹”字一经同“红杏枝头”组合,就取消了人们清晰的逻辑分类,而代之  相似文献   

12.
清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宋祁的《玉楼春》和张先的《天仙子》时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其实,王国维这里讲的就是“通感”问题。春天来到,红杏枝繁叶茂,春意盎然。“春意”,是人的一种内心感觉。“闹”,声音热闹,是听到的。宋祁的诗句把听觉与内心感觉沟通了。风吹云破,月光普照,花影在地。“花影”,是看到的,“弄”,属于触觉范畴。张先的诗句把视觉与触觉沟通了。尽管王国维这里没有明确提出“通感”这一名称,然而他是在说不同类型的感觉可以互相沟通,而且这样的沟通能够…  相似文献   

13.
何效明 《学语文》2003,(6):23-24
文有文眼 ,诗有诗眼。“诗眼的所在 ,即在诗句中以一字为工巧的 ,如‘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中的‘垂’和‘涌’字 ,便是诗眼。”(《中国文学史初稿》)我国的古典诗词大多受字数、句数等诸多方面的限制 ,因此古人写诗填词特别讲究遣词造句 ,力求达到一定传神的效果。凡在节骨眼处皆炼得好字 ,画龙点睛 ,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 ,便是所谓“诗眼”。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和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 ,是人们熟知的两句话 ,所写景色原本平淡无奇 ,而着一“闹”字、“弄”字 ,就使全诗情趣盎然 ,境界全出。…  相似文献   

14.
清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宋祁的《玉楼春》和张先的《天仙子》时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其实,王国维这里讲的就是“通感”问题。春天来到,红杏枝繁叶茂,春意盎然。“春意”,是人的一种内心感觉。“闹”,声音热闹,是听到的。宋祁的诗句把听觉与内心感觉沟通了。风吹云破,月光普照,花影在地。“化影”,是看到的,“弄”,属于触觉范畴。张先的诗句把视觉与触觉沟通了。尽管王国维这里没有明确提出“通感”这一名称,然而他是在说不同类型的感觉可以互相沟通,而且这样的沟通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5.
所谓“诗眼”即为鲜明表现意象 ,构建形象 ,传达诗人内心感受而精心选择、锤炼的语词。例如 ,宋祁在《玉楼春》词中于“红杏枝头春意闹”里着一个“闹”字 ,写尽了杏绽红柳抽绿的盎然春意和蓬勃生机 ,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春的赞叹 ,对生活的感悟。故古人王静安评之为“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我们在欣赏李白绝句《朝发白帝城》时 ,亦当留意“轻舟”这个意象 ,联系全诗 ,构建一叶扁舟 ,轻漂于大江之上 ,随湍急的水流飞快直下的形象 ,不难感悟到诗人摆脱羁绊 ,重归山水 ,轻松愉快的心态。大凡诗眼 ,往往都是作者推敲斟酌再三之所着。所以 ,披…  相似文献   

16.
2003年高考全国卷古诗鉴赏题考查到了诗歌的“诗眼”。其实文有文眼,诗有诗眼。应该说考生对此并不陌生。“诗眼的所在,即在诗句中以一字为工巧的,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中的‘垂’和‘涌’字,便是诗眼。”(《中国文学史初稿》)我国的古典诗词大多受字数、句数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因此古人写诗填词特别讲究遣词造句,力求达到一字传神的效果。凡在节骨眼处皆炼得好字,画龙点睛,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谓“诗眼”。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和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是人们熟知的两句诗,所写景色原本平淡无奇,而着一“闹”字、“弄”字,就使全诗情趣盎然,境界全出。  相似文献   

17.
一 古人说,“语贵含蓄。”(姜夔《白石诗说》)或说“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东坡语。转引自《白石诗说》)其实这“语”和“言”,就是指的非封闭性语义的模糊语言,否则,不可能“意无穷”。不仅诗歌如此,一切文学作品都很重视词语特别是模糊词语的锤炼,竭力让一个字包含更多的意思。王国维在《火间词话》中评论道:“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其实,他所极力赞赏的“闹”字和“弄”字,正是两个模糊字眼儿。它让读者尽可能发挥想象,去体味那春意究竟是怎么个“闹”法,去构思那春色的繁华美景,去  相似文献   

18.
“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宇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宇,而境界全出矣。——王国维·《人间词话》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这段评论说明新颖独特的字眼能够创造出鲜明生动韵味悠长的境界。所举两例句分别出自宋代词人宋祁和张先的词,是两位词人的得意之作,神来之笔。当时,甚至以“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和“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作为他们的雅号。这两首词的全文是:  相似文献   

19.
1.第四段中“阅读不仅……务必发现它的特性”其中的“它”指代什么?答:_ 2.作者列举“推敲”的例子,指出“我们以为不能因意境因音节而不顾真实”,其中的“真实”指什么?答:_ 3.作者说:“如果用王国维的评论方式来说:用了‘漠漠’、‘阴阴’就境界全出。”请结合诗的意境进行鉴赏评价。(不超过50字)答:_  相似文献   

20.
周先慎在《简笔与繁笔》中说:“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境界全出,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当之无愧。”那么,“紧”字的“神韵”何在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