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劼 《现代语文》2006,(1):47-47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引用古人的词作谈了治学经验,概括为“三境界”。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当作‘蓦然回首’),那人正(当作‘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段词话,作运用具体形象的画面深刻地描述了做学问干事业的三个层层递进、步步提升的过程,激励了无数的学贤人发愤苦读,以至功成。  相似文献   

2.
李清照研究是中国文学史研究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通过对文学史上最杰出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两个不同英文译本的比较分析,探讨词的可译性及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3.
诸益华 《考试周刊》2009,(14):64-65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二册上安排了一首李清照的词:《如梦令》。这首诗是以“如梦令”的词牌填的,词作者讲述了自己常常记起的一件事:她有一次在溪亭游玩,傍晚喝醉酒,驾着小船醉熏熏地回去,因为醉得历害都找不到回去的路了,一不小心把船划进了荷花的深处,于是赶紧想把船划出去,她使劲地划着船,把在岸滩上休息的一群水鸟惊动了,都飞了起来。  相似文献   

4.
李清照的词善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形象,描绘细腻心情。其语言风格明快自然,朴素清新流转如珠,充分体现词应“协6音律”、“别是一家”的创新主张。下面试比较赏析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  相似文献   

5.
李清照(公元1084—?年),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南渡前,她和丈夫赵明诚过着平静的家庭生活;南渡后,家庭遭受不幸,在孤独中度晚年.《如梦令》应是她前期的作品.全词如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相似文献   

6.
昨日读书深夜,沉醉不知去路。今日头正昏,只得随心所欲。无奈,无奈,不答错题才怪!考试令——改编自李清照的《如梦令》$福建省莆田市第十八中学初二年级@蔡慧强  相似文献   

7.
章通过分析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词的遣词造句、意境创造、生活感受的不同,揭示了词作品跟其他学作品一样与作的生活境遇有密切联系,也体现了词作高超的创作技巧。  相似文献   

8.
王瑞雪 《教师》2013,(24):44-44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宋代词人李清照所作。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中,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表现了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词对于小学生而言还比较陌生。课堂上,如何解析和赏读这首词,除了有  相似文献   

9.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写词人同亲属和朋友们,在夏日里游饮归来途中的一个片断,活泼欢快,风趣横生。从描写的内容与欢快的情调看,当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宋代李清照的一首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人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其间词下的两处注脚,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宋代李清照的一首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其间词下的两处注脚,笔者认为值得商榷。一、溪亭:溪边的亭子?当年,令李清照流连忘返、“沉醉不知归路”的溪亭到底是一个什么奇妙之处?教材中是这样诠释的:“溪亭,溪边的亭子。”然而,溪者,“山间的小河沟”《(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1346页),河面不会很宽,水域不会很广。但是,词中“藕花深处”四字,告诉我们此处必有“接天莲叶无穷碧”,必定波光浩淼,横无际涯,才会令人“误入”其“深处”而“不知归路”。因此,将“溪亭”之“溪”释为“小溪”,与全词的意境绝不相符。那么“,溪亭”者,何处也?历史是这样回答的:1!北宋年间,济南府中确有溪亭一景。即当时大学士石介的女婿、济南名医徐正权(名遁)的私家园林。诗人苏辙任齐州(即济南府)掌书记时,与徐正权私交甚笃,常沉醉于溪亭万千美景之中。其留下的《题徐正权秀才城西溪亭》一诗可佐证。其诗曰:竹林分径水通渠,真与幽人作隐疏。不识徂徕石夫子,兼因女婿觅遗书。2“从时间上判断,《如梦令》“作于李清照十六岁(宋哲宗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  相似文献   

12.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鷺。”(李清照《如梦令》)课本(初中第四册)注“争渡”为:“抢着把船划出去”。一些流行的注本和教学参考资料,也都采用这种说法(如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古诗文对照注释(初中部分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不妥。全  相似文献   

13.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人(今属于山东),北宋杰  相似文献   

14.
15.
美到极致是自然。在中国词学史上,就有这样一位美丽至极,才华横溢的女性,她写自己的悲欢离合,却将喜怒哀乐留给我们。她写自己的人生感悟,却将美词佳作千古流传。她的词作自然浅显,新奇瑰丽,她的小令含蓄隽永,独树一帜,在文坛上独放异彩,堪称奇葩。本文从两首《如梦令》论述李清照的两大词关特点。  相似文献   

16.
17.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的这首《如梦令》以其高妙的语言技巧,描述了夏日郊游,兴尽晚归的生活片断。在这首词中,溪亭日暮、夕阳轻舟、荷花娇美、鸥鹭拍翅,构成了一幅令人遐思的画图,而这一切又以景语、情话描绘,极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词前后期风格迥然不同,前期活泼而富有情趣,后期哀愁而消沉。她的《武陵春》和初中语文课本所选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就比较明显地体现出这种特点。二者都写“泛舟”,一个是“乐”,一个是“愁”,风格差异极大,但都是词人内心情感的真实体现,只不过前者是游玩中“不知归路”,而后者是忧愁的内心“不知归路”。  相似文献   

19.
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该词是脍炙人口的杰作,其精巧绝妙在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全词不过四十字,便用了五种修辞手法。其一,拟人。“绿肥红瘦”中的“肥”、“瘦”,常用以称道人和动物的,而用以拟写夜雨后海棠花的叶和花,形象生动。其二,借代。“绿肥红瘦”中的“绿”、“红”,是叶和花的颜色,用以代指海棠的叶和花,自然贴切。其三,设问。“知否?”问得寻常,答以“绿肥红瘦”,妙语天成,奇巧无比。其四,反复。“知否?知否?”一再叮咛,强调要仔细考究,别走马观花…  相似文献   

20.
李清照的早期名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形象地描绘了一幅酒醉晚归,惊飞鸥鹭的图画。词中亭台、小溪、流水、夕阳、藕花,诗情画意,跃然纸上。李清照的这首词,之所以能千百年来为人传颂,除了它内容新鲜,感情热烈,充满着青春的活力之外,它的另辟新径的写作技巧也是重要的原因。历来文人墨客,不是借酒消愁,就是借酒醉抒发其内心的哀怨。而李清照在这首《如梦令》中,却借酒醉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