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人教版新编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四册所选用的《晏子故事两篇》、《公输》、《唐雎不辱使命》充分展示了晏子、墨子、唐雎这三位古代杰出的论辩艺术家的论辩艺术。一、巧设陷阱,请君入瓮墨子听说强大的楚国将要攻打弱小的宋国,并且委派公输盘  相似文献   

2.
《公输》(选自《墨子》)与《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分别叙述了墨子和唐雎面对侵略者大义凛然,针锋相对,制止侵略的故事,这两篇文章都着力于描绘“舌辩”,在唇枪舌战中,这两位历史人物所表现的斗争精神和斗争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3.
关于《公输》中“吾请无攻宋矣”的解释,众说纷纭。有的说是“我申明不去攻打宋国了。”(于在春:《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有的说是“我不攻打宋国了”(天津市塘沽区教育局教研室《中学课本古代诗文译注》)。前者把“请”解释为“申明”;后者把“请”略去了。据我所看到的训诂字书,似乎没有把“请”释为“申明”的。把“请”省略掉,则是采取了消极的回避的办法。这是个省略了兼语的兼语式句子。全句应为:吾请公输无攻宋矣。“公输”为兼语。“请”是动词,意义和现代汉语的“请、请求”相同,含有客气的成分。原文开头一句是“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这里又用“吾请无攻宋矣”(“我请公输盘不要攻打宋国了”或“我  相似文献   

4.
一、“齐”字不该去掉 人教版中学语文教科书第四册《公输》一文:“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起于鲁,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文章下面的注释说:“齐行:疾行。(据《吕氏春秋》《淮南子》校补)”从意思上我们也能看出:“齐”字强调了墨子听到公输盘为楚造云梯己成,并且将要用它攻打宋国之后,尽快去劝阻公输盘的急切心情。如果丢掉“齐”字,就不能体现出墨子途中行程之速。  相似文献   

5.
《核舟记》中明人王叔远在核舟上刻有一副对联:“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联语富于诗情画意。这是苏东坡泛舟游览赤壁的真实写照,与“大苏泛赤壁”的主题非常切合。上联“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语见苏东坡的《后赤壁赋》。作者于北宋神宗赵顼元丰五年,即公元一○八二年十月第二次游赤壁时所写。文中写道:“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  相似文献   

6.
一、“齐”字不该去掉人教版中学语文教科书第四册《公输》一文:“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起于鲁,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文章下面的注释说:“齐行:疾行。(据《吕氏春秋》《淮南子》校补)”从意思上我们也能看出:“齐”字强调了墨子听到公输盘为楚造云梯己成,并且将要用它攻打宋国之后,尽快去劝阻公输盘的急切心情。如果丢掉“齐”字,就不能体现出墨子途中行程之速。二、“争”同“诤”语文教科书注释13:“知而不争:知道这(道理)而不(向楚王)据理力争。意思是不劝阻楚王。”而《…  相似文献   

7.
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 ,在我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创立的墨辩逻辑 ,比希腊的亚氏逻辑早一个世纪。他的《非攻》《兼爱》《公输》等文中都有极强的逻辑力量和反对战争、扶助弱小的思想主张。他不仅在理论上提出“非攻”的主张 ,而且重视实践 ,身体力行 ,想方设法阻止战争的爆发。初中语文第四册中所选的《公输》一文 ,就记叙了墨子以巧妙、锋利的言辞和周密的防御手段制止了公输盘助楚攻宋的战争 ,解除了宋国的危难。墨子前往楚国 ,一见公输 ,二见楚王 ,三见公输 ,矛盾的发展是步步深入的。墨子用巧妙的言辞和宋国的战备阻止了一场…  相似文献   

8.
[单元概说] 本单元由五篇文言文和五首诗词组成。从体裁来看,《公输》和《唐雎不辱使命》可以当作记叙文来读。《(荔枝图)序》、《核舟记》、《山市》可以视为说明文,条理非常清楚。《诗词五首》,前两首为唐诗,第三首为明诗,最后是两首宋词。学习本单元,通过诵读培养文言语感,了解课文内容。把握《公输》和《唐雎不辱使命》的主旨,从《核舟记》和《短文两篇》中学习写说明文的条理,领悟《诗词五首》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五首诗词及文言文的有关段落,积累文言实词并了解常见虚词的基本用法。  相似文献   

9.
《公输》一中墨子凭借其“三寸不烂之舌”,通过艰苦的斗争,最终阻止了一场即将爆发的战争,充分体现了墨子的“非攻”思想。但通读全,总感觉凭墨子之舌并不能使公输盘、楚王理屈词穷,实力体现并不能使楚王他们的侵略野心得到遏制。  相似文献   

10.
怎样判断复音河与两个单音词的连用,怎样理解复音词的意义,主要是联系上下文进行判断和理解。具体作法是: ①可先按单音词连用理解,若与文意符合,则是单音词连用。如“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云梯必取宋”(《墨子·公输》)中的“然”指墨子讲的那番道理,“虽”相当现代汉语连词“虽然”,尽管楚王认输了,但因公输盘已为楚制造了云梯,所以坚持“必取宋”,这里把“虽然”理解为“虽然如此”是符合文意的。  相似文献   

11.
一枚小小的果核,常人看来平常,但到了苏州雕刻艺术家的手里,却能变成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这在古文的《核舟记》中有过精彩描绘,而这并非夸张。《核舟记》记载的是苏州明代常熟核雕艺术家王叔远,揣摩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的《赤壁赋》、《后赤壁赋》,构思的一幅苏东坡泛舟赤壁的场景,在一枚窄长的桃核上,雕刻了一件绝世珍品——核舟。舟长约8分,高约3分,橹、舵、桅、篙、篷、楫、栏都清晰可见。船篷  相似文献   

12.
明末嘉善人魏学洢的《核舟记》,描述了一件精妙绝伦的微雕工艺品——核舟,给人们展示了一幅形象鲜明的“大苏泛赤壁”的画卷。  相似文献   

13.
《墨子·公输》中“公输盘诎”一句 ,“诎”多被释为“穷尽 ,同‘屈’” ,不妥。本文指出 ,“诎”字本义是语塞 ,可引申为穷尽 ,此句用的是其本义 ;表穷尽义时 ,常用“屈”通假“诎”。“屈”字本义是秃尾 ,可引申为短的意思 ;“屈”常通假为“诎” ,表穷尽义 ,因其出现频率高 ,后人误将借字当本字 ,本字当借字 ,颠倒了两字的通假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一、赋题应为“前赤壁赋”。从时间看苏轼谪黄州两游赤壁作两赋,如不用前、后加以区分,使人误解只写了一篇赋。《历代文选》等诸多古文选注本赋题用《前赤壁赋》;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79年版)题为《前赤壁赋》,注“他(指苏轼)曾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赤鼻矶)去游览,写了两篇赋,这里选的是前一篇”。《大学语文》(华东师大1984年版)题是《前赤壁赋》,注“苏轼曾两游赤壁.写下两篇《赤壁赋》,此为《前赤壁赋》”。《中华活叶文选》(合订本第五卷,上海古籍1980年版)目录、总题为《前后赤壁赋》,分题为  相似文献   

15.
(一)“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公输》)课本注释为:“义,理当。”这样全句翻译起来别扭。此处“义”应作“道义”、“正义”解好。翻译时,“义”按名词作状语处理,全句可译为:“我按道义、讲正义,坚持不杀人。”(二)“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忱其君。”(《岳阳楼记》)课本对“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这两个词组的翻译分别是:“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和“处在僻  相似文献   

16.
这堂课的磨砺与呈现,是我对《核舟记》的致敬,亦是我对文言文教学的一次觅途. 一、人逢知己,奇巧辉映——我眼中的《核舟记》 言及《核舟记》,便不能忽视两种颇具代表性的上演于初高中课堂的教学情景:一者,为了品味活灵活现的核舟人物,教师安排学生登台再现核舟内人物的行为活动,从所坐位置、动作神态,乃至言语内容等方面,细读文本,并给学生创造想象和发挥的空间,课堂氛围热烈,教学情境其乐融融;二者,高中教学《赤壁赋》,谈及“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对于“客”之谜,许多学生会以《核舟记》为证,自信作答曰:“客,鲁直、佛印也.”  相似文献   

17.
关于公输般与鲁班的疑案蕴之公输般与鲁班是古代有名的能工巧匠,但他们究竟是一人还是两人,历来的说法却颇为纷坛。现今一般的文学注本都:倾向于一人之说。例如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注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在注释《墨子·公输》时就说:“公输盘:人名,是...  相似文献   

18.
[单元概说] 本单元由五篇文言文和五首诗词组成。从体裁来看,《公输》和《唐雎不辱使命》可以当作记叙文来读。《(荔枝图)序》、《核舟记》、《山市》可以视为说明文,条理非常清楚。《诗词五首》,前两首为唐诗,第三首为明诗,最后是两首宋词。学习本单元,通过诵读培养文言语感,了解课文  相似文献   

19.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门徒有一个任务,就是他们必须记载老师的言行事迹。这个风气是孔子弟子开创的,后来的诸子百家都继承了这一风气。《公输》就是墨翟弟子记载的墨子止楚攻宋的事迹。中学语文课堂上讲《公输》,一般都认为这篇文章体现墨家“非攻”思想。这是不错的,但仅仅讲这一点还不够,应该通过《公输》这篇课文,将墨家学派的特点讲出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首先,《公输》不仅讲“非攻”,而且体表现了墨家“兼爱”的精神。墨家思想有十大纲领,《墨子·鲁问》载墨子说:“凡入国,必择务(选择要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告诉)之尚贤、尚…  相似文献   

20.
(一)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四册中魏学洢的《核舟记》,第一段最后一句是:“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文中注释对这句中的“盖”字未作注释,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上这一篇课文的译文中也没有与“盖”字相对应的译文。可能是认为“盖”字是发语词,在此无实在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黄岳洲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