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儒林外史》的伟大是深刻的伟大,其深刻处之一便是作品所展现出的悲剧性。文章以此悲剧性为核心视角,从接受者角度对《儒林外史》的研究历史进行梳理,初步描绘出作品悲剧性研究的脉络。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清人对《儒林外史》悲剧性的评点研究;民国时期以胡适、鲁迅为代表的学者对《儒林外史》悲剧性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以陈美林、李汉秋为代表的学者对《儒林外史》悲剧性的研究;90年代末至今学术界对《儒林外史》悲剧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提起文学作品的讽刺艺术,最突出的要数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了。《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它的艺术特色和成就主要表现在讽刺方面。《范进中举》的故事见于小说的第三回,是《儒林外史》中写得最精彩的片段。下面,本文就以《范进中举》为例,对《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进行初步的探析。一、通过具体形象的艺术描写表现爱憎感情《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主要表现在人物描写上。小说通过人物描写来实现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儒林外史》的普及与流行程度,远不及《水浒传》等四大名著。《儒林外史》既没有英雄传奇的色彩,也没有情意缠绵的爱情故事,通篇渗透的是作者对生活的理性的思考。正如鲁迅先生当年所说:“《儒林外史》作者的手段何尝在罗贯中下,然而留学生漫天塞地以来,这部书就好象不永久,也不伟大了,伟大也要有人懂。”《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是一个具有思想家气质的小说家。整部《儒林外史》都贯穿着冷峻的笔调,有一种将人生底蕴看透了的冷静。可以说,《儒林外史》的难于被人理解,主要原因在于其主题的严肃与结构的独特。 一  相似文献   

4.
卧评和天评认为《儒林外史》以“功名富贵”来组织结构,这和以后的诸多关于《儒林外史》结构的观点不同。卧评和天评还论述了《儒林外史》结构得以实施的组织方式。  相似文献   

5.
安徽学者黄富民、胡适、张慧剑等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儒林外史》,有的置重于文献考证,有的关注思想文化和小说本体建设,有的以传统批点方式研究《儒林外史》,为《儒林外史》研究做出巨大贡献,探索了新路。  相似文献   

6.
安徽学者黄富民、胡适、张慧剑等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儒林外史》,有的置重于文献考证,有的关注思想文化和小说本体建设,有的以传统批点方式研究《儒林外史》,为《儒林外史》研究做出巨大贡献,探索了新路。  相似文献   

7.
《儒林外史》卧评和天评中的讽刺艺术论是对《儒林外史》典范性讽刺艺术的开创性研究。他们从运用讽刺手法的原因、目的、原则以及讽刺技法的使用等方面对《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矛盾在他三十年代写的《谈我的研究》里说:“如果有什么准备写小说的年轻人要从我们旧小说堆里找点可以帮助他艺术修养的资料,那我就推荐《儒林外史》。”他认为《红楼梦》“对于现在我们的用处比《儒林外史》小得多了。”以《围城》而名噪现代小说史的钱钟书《儒林外史》的热烈爱好者。《儒林外史》象一杯沁人心肺的茶,让一代一代人品尝不尽,思考不尽,挖掘不尽,让学者文人产生一篇又一篇的学术论文。 《儒林外史》是一部描摹世相的社会小说以形形色色的社会相来构成它的艺术世界。滕云在他的论文《世相、人情与人物》中写道:“《儒…  相似文献   

9.
《儒林外史》是我国最杰出的一部古典讽刺小说,它对封建社会黑暗政治的讽刺、尤其对科举制度的讽刺,其艺术成就达到难以企及的高峰。鲁迅先生曾经指出;中国自从有了《儒林外史》,“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讽刺小说从《儒林外史》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这是公允的切合实际的评价。《儒林外史》之所以达到如此高的艺术水准,是因为它倾注了全部精力,集中描写了许多生动的喜剧形象,在这方面,作者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本文试图对《儒林外史》喜剧形象的描写,作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儒林外史》是部什么性质的小说?曾引起了一场关于创作方法的争论。李汉秋于1984年4月24日在《光明日报》上刊文,指出“讽刺说”未能道出《儒林外史》的深蕴,吴敬梓的创作精神和创作原则与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有许多相似之处。把《儒林外史》归结为具有鲜明批判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11.
《儒林外史》是中国最优秀的古典小说之一,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儒林外史》英译本的研究亦日益成为学界的兴趣。本文就《儒林外史》中"茶文化"的英译进行探讨,再现杨氏夫妇在译介时所具备的高度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2.
《儒林外史》作为一部文人小说,有明显的传统历史叙事特色。这首先体现在《儒林外史》最直接借用了史著列传和类传体例,以春秋笔法叙事为宗。其次,《儒林外史》中许多故事情节也与正史、唐传奇和本朝时人诗文大量互文。这显示了吴敬梓史料勾辑运用的功力、才学见识的圆熟。最后,《儒林外史》虽是作者发愤之作,却秉持公心,指摘时弊,彰显了作者醒世救世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儒林外史》意在揭露儒林痼疾,却以描写大江南北风俗事故和日用常情入手,尚实写真,不作玄虚荒渺之谈,笔削得当,善善恶恶,人物丰满生动,从而坚守了传统历史的叙事伦理。不过,历史叙事的影响也使《儒林外史》有轻载人物结局的小小瑕疵。  相似文献   

13.
《儒林外史》是中国十大古典名著之一,在整个世界文学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小说中着墨甚多的饮食习俗也是其一大亮点。本论文从文化翻译视角出发,对杨译本的《儒林外史》中关于饮食习俗的翻译进行较为细致地探讨。微观上通过《儒林外史》饮食习俗描写的译例举隅,进一步探讨杨氏夫妇如何在《儒林外史》英译本中对饮食习俗的描写采用灵活的翻译策略,从而达到"文化传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以前的关于《儒林外史》思想的研究多关注儒家思想,而很少有学者对小说中的佛教思想做过多的关注。本文从对人世间苦难的展示和对佛家慈悲为怀的赞许两个方面对《儒林外史》中隐含的佛教思想进行挖掘,以其对《儒林外史》佛教思想的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昊波 《怀化师专学报》1997,16(2):162-165
《理论月刊(武汉)1996年第一期发表了钟焰同志的《对(儒林外史)不能评价过高》(后为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科中心《中国古代、近代学》专题全转载)。章从《儒林外史》对科举制度的批判、正面人物形象的刻划等方面人手,全面地分析了《儒林外史》在思想内容方面存在的诸多严重缺陷,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儒林外史》在思想内容上“不仅不能与《水游传》、《红楼梦》等优秀长篇小说并比,而且比起《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作品也相差甚远。”  相似文献   

16.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有极高的成就,鲁迅先生认为在它产生之前,我国小说之中还没有一部足称讽刺之书,在它出现之后,亦鲜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中国小说史略》),所以讽刺之说从《儒林外史》而后就可谓之绝唱(《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对它做了极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清人张文虎借助小说评点模式评论《儒林外史》,而置重于文献考证,体现出鲜明的朴学倾向,为《儒林外史》研究探索了新路。  相似文献   

18.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经典之作。自1939年葛传椝翻译的第一个英文节译本问世以来,《儒林外史》在英语世界广为译介和传播,最终确立经典地位。《儒林外史》在英语世界的经典化经历了萌芽期、确立期和巩固延续期三个发展阶段,其经典化建构是内在动因和外在动因合力作用的结果。《儒林外史》在英语世界的经典建构,不仅折射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演进历程,也推动了中国文化在英语世界的接受和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现今读文学专业的学生认真读《儒林外史》的人并不多,当然,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不过有一条我是坚信的,那就是鲁迅先生在提及《儒林外史》时所感喟的“伟大也要有人读懂”。为什么鲁迅先生独独感喟《儒林外史》的伟大也要有人懂呢,这是什么原因呢?  相似文献   

20.
《儒林外史》和《围城》分别构成了古代和现代长篇讽刺小说的高峰。钱钟书作为吞吐百家的学者,在创作《围城》前,对《儒林外史》当然是熟烂于心的,但他写《围城》时,并没有把《儒林外史》作为自己的艺术参照,二者基本上是属于平行关系,其相同仅仅在于都写文人,都用讽刺笔法而已。而其不同则是多方面的:从描写范围到思想内蕴,从主旨到侧重点,从笔法到风格,再到讽刺效果。《儒林外史》和《围城》都存在不足,这是以往肯定与赞扬性的研究所遮蔽了的问题,应该把它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