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文字通假,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现象。通假,就是借用音同、音近的字来替代本字。例如:借用跳蚤的“蚤”字来替代早晨的“早”,其中被借用的“蚤”叫做通假字,被替代的“早”字叫做本字。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很多,如:厉通砺、被通披、涂通途、距通拒、旁通傍等。在  相似文献   

2.
中学语文教学中提出了古汉语通假字的问题,这里就谈谈古字通假的一般特点及其通假用字的规律,以供参考.一所谓古字通假,是指在古书中出现的用同音或近音字替代本字使用的一种现象.“通假”是某字通用、借用为另一字的意思,所以“通假”也叫作“通借”.被借用的那个字叫作通假字,把所借用的意义叫作通假义,如:  相似文献   

3.
通假字试论     
什么是通假字汉字是表意文字。造字时,某字表示某种意义,是有一定的。我们就管这个字叫本字,这个意义叫本义。但有时,本字与另一字所表示的意义本不相关,可是由于它们具有音近或音同的特点,由于某一原因,使用时不用本字,而借用另一字来替代它,以表示它的本义。我们就叫这个借用的字做通假字,所借用的意义叫做通假义。例如: A.①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酒。《诗·豳风·七月》②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孟子·  相似文献   

4.
通假字漫谈     
通假字就是古汉语中的音同或音近的替代字.如果不了解汉字的通假,就会望文生义,导致误解.通假字产生的原因有两条.通假字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音同而通假,二是音近而通假.音同的通假,是指借用声、韵、调相同的字来代替本字的通假现象.音近的通假,是指本字与借字之间声、韵、调只是某些部分相同.  相似文献   

5.
漫谈通假字     
丛利红 《考试周刊》2011,(69):23-23
文言文里有很多文言现象,其中有一种文言现象叫做"通假字"。用字通假与写别字不同。通假字是古人在写文章时提笔忘字,又没有统一的字典可供查找,就用音同或音近的替代字来代替本字,是古代社会认可的约定俗成的字。文言文里还有两种文字现象:假借字和古今字。  相似文献   

6.
甲骨文、金文大量使用通假字.这些通假字和本字二者之间在语音上相同或相近.其所以如此,原因有二:一是本有其字而写了别字,即“仓卒无其字,或以音类比方假借为之”(《经典释文叙录》引郑玄语);二是本无其字,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这与典籍文献中通假字成因大体相同.  相似文献   

7.
一、通假字古汉语的书面语言中,常用同音或近音的字(借字)替代另一个字(本字)使用,这种现象叫“古汉字通假”。通假字中,“本字”与“借字”纯属语音上的联系。绝无意义上的牵连。例如“小惠未偏,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偏同“遍”,意为“普遍”。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作解释:  相似文献   

8.
丁汉浩 《语文知识》2004,(12):10-10
通假字。通假必须是两个字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才可能发生。古人写章时不用本来该用的那个字,而用另一个跟它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这种同音替代现象。叫作“通假”或“古音通假”。“通”的意思是通用.“假”的意思是借用。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如《鸿门宴》中的“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二声音相同而相通.“蚤”借用了“早”的意义,“蚤”是“早”的假借字.“早”是“蚤”的假借义。  相似文献   

9.
通假字的范围只包括本有其字不用而借同音近音字替代一种;要从源头上去看本字与通假字,现在通行的字不一定是本字;确认通假字要全面考查;语音上具备通假条件,文义上确信无误,就是通假,不应以例证的多寡来判断是否通假.  相似文献   

10.
文言文中常有用甲字代替乙字的现象,这样甲字就成了乙字的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代汉语中的特有语言现象,几乎每篇文言文中都有通假字,如不注意,只是望文生义,就会理解错误,这是中学生阅读文言文的障碍之一。那么,怎样辨析通假字呢? 首先,必须了解通假字与本字多为同音代替这个基本规律,本字就是被替代的字。具体说,它们在读音的联系上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同音通假。例如:  相似文献   

11.
谈通假字     
在中学里,我们常把借用的字称之为通假字。通假字属于传统六书假借的范畴,是一种“本有其字”的用字法。故“本有其字”是通假字的特点。所谓“本有其字”,是指在同时代的文献中,已有用本字的例子,甚至同一部古籍,也以用本字为常。通假字的通假义是临时获得的,一旦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通假义就不复存在。音同音近,是通假字的条件,如果声音上没有联系,是不能通假的。当然,古书的通假,是以古音为准则的,不能用现代汉语语音去衡量。如《陈涉世家》里,“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的“适”是“谪”的通假字,今音相距甚远,古音却相近。前面已经谈…  相似文献   

12.
马君花 《文教资料》2010,(31):22-24
古今字是汉字在发展中所产生的古今异字现象,通假字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现象。古今字与通假字的本质不同,但在实际教学中有时不能正确区分二者。本文建议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入古今字的概念,同时注意规范界定与表述用语。  相似文献   

13.
也谈通假字     
所谓通假字,其实就是古人写的别字,即古文中通用的别字。某种意义的字,已有一个本字却不用,而借用另一种意义的同音字来代替,这借来的字便叫通假字。如“甚矣,汝之不惠”中当“聪明”讲的“慧”是本字,这里借用了当“仁爱”讲的“惠”。这个“惠”便是通假字,它是本字“慧”的同音别字。读古书最大的困难就是通假字。如果不辨通假,就会望文生义,导致误解文意。有人把“韩信将兵”这个故事中刘邦所说的“何为为我禽”,译为“为什么做了我的家禽”,便是不明白“禽”是“擒(捉拿)”的通假字所致。可见掌握通假字,对读古书的重要性。产生通假字…  相似文献   

14.
文言文中常遇到用表示乙种意义的音同或音近字(假借字)来表示甲种意义的另一个字(本字),这种语言现象叫做通假。阅读古文时,如果不理解通假现象就会望文生义,闹出笑话;了解和掌握通假现象的用法规律,有助于我们学习课文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现将初中课文基本篇目中的所有文言通假现象从形体上加以归类(以课下注释和课后作业为标准),帮助大家学习,特别是复习文言词语,避免死记硬背通假字的本义。一“以简代繁”:本字是形声字,假借字就是该形声字的声旁字。如:才美不外见。(《马说》)“见”(假借字)通“现”(本字)…  相似文献   

15.
通假字,《辞海》解释:通假也叫"通借",用同音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严格说,与本无其字的假借不同,但习惯上也称假借。包括同音通假,双声通假,迭韵通假。说得俗一点就是古代文人写别字。通假字是今人的雅说。在初中七至九年级语文课本中有51个通假字,有的与字典或  相似文献   

16.
同音或近音的字的通用和假借,古书里常见,不明嘹古音通假,就难免误解古书的原意。文言文教学中适当讲讲通假的一般原则,注意记忆通假字,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是有用的。古人作文时,把本来有的正字写成了同音或近音的另一个字;或者本来没有正字,从一开始就借用某一个字,以后得到公认并沿用,就产生了通假字。通假字只在某一意义上通用,其它意义不能通用。  相似文献   

17.
[提示]“通假”也叫“通借”,即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中学语文课本里把一些古今字也列入这个范围。通假字一般分为三类:(1)同音通假,即被通假的字借用另一个声母、韵母、声调都相同的字,如“愿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倍”通“背”,这两字都读bèi,于是“倍”就按照“背”的含义来解释,释作违背了。(2)双声通假,即被通假的字借用另一个声母相同的字,如“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中的“缪”通“穆”,它们的声母都是m。(3)叠韵通假,即被通假的字借用韵母相同的字,如“才美不外见”中的“见”通“现”,它们的韵母都是ian。“同音代替”又决定了通假字与形声字的声旁有密切关系:(1)形声字与它的声旁字可以互相代替,如“砉然向然”中的“向”通“响”。(2)同声旁的形声字可以互相替  相似文献   

18.
《汉语大字典》中关于"齊"字的使用情况中,除了一般的分项说明外,还有"后作某"与"通某"的特殊情况。笔者通过对其进行考察分析发现,古今字是文字职务替代性质的用字现象,其中的古字与今字分别是一词在前后两个时代的当用正字;古音通假现象则是临时借用的不稳定的用字现象,通假字与一词的本字之间却没有共同的义项,仅仅是因为音同音近而临时借用。今字产生后仍沿用古字的情况应视为文字职务过渡阶段的必然现象。  相似文献   

19.
也谈通假字     
所谓通假字,其实就是古人写的别字,即古文中通用的别字。某种意义的字,已有一个本字却不用,而借用另一种意义的同音字来代替,这借来的字便叫通假字。如“甚矣,汝之不惠”中当“聪明”讲的“慧”是本字,这里借用了当“仁爱”讲的“惠”。这个“惠”便是通假字,它是本字“慧”的同音别字。  相似文献   

20.
古人写作时,不用原字或“仓猝无其字”而写成了另外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这种借用的字就是通假字。例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