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吴晓榕 《成人教育》2000,(12):16-18
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的大革命,搞现代实验必要,但不能“化” ,尚待时日。本文从几个方面着眼论述了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2.
前一时期,于漪等老师对“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提出异议(见《语文学习》1992年第2期),从学术争鸣的角度来说,是无可非议的;的确,对叶圣陶语文教学思想的研究,也应该不断深入,有所发展与创新;“言必称叶老”,也不利于语文教育研究的开拓前进.这也符合叶老生前的愿望.但是,对“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这一观点,到底应该如何评价,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笔者根据叶老的一些论述,谈些自己的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张经天 《辅导员》2009,(7):41-41
“循序渐进”是小学语文学习的一条重要原则,它不仅符合现代知识论点,而且也符合脑科学观点。下面就是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贯彻“循序渐进教学法”中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4.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对语文的操作活动都用“教育”一词来表述,如:“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等。《标准》对语文的操作活动为什么要改惯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争论的问题太多,有文道之争,文言之争,最近几年又有了“训练”与“教育”之争。基本情况是,有不少同志针对“题海战术”、“应试训练”等语文教学弊端,提出了变“语文训练”为“语文教育”的主张,所谓“语文教育”者,就是广泛吸取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重诵读,重感悟,重体会,让学生老老实实地读书。有不少文章发出“语文课呼唤回归”这样的呐喊。回归到哪里去?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要回归到“传统”上去。争论的另一面,对传统,并未全盘否定,但主调还是采取了批判的态度。观点很明确:时移势易,传统已不适应现代化的需  相似文献   

6.
“例子”是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他说:“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方能练成熟练的技能,语文教本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与作文的熟练技能。”这一番论述是课内外衔接课堂教学的重要理论依据。从叶老的论述出发,课内外衔接的观点认为:语文教本是“例子”,言下之意是说教本只不过是运用语言工具的一个个别现象,语文教学不能只局限在这些个别现象,而应通过例子掌握语言工具的一般属性,即语文的规律与方法,并加以有效训练,从而形成习惯、养成能力。如何在教…  相似文献   

7.
“大语文教育”的基本特征——我的“语文教育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久前,受国家教委委托,河北省教育学会召开了“大语文教育”实验研讨会。会上“大语文教育”倡导者、邢台八中特级教师张孝纯作了《“大语文教育”三论》的书面发言,阐述了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和理论。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朱绍禹等先生对他的教育思想与实验组的实验报告给予很高评价,它适应了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符合语文教学发展的方向。会后一个月,张孝纯老师因患肺癌即与世长辞。本刊将陆续介绍张孝纯老师的教育思想及实验小组实验报告,以供有志于语文教改的同志参考。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育过分强调语文智育、过分强调语文德育或过分强调语丈美育都不利于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笔青认为,语文教育要做到健康发展,必须探求语文教育的“三味”统一,从而达到促进受教育者“探索品质的养成、道德意识的觉醒和自由心灵的建构”的理想目标。下面分别论述:  相似文献   

9.
“文道统一”原则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项教学原则。这里的“文”指的是文章的语言形式,“道’相的是文章的思想内容。现代语文教学中的“文”与“道”是从古代术语中借用过来的。它们包含的内容和古代已有所不同。现代语文教学中的“文”,指的是语文教育,包括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语文能力的培养;现代语文教学中的“道”,指的是思想教育,包括:热爱祖国语言7文字的教育,热爱祖国文学艺术的教育,热爱科学文化的教育,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教育,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共产主义理想教育,高尚道德情操…  相似文献   

10.
叶圣陶“儿童种子观”是接受五四新文化和西方现代教育思想洗礼的产物,包孕丰富的现代教育思想意蕴,是叶圣陶教育思想形成的重要基石之一。对语文教育而言,“儿童种子观”有利于培养儿童语文学习的主体性、科学性和综合性。  相似文献   

11.
“应世”还是“应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人本主义、人文主义教育语境下,从人的发展来看,“应付生活论”“应生活之需论”比“工具论”更应受到关注,因为它属动力学和多元认知范畴,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比“工具论”要重要深远得多。以往语文教改之所以成效甚微,就是因为没有意识到并未敢在现代语文教育的“应付生活论”“应生活之需论”等核心理念上动解剖刀。  相似文献   

12.
奚少庚 《吉林教育》2000,(11):33-33
1、“语文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观,影响颇大,人们对此尚缺乏认识,此小论纲,以求醒目。据敝目之所见,此观点始见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供谋生应世之需要。”此观点成型,在穆济波《中学校国文教学问题》中:“‘语文的本身绝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语文只是人类生存必有之一种工具……教育之目的亦别有所在,而语文不过是为便利达此目的之工具。”而穆济波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王兵 《学周刊C版》2010,(12):125-125
对于渗透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的“生命意识”教育.是近年来新出现的内容,其存在和发展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也出现了过分强调“生命意识”教育.处处以“生命意识”教育为标准的片面性。本文从历史的观点与文学的观点来分析了这种现象的本质。  相似文献   

14.
“语文”的现状让人忧心忡忡,然而近日在看了一系列批评语文教育的报道文章后更觉忧心忡忡。这些文章或缺乏对“语文”的了解,或不懂教育现状,或行文不严肃,以致造成了思想认识上的混乱。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和文化研究爱好者,笔者以为有责任表述一个观点:莫让新闻炒作毁了“语文”。应该说现行高考在命题上存在较大缺陷,各科目均如此,那为什么语文受批判最甚呢?批判者们在潜意识当  相似文献   

15.
“大语文”教育是指在“大教育”思想指导下,拓展语文教育外延,深化语文教学内容,拓宽语文教育渠道,优化语文教育合力,注重“面向全体”、“全面提高”的语文教育。下面谈谈对“大语文”教育的浅显认识。  相似文献   

16.
该文鉴于我国语文教育的现状,首次提出了世纪之交语文教育的研究重点是是“学”的观点,论述了确定“学”为研究重点的理由,“学”的研究内容,广泛开展研究“学”的活动的方法,对于世纪之交语文教育的研究与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语文教育史上,从古代开始到现代一直存在很多针锋相对的观点,从古代的“性善论”、“性恶论”之争到现代的“工具说”、“人文说”之战,争论双方互不相让,总是力图用自己的观点去统一和“征服”对方的观点,但均未获得成功。他们失败的原因在于缺乏用哲学的观点来思考和解决语文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色语丈”就是在语文教育中摈弃那种忽视学生读、写、听、说能力训练的想法和做法,还语文教育本来就具有的“色彩”、“颜色”和“味道”。“本色”是针对“彩色”而言的。今天,处在社会转型期的语文教育,也面临着阵阵“流行风”的挑战,如五颜六色的教育内容、花里胡哨的教育形式、华而不实的教育泡沫等。对于在流行的“时尚”与传统的继承上信息不太对称的语文教师而言,应当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交叉口上,正确地寻找语文教育的适宜坐标,更多地关注语文教育的本色本香。要知道“一时流行”往往只能“流行一时”,教师只有引导学生逐渐深入地挖掘语文中所蕴涵的“真”、“善”、“美”的因素,并将学生的智能水平的提高、人文精神的弘扬和审美境界的追求等作为本色,才能使语文教育永葆青春,并进而获得科学的发展。有鉴于此,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力争回归“本色语文”,即既要确定语文教育的应有本位,又要把握语文教育的应有本质,还要明了语文教育的应有本义。  相似文献   

19.
杨和平 《文教资料》2014,(29):169-171
新课标的关注点是“语文素养”,着力点在于“全面提高”,在这一背景下,作者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就如何完成语文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一主要任务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20.
课改十余年来,语文教育界呈现出令人喜忧参半的局面:一方面,伴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和各种教育理论,各种教育思想和流派应运而生,语文教育因之活力焕发;另一方面,一些“伪语文““泛语文”和“非语文”的现象也在肆意滋生,不少语文教师在刻意标新立异的道路上逐渐迷失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