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香港的报业:社会多棱镜———香港新闻传播纵览之二□明安香香港的报业是香港大众传播业中历史最悠久的行业,也是现今竞争最激烈的行业。在香港,几乎年年都有报馆倒闭,也年年都有报纸问世。如今在香港发行时间最长的报纸,当属英文《南华早报》(SouthChina...  相似文献   

2.
拙作《香港的早晨》问世以来,出乎我的意料,获得了读者和专家的重视,多家报刊连载,电台广播,北京有线电视台正与香港合作筹拍电视连续剧。文艺评论家缪俊杰以“真实、厚实、平实”为题发表评论。人民日报、文汇报、工人日报、文艺报、北京日报……以及海外一些报纸都对小说给予肯定和推介。一些师友、读者在向我祝贺的同时,对在港从商20年,好像已远离文坛的我突然间出版了这么一部长篇小说而感到新奇。那么,为什么我要创作《香港的早晨》呢?  相似文献   

3.
旧大公报是新中国建立之前在国内外影响最大的一家民间报纸。它拥有沪、津、渝、港四个版,合起来日销20万份。这个数字今天看来不足为奇,在当年的报业中却是首屈一指的。大公报的特色是它的言论、通讯和副刊,这是就报纸版面而言,它的事业所以蓬勃发展,则由于它善于经营管理。 1926年,胡政之、张季鸾、吴鼎昌三人接办天津大公报时,这是一家歇业已久,藉藉无名的报馆。他们接手以后,由于版面不断创新,一年后,就由日销二三千份上升到万份,并远销港穗各地。抗战前开创上海版;抗战后又创汉口版、香港版、重庆版、桂林  相似文献   

4.
谈及离开《新社会报》的原因时,胡政之说是“感于北京办报之易受压迫,又鉴于少泉支持报馆之艰苦”,而徐铸成说胡政之是由于不赞成林白水不择手段地勒索而离开了报社,这两种解释是否可靠?通过辨析,本文提出:胡政之给出的理由是真实的,徐铸成的说法证据不充分。胡政之在采访巴黎和会前后游历欧美考察世界各国通信社时,就决心回国自己创办通信社,因此待时机成熟后即南下创办“国闻通信社”,是他没有说出来的离开《新社会报》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我急于向大陆的同行介绍一位香港摄影记者。他叫张景宁,30岁。几年前我从香港《文汇报》和《摄影艺术》上看到他的作品。四月,他作为《文汇报》摄影记者,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影展,一个休息日,我采访了他。△香港新闻有什么特点? 竞争激烈。香港传播媒介发达,电台半小时播一次新闻,电视台的“第一时间报道,”很多都是现场报道,普通报纸20多份,其它专业报纸五,六十份。新闻摄影要  相似文献   

6.
王民 《当代传播》2000,(4):60-62
一、港报副刊在香港报纸中的重要地位近年来 ,香港报纸竞争愈演愈烈 ,各大报纸纷纷用增加版面等手段来吸引争取读者。在各行各业新闻与过去大致相同的情况下 ,香港报纸增加版面的做法 ,大都是一方面将新闻细分 ,一方面做大量的副刊。随机查阅2000年1月4日的几家港报 ,《东方日报》已有8叠116个版 ,其中 ,副刊占整张报纸的3/5强 ;《星岛日报》有4叠100多个版 ,副刊约占整张报纸的2/3 ;《太阳报》有7叠90个版 ,副刊约占整张报纸的2/3。粗略翻阅香港报纸 ,可以发现港报对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的介绍报道 ,已经到了详尽的…  相似文献   

7.
《大公报》是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卓有影响的一家大报,1902年创刊于天津.1926年,胡政之、吴鼎昌、张季鸾接办后,标榜“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方针,励精图治,使该报名噪一时,并于1941年在重庆获得美国密苏里学院新闻奖,这是国际新闻界授予中国报纸的一个很高的荣誉.此后《大公报》江河日下,大际的《大公报》先后停刊,原有的《大公报》,仅剩下香港《大公报》一家,开始了新创业史.  相似文献   

8.
徐铸成获得龙云与国民党政权决裂的独家新闻1948年年底的一天,香港《文汇报》刊出了肩题为《冒险脱离虎口》,主题为《龙云昨晚安然抵港》的独家新闻.龙云逃离南京到达香港,标志着龙云与国民党政权彻底决裂了,也标志着反蒋民主运动更加活跃了,所以报纸一出来,人们争相购买,先睹为快.这一新闻轰动了香港,轰动了世界,报纸零售数比平日多出了一万多份.这篇独家新闻是《文汇报》总编辑徐铸成采写的.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3,(9):63-65
民国时期民用航空和航空邮政的发轫,对正处于遵循商业竞争法则、走"企业化"道路的中国新闻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各报馆的竞争和发展,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的现实路径:报馆利用航邮发行报纸,提高了在边远地区的竞争力;利用报纸寄递航空通信也成为报馆竞逐重要新闻的一种选择;航空版也成为报纸出版的一种新形态。  相似文献   

10.
2009年6月18日创刊《网络导报》是国内首份完全立足于互联网的报纸,作为"完全由报上网"这个极端向"完全由网上报"另一个极端的"报网互动"模式形态延伸,《网络导报》的未来生存和发展会怎样呢?在如此严峻的经济形势前,在如此激烈的传媒竞争中,它自身具有哪些竞争优势和竞争劣势呢?外界环境给予了它哪些机遇和威胁?本文立足于以上问题,对《网络导报》进行了SWOT分析,并建构了SWOT矩阵,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民用航空和航空邮政的发轫,对正处于遵循商业竞争法则、走"企业化"道路的中国新闻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各报馆的竞争和发展,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的现实路径:报馆利用航邮发行报纸,提高了在边远地区的竞争力;利用报纸寄递航空通信也成为报馆竞逐重要新闻的一种选择;航空版也成为报纸出版的一种新形态。  相似文献   

12.
卫星传送版样自今年九月中旬开始,在巴黎出版的《国际先驱论坛报》发行了香港版。这是世界上第一张同时在欧亚两洲出版的报纸,是报纸发行技术革命的成果。《国际先驱论坛报》在巴黎编排好的一块版面如何能在几分钟之内原样地出现在16,000公里外的香港呢?程序大致是这样的:《论坛报》在巴黎郊外的编辑部将准备次日出版的报  相似文献   

13.
我在上海《大公报》担任编辑、采访等工作较久,从报纸创刊起,报馆当局将本市新闻的采访、编辑和来信、采访工作,交给我一人负责。因此,我对上海《大公报》的工作情况,印象比较深刻。现在仅就回忆所及,分别叙述如后: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一个在香港生活过、工作过的人,对于香港的回归,更有不同的感受。 解放前夕,我在香港办过三家报纸——《星期报》、《周末报》和《文汇报》。《星期报》出了一期就停办了。《周末报》和《文汇报》办的时间要长些。 《周末报》是夏衍同志提议办的,我在香港做着《文汇报》和《周末报》两个报的总编辑。好在那时年纪轻,精力足,可以应付。当时我经常用“吴士”将军的笔名在报纸上发表军事评论,在香  相似文献   

15.
《夜话》在报纸上连续发表,而对于报纸方面的事情却几乎一点也不曾谈起,这是什么原故!难道你对于这一方面的事情不感兴趣吗? 熟悉的朋友向我提出了这样的责难,不禁使我哑然失笑。这有什么可说的呢?好了,现在刚好有一封读者来信,要我谈谈林白水之死,这一下总算有机会谈到新闻方面的事情了。  相似文献   

16.
今年6月下旬,应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邀请访港,同时也走访了香港的一些传媒机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传媒之间的竞争原是正常现象,往往可以推陈出新,使受众得益,但最近香港报业竞争之激烈,却显得形势严峻和不同寻常. 由于香港允许私人办报,申请办报并不困难,80年代初,报纸最多时曾达到90多种。近年来竞争渐趋激烈,虽然每年都有创刊也都有停刊的,但种数越来越少,连历史最为悠久1925年创刊的《华侨日报》也于数年前停刊,其中寿命最短的报纸只存在40多天.在过去的半年里,先后有两家报纸和三家杂志倒闭,倒闭密度之高为香港报业史上所仅见,现在香港尚有报纸70多种,总发行量为80多万份。香港报业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可以从下列数据中看出:  相似文献   

17.
平楚良 《新闻实践》2012,(11):46-46
新旧媒体竞争日趋激烈。区域报纸的前景到底在哪里?今年6月。我参加了杭报集团组织的赴港培训。学习期间,我着重加深对香港媒体市场的了解与研讨,结合《城乡导报》实际,借鉴他们的新闻实践和办报思想,进一步明晰了区域报纸的定位,对区域报的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1、从香港与余杭的地域面积,看区域纸媒的态势。香港现有地域面积1100多平方公里。全港共有居住人1:3710万。其中常住人13600多万。  相似文献   

18.
一、序论“《香港中外新报》创刊于1858年,是中国最早的近代化日报”——这一说法,在中国新闻史学界大体已成为“定论”。可是,早期的《香港中外新报》是一份怎样的报纸?说它创刊于1858年有何根据?它之成为日刊报纸又在何时?……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4,(6):21-23
<正>十一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日前"是哪天?"据悉"据谁悉?》,批评了报纸消息中这两个不规范词句的滥用。两年前我在本刊再发一篇同样标题(加了一个副标题"满天飞的非新闻术语")的批评文章,当然事例都是当前的。因为问题仍然很严重。现在此类现象怎样了?我花费了四个小时,看了2014年2月17日的12份报纸(不计副刊),看来情形有所好转,有的报纸要找"日前"(包括"近日"、"最近"等等)、"据悉"(包括"据了解"、"据调查"而后面没有交代具体内容的表达)得认真看报才行了,例如北京《法制晚报》、上海《文汇报》、广东《羊城晚报》等,这是一个好现象。以下是这天12家报纸这类情形的分布:  相似文献   

20.
2009年6月27日上午,中国新闻史学会、香港大公报和天津人民出版社三方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承办的纪念胡政之先生诞辰120周年座谈会暨《回忆胡政之》首发式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611会议室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