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古典文学与新闻写作是两码事,不能要求记者要会“之乎也者”,但是两者的表达手段都要求洗练、简洁、流畅、传神、引人入胜、打动读者,因此又是脉脉相通的。注意吸取、借鉴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一些手法(或笔法),对改进和提高新闻写作肯定有好处。古典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好比“弱水三千”,本文只是“取一瓢饮”而已。文争一起首唱荣华文章开头很重要,新闻尤其如此。自从一百多年前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出现第一代导语以来,导语写作一直受到重视,并不断发展演变着。近些年流行散文式新闻,摒弃传统的导语。但不管怎么发展变化,总得有个开头…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古典文学作品更如灿烂星辰闪耀在历史长河中。在众多古典文学作品中,或多或少地传递出新闻写作的信息和技巧,新闻人可以学以致用。在新闻写作中融入古典文学,也不仅仅只局限于在新闻中引入几句画龙点睛的古诗词。怎样从古典文学中汲取养分,来提高自己文学修养,值得每个新闻人细细体会。  相似文献   

3.
李凤 《青年记者》2022,(16):87-89
新闻写作作为白话文的一种,与古典文学一脉相承。新闻写作,尤其是文化和旅游等行业新闻写作离不开古典文学,古典文学能为新闻写作锦上添花。提高古典文学素养,在新闻写作中恰当引用、化用古诗文,借鉴古典文学谋篇布局、材料选取、字句推敲等写作技巧,有助于增强新闻作品的可读性。古典文学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应坚持准确、浅易、适度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石翼 《军事记者》2001,(1):17-19
在当今军事新闻记中,高级记江永红是公认的一把硬手。随着他的新闻作品频频出现和在军内外连连获奖,许多读和新闻界同行迫切想知道他在军事新闻写作上取得成功的奥秘。其实,任何新闻作品的成功,都往往缘于作在选材和表现两个方面倾注的匠心。这里,我想仅就江永红同志在新闻选材方面的特点作一点初步的探讨,就算我学习江永红新闻作品的一篇粗浅体会吧。  相似文献   

5.
近年经常见到一些热情青年写作的书评原稿,有时不免有些看法,几次触发我想谈谈对于书评写作的一些意见。不过,确实也感到犹豫。记得鲁迅对文章作法一类有过评论。我确实也不认为写作指导一类的文章对读者会有多大用处。要学会写出好文章而去读文章作法,确是不可能的。古往今来的作家,有谁是学了文章作法这类作品才写出好作品的?!我想,谈论书评写作的文章对于写作书评,恐怕也是同样的道理。然而鼓起我勇气想写的原因,是感到我们很需要大力提倡开展书评工作。如果把自己的一点认识写出来,即使肤浅,而能对推动书评工作有点用处,那就大为满足了。是为前记。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文学的艺术遗产极为丰富,具有言简意赅、表现力强和富有文采的特点。在新闻写作中,借鉴古典文学中的写作风格、警句格言,不仅可以提高文字水平、表现技巧,还会使作品翔实丰满、相得益彰。古文在现代新闻传播活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7.
我和段献民同志合作采写的通讯《延天扩地工程——武穴市农业高效模式访谈》受到一些同志的称赞,我思考再三,觉得还是写“追求科技新闻的感染力”为好。新闻作品的感染力十分重要。每位记者的每件作品出手,总是希望能有更多的读者去读、喜欢读。要达到这一点,除了作品所涉及的题材、事件具有重要性外,就要看作品对读者是不是有很强的感染力。感染力强,就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以致产生与作者在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就能很好地起到“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作用。科技新闻所涉及的题材,往往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这类作品如果过多地或单纯地使用专业化语言表述,作品就会显得生硬、呆板,以致“圈内人”嫌“不过瘾”而不愿读,更多的“圈外人”则似懂非懂而感到乏味也不愿看。因此,科技新闻更要追求很强的感染力,这是作品有没有生命力的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古典文学”这一常见习用之语,其涵义按理说应是不言而喻的,指古代文学作品,然而近年却出现了一些混乱。如作家徐迟在《关于报告文学问题》(见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文艺和现代化》)中说“毛泽东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高峰”,将现代人的作品归入古典文学之列。又如湖北出版的《东坡赤壁诗词》1985年第2期114页称将出版的《中国当代诗词选》是“解放后第一部由当代诗人创作、由国家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古典诗歌总集”,也给当代人的作品冠以“古典”二字。最为明确、最有代表性的要数著名学者周汝昌在《〈中国古代文学词典〉序言》中对“古代文学”与“古典文学”涵义之辨了。周汝  相似文献   

9.
在我几十年的编辑生涯中,有一些同行朋友是令人难忘的,其中就有尹飞舟。他是湖南省出版界为数不多的有博士学历的译文编审。两年前,他离开了编辑工作,走上了出版行政管理岗位,严格地说起来,尹飞舟只能算是湖南人民出版社的“原”译文编辑。飞舟的读书生活很有意思,颇有一点“此山望着那山高”的味道,中学阶段他酷爱文学,读了大量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这激发了他的兴趣,大学填志愿报了中文系。他先是学中文,图书馆里、林荫道上,广泛涉猎中国文化典籍的同时,又对外语情有独钟,每天捧着英语书哼哼叽叽地背单词、背语法,陶然自得其乐,不觉枯燥。一学外语,他又迷上了,在  相似文献   

10.
严兰  范玉金 《新闻世界》2011,(9):268-269
全球化趋势锐不可当的今天,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是一项重要工程。但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经过翻译加工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在词语的运用上、文化意象的传播上、文化形象的塑造上都失了应有的自然和优美。本文将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翻译角度来探讨中国民族文化在对外传播过程中的失落。  相似文献   

11.
谢顾问:我在写作时常常在语言表达上犯有这样的毛病,句子冗长拖沓,读起来别扭不顺畅。也常有人告诉我:要善于把长句子变成短句子来表达,我却仍感到束手无策。请帮助我。36222部队秦镜秦镜同志:新闻作品是给广大群众看的,应当适应各种层次和文化的读者的要求,因此,通俗顺畅朗朗上口是起码要求。可时下有些通讯员从一些小说和外国翻译作品中学了一种违反汉语语法,数十字乃至上百字不加标点的欧化句式。这种句式,不仅编辑和读者读起来吃力,还容易造成对行文含义的误解。因此,作为喜欢写长句子的作者,应该下决心改变这种不良的造…  相似文献   

12.
在新闻写作中,能不能运用夸张的手法,的确是一个很有趣,也很值得探索的问题。读了林帆、童言两位同志的文章以后,得到很大的启发,也产生了一些颇不成熟的看法,特为此文,与同志们商量。林帆同志说:“夸张是一种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13.
新闻作品同文学作品在质上有着根本的区别,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新闻写作不需要文学,同样是描述事实,为什么有些新闻作品生动感人,令人回味无穷,而有些则枯燥无味,形同嚼蜡?笔者以为,在内容真实可靠的前提下,新闻写作借鉴文学手法是很有必要的。早在1982年,穆青同志就提出"新闻报道形式和结构应向自由的活泼的散文式的方向发展"的主张。随着时代的进步,新闻事业的发展和受众已对固有的新闻表现形式不满足,穆青同志这一主张越来越显示  相似文献   

14.
从穆青作品看新闻人物写作(上)解放军报社杨子才编者按穆青同志是我国杰出的老一代新闻工作者。他擅长人物通讯的写作。穆青的优秀作品,已成为新闻写作的典范。杨子才同志致力于研究穆青的新闻作品,探索穆青人物通讯写作带规律性的问题,写出了甚具深度的长篇论文。感...  相似文献   

15.
古往今来,我们这个民族涌现出许许多多各领风骚的文章写作大师,毛泽东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位。这一点,既体现在毛泽东同志的丰富的文章写作实践上,也体现在他的宝贵的文章写作理论中。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毛泽东同志曾在《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一系列重要文献中就文章写作的问题作过数十次的论述。尽管  相似文献   

16.
李长之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有明确的文化观念,他善于从文化背景上阐释研究对象,善于用极简括而明确的语言勾画研究对象的本质,在吟咏探索作家的人格和性格中揭示古典文学作品的文化底蕴。他的古典文学批评带有强烈的传记色彩。李长之一生深受德国古典文艺美学的影响,对于中国的传统文艺批评也有深入的研究,因此,作为自 20世纪 30年代就享有盛名,著作丰盛的学者,他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上的成功经验以及其独到方法很值得我们深入地加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2000年11月8日。中国第一个记节,解放军报社高级记江永红军事新闻作品研讨会在南京政治学院举行。江永红同志是从我军基层成长起来的,几十年的军事新闻工作中,他不断努力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军事新闻写作风格,写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新闻作品,曾荣获第二届范长江新闻奖。对江永红同志富有特色的军事新闻作品进行分析,学习借鉴他的新闻写作经验,从中摸索军事新闻报道的一些特点,思考新时期军事记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应该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陈子善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家,读他的发掘现代文学史料的文字,有一种读历史掌故的愉悦,有一份怀旧的感动.现代对于读书人是一个人文自觉的时代.作家们无论是在作品形式上的尝试,还是在内容上的开掘,一出手就是一种风范,一亮相就是一座峰峦.那一批杰出的人物,是如此才华横溢,如此生命力旺盛,真让人有一种不尽文采风流的感觉.读陈先生的<发现的愉悦>,这种感觉再一次被唤起.这固然是因为历史本身的魅力,那些杰出人物的魅力,但陈先生的文字也是一种不尽文采风流.  相似文献   

19.
笔者近年来尝试着将一些小说叙事技巧用于新闻通讯的写作中,有些作品博得了同行的好评。我认为在新闻通讯中引入一点叙事艺术是很有必要的.下面谈谈个人的一点心得。  相似文献   

20.
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志,对导语在新闻写作中的地位,都有一个基本认识,那就是导语在新闻作品中最重要、最精彩,是文章的精华、路标和“广告”。导语写得精彩。就能紧紧抓住读者,使其穿门入户,通阅全文;导语写“砸”了,整个文章也就没戏了。正因为如此,许多名记大腕对导语的写作极为讲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