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5.
创造学的三条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握创造学的基本原理,有利于我们掌握它的学科性质和发展趋向,也为我们研究和传播它提供理论支持。创造学的基本原理主要有这样三条:1、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属性,人的创造力可以通过教育、学习和训练而激发出来,并且可以得到不断提高。这一条基本原理包含着三层含义,其一是揭示了人的创造能力的天赋性,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其二是说明了人的创造能力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是一种潜在的能力,是一种可能性,要想挖掘这种潜在的能力,变可能性为现实性,需要经过教育、学习和训练等开发活动。其三是说通…  相似文献   

6.
创造成果的表达公式,是指借助数学方法表述创造成果生成关系的模式,在创造教育中具有重要的说明和指导意义。目前,创造学界关于创造成果的表达公式,还尚未形成一致的看法。例如:  相似文献   

7.
8.
将创造力研究的理论成果应用于人才的培养.提高人们的创造能力,并使这一能力转化为成果,促进人类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这是创造力开发的整个过程。要想科学地完成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任务,必须探入研究创造教育的特点、规律、本质,形成科学的教育模式,其中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原则、教学过程的操作等。  相似文献   

9.
10.
长沙理工大学是2003年由长沙交通学院、长沙电力学院、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和长沙水力电力学校合并而成。在此之前的创造学教育,主要是在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进行。从1983年开始的创造教育,其发展历程与中国的创造学教育发展基本同步。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从学生科协到发明学校;(2)《创造学》从第二课堂进入第一课堂;(3)从系列讲座进入必修课。1990年组建创造学与新产品开发教研室。1993年学校全面实行学分制,创造学列为各专业的必修课,正式列入教学计划。为了适应本科学校的创造学教育,我们对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尝试性的改革:(一)…  相似文献   

11.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迄今为止,两国在发展科学技术的过程中,各自走过了不同的发展路程.就两国创造力及其素质(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来讲,中国向来重视独创力及其素质,并以其曾经取得的成果赢得了世界的共识;而日本的创造力及其素质却引起了异议,或曰"具有创造力",或曰"缺乏创造力,只会抄袭",或曰具有"二次创造性"(笔者赞同日本具有"二次创造性"的观点).本文通过对中日两国的创造学(研究)及创造教育进行比较研究,对两国创造模式的形成及其原因进行一下探讨.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本文从知识经济的特征出发 ,阐明实施创造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之根本。分别从树立创造教育观念和建立创造教育机制两方面入手 ,着重分析和探讨了高等理工科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几个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16.
1993年10月.应日本政府遵请,我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团成员访问了日本.访日期间.日本创造学会会长恩田彰教授和斜造力开发研究所所长高桥诚先生分别会见了我.创造,这是日本强盛的国策.全民共同的意识.早在1982年.日本政府就作出决定;确认创造教育、开发创造力是通向21世纪的保证。  相似文献   

17.
举办创造学培训班,追求办班的效果,是企业界推广创造学活动的努力方向。但是,怎样办好培训班?如何结合实际办班?这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下面,将我多年来授课的体会与做法个介绍,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创造力开发与创造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20.
刘晓燕 《科教文汇》2009,(17):147-147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智力价值的学科,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基础课,数学教学活动中蕴含着无穷的创造因素。数学课能通过运用学科特点,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