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0出头的史老师,历经乡镇中学、县直初中、县直高中、省重点中学……凝望着史建筑老师的教学成长之路,不禁感慨万千:一位中师毕业生历尽同龄人难以想像的坎坷,在毕业十年后连续五次站在了全国中学语文教学评比的最高领奖台上,  相似文献   

2.
今年五十二岁的余璋老师,是岳阳县月田区中学高中语文教师。余老师教了十多年高中语文,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他手中却只有一张初中毕业文凭。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余老师深感教师经常不断地丰富和充实自己头脑的重要。于是,他暗下决心,要积累一笔知识财富。从一九七八年开始,余老师每年拿出一百五十  相似文献   

3.
刘丽 《新疆教育》2012,(10):84-84
在一次省级教学研讨会上,我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史建筑老师的一节课和一场专题报告。史老师执教的是高中语文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课上得非常精彩。由于史老师在全省语文教育界很有影响,所以听课教师达五六百人之多。  相似文献   

4.
《新作文》2006,(6)
历时20年,完成了幼儿班、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学的大循环,由乡村到城镇再到城市,亲历了基础教育的不同风貌,历练自己的学识、涵养、文笔,沈老师走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尊重”“、本真”是沈老师学术、职业视野的最有份量的概念。也是沈老师用他朴实的教学实践验证诠释的本刊“没有写不好作文的孩子”理念精邃。学生本是一块璞玉,为师者的职责当是精心地打磨,这技艺水准的高下将影响玉的成色、纯度、品质。  相似文献   

5.
王秀君,生于1950年,1976年9月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现任山东省临沂二中语文教师。王老师认为,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前提是对语文学科的浓厚兴趣,而浓厚的兴趣要靠老师有效地激发和培养。王老师在此方面进行了各种尝试。1984年10月,他执教的公开课《我的叔叔于勒》,参加“山东省中青年教师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比赛”,体现了“激发兴趣、培养能力”的教学指导思想,赢得了一致好评。 1984年开始,王老师担任高中语文的教学任务,着重研究如何用较少时间和精力,使学  相似文献   

6.
冯明 《语文天地》2012,(4):28-29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如何有效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改革,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已经成为高中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一项教学任务。但是,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无重点、面面俱到、蜻蜓点水式的现象依然存在。一节课如何做到“一课一得”,高中语文老师应该深刻理解“一课一得”的精髓,坚持目标“精”、内容“透”、学生“悟”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7.
何忠朝  夏慧 《语文知识》2014,(10):50-52
高中语文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师,什么叫副词?”“老师,什么叫主谓短语?”“老师,这是宾语后置还是状语前置?”每当听到这样的问题时,就像一个高中数学教师听到“老师,1,2加1/3怎么加”一样无语又无奈。这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现象。这样的现状,严重影响了高中语文教学,我们不得不在高中教学中进行补救,但由于高中语文面临着高考的巨大压力,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紧,很难对语法进行系统教学和持久的训练,所以效果很不理想。  相似文献   

8.
史建筑老师曾开列过针对语文教师的关键词:诗意、智慧、敏锐、洒脱、儒雅、激情、幽默、严谨、悟性、良心。其实,这是他自我的体验,是他自我的写照,在他的身上早已把这些关键词整合于一体而生成为一种只有他才有的个性气质。笔者最初认识他是在潍坊的“中语会”年会上观摩他的公开课,后来又曾一起编过高中语文新课标实验教材,所以对他有些接触和了解。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20世纪80年代新西部史学派问世以来发表的美国西部小说为研究对象,提出这一文类对西部神话的三种亚类型——边疆神话、花园神话、牛仔神话——的改写,意在书写多声部的西部史,修正白人男性中心主义式的“大历史”观。这种历史修正起着对抗白人社会文化霸权的作用,表达了赋权“他者”阐释历史的政治愿景。由此,当代美国西部小说不仅参与了“诗”“史”之间的跨学科互动,还丰富了该文类的文化政治功能。  相似文献   

10.
史建筑老师是近几年成长起来的青年语文教师。在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吴心田等专家的培养和指导下,史老师先后四次获得全国中学语文教学大赛一等奖或特等奖。他为山东省和全国语文教学观摩课和研讨会执教公开课50余节,并且先后获得“全国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全国中学语文十佳教师新星”等荣誉称号。近几年,我先后听史老师执教的观摩课、示范课多达五六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觉得史老师的课自然流畅,开合有致,既有较深的文化底蕴,又有鲜活的时代气息,较好地体现了语文教育教学的规律,展示了语文课程和教师自身的个性魅力。  相似文献   

11.
20 0 0年 6月 1 4日 ,对于汤山一小来说是一个极其不幸的日子。正在课堂上带病为学生作体育达标测试的周弼坤老师 ,因虚弱晕倒 ,头碰讲台角 ,于送医院途中匆匆离开人世。他 ,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 ,用他这短暂的生命谱写了一首人生凯歌。周弼坤老师 ,1 94 6年生于距县城十五里外的大山脚下。1 96 0年 ,弼坤老师正值吮吸知识的黄金时代 ,却又偏偏赶上“三年困难时期”“裁减学员”的迎头厄运。对在中国这片土地上 ,经历过这一道历史断痕的人来说 ,弼坤老师和他的同龄人一样用自己的青春 ,用自己的生命填补了“三年自然灾害”在这里冲出的沟沟壑…  相似文献   

12.
有的老师问:“学生的作文应该怎样修改才最有实效?”不少老师在这个问题上颇伤脑筋。 这里先说一项个案。澳大利亚有一位小学语文老师,他想了解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究竟能不能互相修改作文,学生能不能接受同龄人对自己作文的修改意见。于是,他首先让学生们写一篇作文——“自己最近做过的一件事”。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作文又是语文的重头戏,可谓半壁江山,一直是广大高中语文老师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先是分析了高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从“拓展学生思维,多角度进行思考”阐述了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渗透实用性的策略,从“帮助学生突破常规,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阐述了如何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渗透创新性和实用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中史参》开辟“商榷与正误”、“教材谈丛”已非一日,与其他栏目相映生辉,使《中史参》的“科学性、导向性、知识性、资料性、实用性”表现得更充分。将某一栏目,尤其是“商榷与正误”栏目编成专辑,并不辞烦难按课本顺序编排,编辑老师们的良苦用心,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就像《中史参》的名声一样昭然于世。在2000年第6期中收有我6条“商榷与正误”,这让我始料不及,获悉后又有点受宠若惊。实事求是地讲,本人教学多年,教学之余,笔耕不断,其间在他刊形成铅字的也有多篇,惟独没有叩开咱《中史参》的大门,往《中史参》投寄“商榷与正误”条目时…  相似文献   

15.
个人小传张维新,男,1938年12月生于河南省内乡县。1961年8月河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一直在内乡高中工作。1971年任语文教研组长,1980年任副校长,1984年6月至2002年7月任校长。河南省首批中学语文特级教师(1980年),省劳动模范、受国务院表彰的全国先进工作者(1989年),省优秀专家(1994年)。1994年至1996年两次被评为南阳地区“十佳”中学校长,1985年以来任省中语会副理事长。他专注于教育事业,正直做人,忠诚做事,志不求易,事不避难,勤奋不懈,善始敬终。“教学、办学、读书、研究、反思”是他主要的事业思维方式和基本风格。他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认识的改革者,以教学领导教学,以人格和学术追求带领教师。近20年来,他在语文教材、教法、写作、教改和学校行政管理方面发表研究文章120多万字。在语文教学上,他实践叶圣陶“教是为了达到将来不需要教”的主张,努力探索,设计了“按文章体裁分类循环进行读写训练”教学体系,组织实施人教版高中语文实验课本教学,并多方开发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带领教师开发构建“学生主体性发展教学模式”,在教师“善教”学生“善学”上深入研究,促进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精细的学校管理,优良的校风使学校的教育质量一直处于南阳地区前列。  相似文献   

16.
《新作文》2006,(Z2)
结识史秀荣,是从一句广告语开始的,那就是:“跟史老师学作文。”“跟史老师学作文”2003年10月《,新作文》杂志社在珠海举办中南六省暨港澳地区中国名师“新课标”作文教学示范课活动。笔者入住的酒店位于珠海市湾仔沙,房间窗外大约几百米的一幢楼的外墙上挂着一幅“跟史老师学  相似文献   

17.
既是研究对象更是研究伙伴的曹勇军老师,1980年师专毕业后执教于安徽当涂二中,1994年调入南京市第十三中学。曹老师用整整15年的时间,扎实练就了包括出试卷在内的一整套他称为“技术活”的教学基本功。  相似文献   

18.
浙江省实施高中新课程已一年有余。本期集中刊发一组文章,探讨高中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语文教学的热点问题,对新课程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作阶段性反思。面对浙江省选用的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作文教学系统性不够明确的现状,连晓老师等尝试构建新的作文教学体系,分析了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高中语文新课程倡导人文精神,薛万霖老师等就此展开,对人文、文学、文本、课文等进行讨论。语文活动课是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学的崭新内容,黄丽君老师等为大家提供了实施范例。阅读教学面临新的挑战,周海英老师等给出了自己的应对策略,指出了当前阅读教学的主要误区。另外,阙银杏老师等就教学评价发表了观点;蒋红卫老师等从学生的角度分析了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19.
20 0 0年 6月 1 4日 ,对于汤山一小来说是一个极其不幸的日子。正在课堂上带病为学生作体育达标测试的周弼坤老师 ,因虚弱晕倒 ,头碰讲台角 ,于送医院途中匆匆离开人世。他 ,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 ,用他这短暂的生命谱写了一首人生凯歌。周弼坤老师 ,1 94 6年生于距县城十五里外的大山脚下。1 96 0年 ,弼坤老师正值吮吸知识的黄金时代 ,却又偏偏赶上“三年困难时期”“裁减学员”的迎头厄运。对在中国这片土地上 ,经历过这一道历史断痕的人来说 ,弼坤老师和他的同龄人一样用自己的青春 ,用自己的生命填补了“三年自然灾害”在这里冲出的沟沟壑壑。本来以平均 4 .5分 (当时用 5分制 )的优异成绩通过毕业考试的他 ,好不容易在几位热心老师的帮助下 ,正欲踏进职业学校门坎时 ,父亲亦与其他在这场“灾害”中倒下的人一样 ,倚靠在路边 ,再也没有站起来。可谓“屋漏偏遭连阴雨 ,破船又遇打头风” ,面对着这样一个家 ,面对那每顿二两米的饭钵 ,弼坤老师毅然走了进去 ,和母亲、兄弟姐妹一起相依为命 ,扶正了那个摇摇欲坠的暖巢。1 971年 ,弼坤老师转业地方。服从仿佛还是他的天职。 3月份 ,接到一纸通知便来到了教育...  相似文献   

20.
刘占泉老师,37岁,原为北京景山学校语文教师,现任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材教法教研室讲师。刘老师1975年于北京东城区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母校——北京景山学校教书。1978年在“文革”后首批择优录取的高中班任课,开始了他的语文教改生涯。在此期间,他与舒鸿锦老师合作撰写了论文《以作文为中心安排高中语文单元教学》(收入《耕耘揽胜》一书),又与他人合作完成或独立完成和发表论文、教案等20余篇。 1980年,《人民教育》刊载了一篇专访,题为《努力攀登吧,青年教师——记景山学校刘占泉》,详细介绍了刘老师自学成才的经历和从事教改的情况;他教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