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劉志琴 《中国文化》2007,(2):93-113
一、中国文化近代化的起点 明清交替,是中国历史的又一次改朝换代,与历代鼎革不同的是,发生在16、17世纪之交的中国大变动,余响不绝,进入20世纪后更成为国人关注的热点,这不仅因为推翻封建王朝的辛亥革命,最初是以反清复明的种族革命为号召,以宗奉明代认同华夏子孙,更重要的是发生在明末的政治、经济变动与社会思潮,对现代中国的政治运动与思想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一、中国文化近代化的起点明清交替,是中国历史的又一次改朝换代,与历代鼎革不同的是,发生在16、17世纪之交的中国大变动,余响不绝,进入20世纪后更成为国人关注的热点,这不仅因为推翻封建王朝的辛亥革命,最初是以反清复明的种族革命为号召,以宗奉明代认同华夏子孙,更重要的是发生在明末的政治、经  相似文献   

3.
本篇所考察的,是見之於士大夫記述的明清之際的婚姻狀况.關於這一時期庶民的婚姻狀况,小說較之士人文集,更便於取樣.而士人的婚姻狀况,仍不能不以士人的記述爲主要依據.  相似文献   

4.
一 序論 "詞衰於明",這幾乎是研究詞與詞史之人的一個普遍共識.即如劉毓盤之<詞史>,就曾寫有專章,題曰"論明人詞之不振"①.吴梅之<詞學通論>亦以為"詞至明代可謂中衰之期"②,至於王易之<詞曲史>,則直指明詞為"入病"③.  相似文献   

5.
在近代學術範式轉换過程中,文史學者從事學術的方式和生活方式均發生了巨大的轉變,而有一部分學者則依舊保持着傳統文人的詩晝人生,章太炎門下的黄侃等人,不容於胡適爲代表的新北大學風,與汪東等人匯聚南京,創辦學刊以質疑盲目從西和白話文,從他們的學術方式和生活樣態中,我們可以體察文化轉型的內在緊張。  相似文献   

6.
獨立性易(1596-1672)是明清之際中日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其雖在黄檗宗隱元隆琦座下出家,却并非黄檗宗僧一語可以道盡。滿清入侵後,獨立性易失去家國,東渡扶桑,不得已出家爲僧。雖然依上黄檗僧團,却舆僧團相處不睦,屢遭擯斥,四處漂泊。獨必陸易晚年雖也不乏日本真族或文士的青睞,但始終無法定於一地,故而從身體到靈魂,其真真正正可以說是"失去家園的人"(Diaspora)。本文以《天間老人全集》爲基礎,從離散文人地景書寫的角度出發,特别以其故鄉杭州西湖與日本地標富士山爲表徵,就詩歌創作中所呈現的心境加以剖析。富士山是獨立性易筆下能見度最高的異國風景,亦是日本方面最重要的地景表徵,在歌咏富士山的作品中,獨立性易巧妙的寄托個人的期待舆想望。而西湖之於獨立性易而言,既是故鄉自然風光的象徵,也是人文薈革精華所聚,一方面寄托對於故國的想念,其價值觀與世界觀亦回互交織,與其說是西湖的傳种摩寫,毋寧說是獨立性易個人內心風景的呈现。在近世東亞文化交流史上,獨立性易的重要性已有一定的評價,通過本文,在重新認識離散知識人獨立性易的同時,對於重新省視近世東亞文化交流中政治認同、地城、文化種種不同思想力量的交互作用也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一 任何"抽象性的概念"皆來自具體的 "經驗性的覺知" 主持人,還有在座的各位老師各位同學,晚安!(掌聲)很高興與各位年青朋友見面。今天要與諸君談談東西方文化的异同,這是一個類型學上的大問题。這裏所謂東西文化,主要仍是指中國  相似文献   

8.
説"嗜欲" 本文首先嘗試分析明清之際士人有關"嗜欲"的一些言説. 我注意到,不止一個論者對博弈這種近人看來决無"不良"的嗜好懷有警惕.本文所論的時期,張履祥(1611-1674)批評嚴穎生的每到一地"輒以圍碁留止數日",説其害有三,其一即"耽物喪志",另兩害則爲"廢時(隳)業"與"比之匪人"①.博弈而"比之匪人"最難以避免--你并非總有可能慎選對手.劉宗周門下,陳確(1604-1677)本饒才藝,却因了儕輩的勸戒"遂爾輟弈,并與弈類者亦罔勿禁绝"②.據許三禮<海寧縣志理學傳>,陳確"自奉教蕺山,一切陶寫性情之技,視爲害道而屏绝"(<陳確集>,首卷,頁1).  相似文献   

9.
居卡爾(ZiyaGkalp)活躍於二十世紀初年,即現代土耳出現的關鍵時刻,爲其新文化運動領袖及立國思想即土耳其主義(Turkism)創始人,并爲執政革命黨"聯進會"(CUP)核心人物。本文旨在將之與中國新文化運動領袖胡適作一比較,全文分三部分:奥圖曼帝國蜕變爲土耳其的歷史背景;此過程中的兩個文化運動及其領導人那覓凱末爾(Namik Kemal)和居卡爾;居卡爾和胡適的比較。最後部分爲重點,分别從以下三方面展開討論:兩人封新語文運動的貢獻;封新學術運動的貢獻;對傳統文化的態度以及對國家的貢獻。總結部分指出,胡適的影響主要在語文和學術,亦即以文化和立言爲主,居卡爾的貢獻則在於爲土耳其立國指出大方向,立功與立言兼而有之。  相似文献   

10.
春秋時宋、衛、燕、齊、楚等國皆於春分日在固定地點舉行高禖之祀。高禖之祀中一項引人注目的内容是萬舞,這是一種起源與軍事有關、因强調展示男性勇武而富有性誘惑色彩的舞蹈。高禖之祀的傳統可能形成於西周,秦漢以後仍保持了很長時期。在生殖崇拜和陰陽天人感應思想作用下,這個傳統的目的是祈求人口繁衍。高禖之祀後繼之以仲春之會,即一種可以放鬆性規範的男女狂歡之會。活躍性生活有利於人口繁衍,同時也有助於青壯年男女釋放情欲。仲春之會也可從西方文化人類學家對其他文明中類似聚會的描述中得到印證。仲春之會還帶有巫術色彩,被認爲有助於年成豐收,故它的祈年功能後世被變形爲祈雨等活動,這些活動中仍然强調男女之間活躍的性生活。  相似文献   

11.
12.
1949年前後的知識分子,站在歷史的風陵渡口和人生遭際的轉折點上,基於何種立場具有何種選擇,是必須直面的問題。在個體悲壯的心靈博弈中,夙持超越政治的立場、追求精神自主的吴宓,在行止去就上無疑具有較多的選擇。但他一方面在歷史的縱深中再次固化了對明清之際顧亭林、吴梅村的志節認同,一方面在或存或殁的師友如王静安、黄晦聞、陳寅恪等人身上汲取精神人格的支撑,而最终作出了"不離父母之邦"的文化抉擇,以保存發揚中國文化精粹爲己任,甚至在史無前例的年代中,不惜踐行自己"殉道"的生命實踐。  相似文献   

13.
多年來,我雖曾寫過不少篇有關詞與詞學方面的論文,但却大都是以男性之作品為主,而未曾寫過任何一篇有關女性詞人的論述.一年前應香港城市大學之邀前往講學,曾做過一次題為<從雙重性別與雙重語境談早期詞之美感特質之形成>的講演.  相似文献   

14.
成都市房产信息档案馆馆藏的几十万份房地契档案和附件,为揭示清代以来成都城市文化面貌提供了基础材料。房契反映出成都城市传统社会关系、人文风貌等。及至民国时期,房契为近代以来成都房地产管理的制度文化、城市建筑文化及其城市生活形态的近代化,以及近代成都城市多元文化特征的生发提供了诸多可资研究的信息,进一步证明了成都城市文化在近代处于新旧文化交替、不断更新迭代的过程中,并为现代成都城市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一、前言 巫在早期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中占據很重要的位置,早自近代國學奠基者的劉師培、王國维以下,已一再提及斯義.巫是傳統文獻中所能見到的最重要的宗教人,也是涵義最廣的宗教人.  相似文献   

16.
理想社會需要一個良好的社會誘因制度,引導佃人的努力,達到社會的目的。孔子理想的人格特質重倫理、蛊責任,不求自己的利益,他的理想制度就是禮。柬周禮制敗壤,而有春秋戰國的蔺亂局。漢典,重建禮制。東漢末年以來禮制崩潰,引起400年大動亂,民不聊生,疇求超现實的慰藉,佛教輸入,道教興起,儒家從文化的主流地位退却。唐代儒家中興,兩宋新儒繼起,使儒家重回主流地位。工業革命帶動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社會鼓勵佃人追求自利,主張自己的榷利,世界達到前所未有的富裕;但也潛藏危機。唯有重回儒家理想,讓倫理在自利前面,责任在權利前面,世界才有可持績發展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一 千古艱難唯一死歷史在任何時候都是一面鏡子:在撰寫的歷史中投入自己的心境,在閲讀的歷史中窺見自己的身影.有人聆聽時,拿歷史炫耀自己的學識;無人可傾訴,以歷史寄托自己的沉思.清初士人因在現實中出處維艱,彷徨無着,更格外留意過去的和鄰近的歷史,對歷史上的相似情境倍加關注并付以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8.
“三才之道”是對中國文明的超越秩序的最簡要概括,與沃格林的原始存在共同體的四元結構具有明顯的對應關係。在將沃格林關於意識的平衡的主題擴展爲教化的平衡之後,通過對《中庸》中論述聖人之道的一段話的深入分析,我們能够得出結論説,中國文明中强烈的宇宙論關切,并非像沃格林在韋伯的影響下所認爲的那樣,是精神突破不徹底、不完全的表現,而是出於教化的平衡這一重要考量有意保持的。這爲我們理解中國文明的藝術性特徵——相比於希臘文明的哲學性特徵和以色列文明的宗教性特徵——提供了新的視角。  相似文献   

19.
玩赏品鉴花鸟虫鱼、文玩古物是人们藉以消遣自娱的文化习俗。中国古代对花鸟虫鱼的认识观赏和对古器图籍的收集整理起源虽然较早 ,但作为有意识的艺术追求并形成时尚 ,却是自中晚唐开始的 ,且主要流行于士大夫阶层。两宋时期 ,花鸟、古玩已较深地融入士大夫的生活。苏轼、吕大临、欧阳修、李清照、周密、范成大、陆游等都精于此道。“植怪松异桧、四时奇花、精巧窠儿……以备观赏”(《梦粱录》卷十九 )“得书画彝鼎 ,亦摩玩舒卷 ,指摘疵病 ,夜尽一烛为率。”(《李清照集校注》卷三 )但古玩花鸟的玩赏之风真正发展成为民间的习俗却是在明清时…  相似文献   

20.
儒家是一個追求理想的士人群體,他們以"道"作爲儒家價值體系的核心,倡導士君子的人格理想與王道的政治理想。但是,儒家諸子又是一個有務實精神的士人群體,他們追求的"天下有道",在"大同"和"小康"的時代是不一樣的。其實,儒家之"道"的價值體系是一個包含理想與現實的價值等差序列。儒家之道奠定了儒家士大夫的價值基礎和思想傳統,成爲儒教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