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在一定的场合当过善良的天使,只是有时候自己没发现。相信很多大学生都做过志愿者,用自己的力量帮助过有需要的人。我想,志愿者于我,已经不是一时的热情,而是一生的工作了。或许是性格使然,或许是受家庭影响,或许与成长环境有关,我一直对志愿者事业保有一颗热忱的心。  相似文献   

2.
大学是莘莘学子梦想的开始,对此,我们都曾满怀期待.但迫于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或许,我们中的一些人会与自己最心仪的专业失之交臂,一部分人会可能会走上自己不曾设想的专业道路.我就是那些经历了专业调剂的"幸运儿"中的一位.  相似文献   

3.
小孩子总是很喜欢过生日的,或许是因为有好吃的蛋糕,也或许是因为可以收到礼物。但我想,最重要的还是能和自己最至亲的人在烛光底下,静静享受成长的喜悦。我以前也是很喜欢这个日子的。每到那天,爸爸  相似文献   

4.
彼此     
陈娜 《初中生学习》2014,(Z1):16-17
正嘿,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无与伦比的美丽。《彼此》是我很喜欢的一首歌,听到这首歌时就会想到和自己最亲近的好朋友。也许每个女孩在青春之际都曾遇到过一个陈子明,他或许有点胖,或许有点毒舌,或许有着这样那样的小毛病。但这都不要紧,因为你知道这才是他,一个不那么完美,但能陪着同样不完美的自己坚定向前走的朋友。  相似文献   

5.
<正>挑战极限,挑战难度,挑战更好,挑战自我,告诉自己:"我,就是最棒的;我,就是唯一的!"或许,你是那个善于挑战的人,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善于给自己一个机会,善于给自己一个理由,让自己比别人"看得更高,站得更远"!  相似文献   

6.
<正>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童年。但对"童年"的眷顾与回眸,却是在自己成年以后;对"童年意识"的觉醒与呵护,更是在自己成为教师,在与"教育""生命""成长"等字眼的不断亲近、叩问与对话中,渐渐明朗起来的。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林采宜在其《底色》一书中写过:"许多人永远都走不出自己的童年,生命的底色总是在你不谙世事的时候就悄无声息地打好了。"或许,正是童年的风雨飘摇和曾经的孤独无依,教会了我自立自强  相似文献   

7.
我的学画路     
梁隽瑶  梁志斌 《小学生》2009,(12):33-33
漫漫人生路上,有许多事情都令人难忘,它或许是辛酸,或许是快乐,或许是忧愁,或许是激动,或许是难过。我也曾有过这些难忘的回忆,但最难忘最想讲给大家听的是我布满了酸甜苦辣的漫漫学画路。  相似文献   

8.
感悟生命     
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很重要,我却曾经轻视过自己的生命。今天,当我读到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那句"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时,想起了一些往事,不禁有所感悟。  相似文献   

9.
于丹 《教师博览》2011,(12):50-50
我非常喜欢"成长"这个词。一个人的生命要成长,两个人的爱情要成长,一个群体的建设、一个社会的发展,都要成长。从一个人到一个国家,"成长"是最健康的力量,也是最恒久的力量,它不依附于外在,而是你自己内心的一种状态。俗话说"人过三十不学艺,人过四十天过  相似文献   

10.
青春的泡沫     
似乎每个人的记忆里都有这么一个人:他不爱与人言谈过多,喜欢一个人坐在教室角落的位置,时不时看着窗外。他或许在看天空,或许留意墙角刚开的栀子花,或许什么也没有留意,什么也没有想,仅仅是沉默,仿佛是与环境刻意拉开了距离。今天我要跟大家说的,就是一个叫作"他"的孩子。或许,也可以是"你"和"我"。  相似文献   

11.
<正>某杂志做过一次调查:什么样的人最受欢迎?答案是善于倾听的人。这一回答或许并不全面,但从中可以看出人们都渴望被倾听,渴望与人分享心中的酸甜苦辣。倾听可以是一种享受、一种放松,也可以是一种分担、一种关怀。它是人与人、心与心、灵魂与灵魂、感情与感情的交融和共鸣。海伦·凯勒失明后道出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心声,我想,很多失聪者的内心深处一定也会有"假如让我倾听三天"的呼喊。试想,生活在一  相似文献   

12.
走近作者 简蔓,原名侯京玮,单纯善变的双子座.一半活泼,一半安静.她追求完美的天性常使自己陷入纠结当中,她深信写作是自己与生俱来的使命. 创作心语 写作至今,我笔下的故事多数主角都是十四五岁的少女,她或许倔强,或许幼稚,或许偏执,或许怯懦,或许大大咧咧,或许多愁善感……但这每一个"她"里,都隐藏着我想与小淑女们分享的成长秘密.  相似文献   

13.
回头看来时的路,有些复杂的感触。站在原地回游看去,茫茫的一片原是我走来的路……年少一点时,捎带着青春时期的多愁善感,于是每当走在路上时便停下来回头望望。没有人呼喊,也没有遗失东西,就是习惯性地回头望望。为什么呢?许多朋友都问过,自己也问过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呢?现在想想,或许真的是丢失了什么东西吧?!而丢失的并非是真实存在的实物,仅是心中失去的一点点……我一个人吃饭旅行,到处走走停停,回望的是过去,回想的是曾经走过的路。看看曾经的我经历过的风景,想想曾经身边曾出现过的人与事。回头望望,或许说,原来我经历了这么多?抑…  相似文献   

14.
<正>访谈者:胡老师,您好!非常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获悉,您在成为省教研员之前,曾长期在一线工作,还是一名有影响力的优秀教师,是什么原因让您离开校园,承担省教研员这样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呢?胡老师:谢谢!这个问题很多人都问过我。我也很认真地想过,但并没有想出一个满意的答案。或许,仅仅是凭着对教育的热爱,由着自己的心意作出的选择;又或许,就是在一个岗位时间长了想改变一下,看看自己还能做点什么。2019年省里公开招聘教研员,我就去应聘了。  相似文献   

15.
守住底线     
张鹰 《阅读与鉴赏》2007,(11):36-38,69
很多人都有自己行为的底线,尽管因为生存环境的不同,底线各有差异,但不外乎"珍惜前程、珍惜家庭",这是最普遍的底线。说白了,这根底线就是知耻之心,朱熹说过:"耻便是羞恶之心,人有耻,便能有所不为。"有位当了局长的朋友对我说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他的底线;不做  相似文献   

16.
专属天使     
这或许是我一辈子写过最荒谬却最真实的文章。因为它是写给我的亲哥哥,一个与我素未谋面的"哥哥"。——题记我是在一次很无意的谈话中得知这个秘密的。那一天在医院的诊室外排队,我坐在爸爸旁边听mp3,爸爸正在  相似文献   

17.
真实最难     
"以真诚换取真诚!"--可是,这么一换双方不是都失去自己的真诚了吗?人不可能永远真实,也不可能永远虚假。许多真实中一点虚假,或许多虚假中一点真实,都是动人的,最令人厌倦的是一半对一半。刻意求真实者还是太关注自己的形象,已获真实者只是活得自在罢了。什么是虚假?虚假就是不真实,或者,故意真实。"我一定要真实!"--  相似文献   

18.
认识你自己     
"我"在哪里世上有一个人,离你最近也最远;世上有一个人,与你最亲也最疏;世上有一个人,你常常想起也最容易忘记。这个人,就是你自己。人,相遇最多的是自己,然而,最难认识的也是自己。难怪古希腊的箴言"认识你自己",犹如一枝永不熄灭的火炬,表达了人类与生俱来的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19.
微笑     
草木会开花,人也会开花。人开花,便是人的笑了。笑是一个人的本能。除非有病,没人不会笑的,没人不曾笑过。在所有的笑里头,微笑最具魅力,最是烂漫了。然而,微笑的分量,又哪是每个人都能晓得,每个人都能掂量得出的? 就拿我大一时的班主任来说,她或许就  相似文献   

20.
<正> 几乎每个人每天都受到这个"动力"的测试——无论是在面对面的沟通中、在打电话交流时,还是在用电子邮件交流时。或许我们当时没有意识到,但是我们绝大多数人似乎都持续地感到需要保证自己是对的——不仅自己是对的,而且要证明对方是错的。我们的"自我"便是罪魁祸首——我们的生活以自我为导向,"一切以我为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反应总是要去对抗并将对方放倒——我们要感到"我"是安全的,于是那种担心失去"自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