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这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其实质就是以文本为载体,教者与作者,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作者,学生与学生进行互动“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潜藏在文章后的作者仿佛是一位“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知心朋友,教师仿佛是一位“拨云见日”的向导,学生则是“求贤若渴”的拜访者,他们沟通、互动,构成了语文教学充满人文情怀和人文关注的“对话”过程。■走进:把作者的情“品”出来现代阅读理论认为:真正意义的阅读活动是由“作者、读者、作品”构成的“三边”整体活动,这三边中…  相似文献   

2.
【教学设计】(刘久娥) 设计思想:(淦岳霖先生》是国学大师汪曾祺先生晚年所写的随笔性的散文。作者用其一贯的亲切生动、自然朴实的笔触描述了金岳霖先生生平“趣”事,表达了他对金岳霖先生由衷的喜爱与敬仰。如何通过教学让文本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情感培育、生命顿悟产生作用,以及如何发生作用,是本教学设计的追求与目标。本设计主要运用叶圣陶先生“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的思想,恰当地设计问题情境,带领学生走进人物的故事情节与生命世界,走进作家的艺术风格与语言天地,在广阔的语言世界与精神世界中独得生命的感悟与素养的发育。  相似文献   

3.
一、设计理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对话、与作者进行精神交流碰撞的过程。本课设计就重在引领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并从中产生自己的读书感受,情感体验。具体表现在:(一)抓住对话体验。  相似文献   

4.
设计理念教学的本质是对话。本教学设计旨在引领学生反复触摸文本语言,“披文入境”“潜心会文”,实现教学的和谐互动,使阅读教学过程呈现为一种动态性的、生成性的对话过程,从而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审美情趣在整个对话的过程中得以培养与提升。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3.品读语言,感受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审美情趣。教学流程一、初读课文,感知美1.揭示课题。拉萨是我国西部一座有名的日光城。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道走进西部,走进拉萨,欣赏那里的迷…  相似文献   

5.
杜甫,一代诗圣,他以诗记录历史,用诗道尽人间的悲欢离合,用诗冶炼苦难,用诗书写血泪。正是杜甫诗中之“泪”,成就了他诗中“圣人”之名。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需要引领学生从杜甫的“泪”中感悟他爱国爱民、悲天悯人的圣人精神,带领学生用一颗沉静的心走进杜甫的诗,走进他用“泪”编织成的华美篇章。  相似文献   

6.
会有学生个性化的理解 ,更不会自主地去课外探求文本中没有的知识了。等待 ,是对自己的信任 ,更是对学生的信任 ;等待 ,是一种教学艺术 ,更是一种教学理念 ,是教学设计中的“写意”。“等待”激起的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一种自学、自为的心理态势 ,激起的是学生主体能动的探究精神。其次 ,要学会装糊涂。《鸟的天堂》中有这么一句话“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句话后 ,我不解地问学生 :“这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缩句后只剩一个‘树’字 ,可作者为什么用上叹号?我怎么也弄不明白 ,哪位‘小老师’能作出合理的解释?”话音一落 ,…  相似文献   

7.
【导学创意】 《雨霖铃》是一首流传千古的写离别之情的词。“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离之苦痛、悲楚哀怨充溢于字里行间,作者的情感沉重低婉而凄清缠绵,无不情真真,意切切,催人泪下。因此在设计教学时,以诵读为教学的突破口,确立“读一品(上片是以诵读促品味,下片是以品味促诵读)”在这首词教学中的地位,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使学生的心与作者的心能够以同一频率跳动,  相似文献   

8.
【设计理念】启发、讨论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有利于培养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特色】在启发、讨论中揣摩文章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领悟文章表达方法。【教学流程】一、揭示课题,初读课文1.谈话导入:你喜欢海吗?为什么?(领会海的神奇、广阔、美丽、蕴含宝藏和永恒的生命力)那么,什么是“林海”呢?2.范读课文,看录像片你知道“林海”是指哪里吗?你了解大兴安岭吗?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你走进林海了吗?有什么感受?(板…  相似文献   

9.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把握人物性格特征以及深层次的精神内涵。2.体会作者朴实而有韵味的语言特色。教学重点:人物形象的把握。教学难点:人物精神内涵的挖掘。一.导入新课有一个哲学家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却经常会忘了自己的姓名,有一回他给一位姓陶的朋友打电话,陶家的保姆问:您是哪位?他又忘记了自己的姓名,张口结舌答不上,又不好意思说忘了,只好说:你不  相似文献   

10.
贾平凹散文《一颗小桃树》中引人注意的是小桃树的意象,它是生命的象征,是一种特殊的符号。在教学中要引领学生慢慢品味“小桃树”所蕴含的丰富的精神品质。小桃树生生不息的韧性,耐心等待的品性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小桃树能引领读者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要做到“实”和“活”,关键是与生活相结合.这不仅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更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是教学视野的延展、教学天地的扩大,是教学的现实主义设计,同时也引进一定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中,开拓和利用“第二课堂”是牛鼻子.语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至少有两大好处:一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二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  相似文献   

12.
信息网站     
特级教师的授课艺术源自什么在“宁波之春全国小学语文‘诗意语文’教学观察会”上,听课老师被王菘舟和窦桂梅两位特级教师的授课深深吸引、打动。两位教师的授课各有风格又有共同之处,那就是:两位老师都那么胸有成竹地启发着学生的“知”,推动着学生的“情”。为了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教师在课堂上铺垫,铺垫,再铺垫;为了让学生在文本的自主理解上达到足够的深度,教师启发,启发,再启发。课堂走向高潮的过程,也就是师生共同走进作者心灵深处,与作者发生灵魂对话、精神相遇的过程。正如窦桂梅在评课中所说:只有当教学与情感、精神、人性链接…  相似文献   

13.
朗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许多语文教师虽说认识了它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却重视不够;朗读往往为繁琐的课文分析或大量的书面练习所取代了,课堂上越来越听不到学生的琅琅书声了。原因何在呢?主要是对朗读及朗读教学的真正含义理解和认识不足;或由于自己的朗读修养不高,进行有效的朗读能力较弱,而摒弃了这一重要的教学方法。其实,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多朗读课文,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同时更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们知道,高中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学生具有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完成这一任务,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最好途径就是师生民主平等的朗读、对话,指导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交流。让学生自己走近作者,全面了解作者的身世为人、创作风格和创作这篇文章的背景与意图,并迁移学习作者的其他作品,真正与作者广泛交流,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受:一次声情并茂的文学作品朗读,往往会使我们心潮澎湃,热泪盈眶。记得我从师大赶往兰州八中听课,就有一位女教师讲的是诗人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  相似文献   

14.
高苏 《语文天地》2010,(1):51-53
新课标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认知体验,走进文本作者的精神领域,走进文本的深层内涵,走进生活的广阔天地,走进自己和他人的心灵世界。这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也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和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5.
朱自清是驰名文坛的散文大家。他的优秀散文《匆匆》,直至今天,仍然富有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在这篇散文里,作者以生花妙笔赋予“时光”这一无形之物以具体可感、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借此抒发了自己的特定情怀,读来令人感慨万千,心绪难平。对于这样一篇历久弥新的散文佳作,如何安排教学思路呢?我们品读再三,觉得还是从入境、察情、悟旨的角度进行为宜:引导学生入境语文界前辈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里明确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学本文,依循作者思路,引导学生进入他所创设的轻灵意境里,学生的感受会更加真切。请看,作者…  相似文献   

16.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继《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之后的重点训练项目,这两则《读写例话》共同体现出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指导学生学用结合。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为什么要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有几种方法?(板书:潜心会文,感情朗读)[设计意图:复习《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意在让学生回顾学过的知识,巩固“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明确只做到这一点还不够,还要学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由此导入新课。]二、自学例话,领悟方法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读题: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2.学…  相似文献   

17.
对话式教学是在近年来逐渐得到重视和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它是对传统教学的革命,是对话主体之间精神与精神的碰撞,情感的交流,是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精神的敞开,彼此的接纳.对话式教学使学生能够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中去.学生也从传统的听众状态进入对话交流状态,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尊重.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对话教学作为一种特具活力的课堂学习形式,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青睐.  相似文献   

18.
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天鹅的故事》过程中,巧妙地设计了三次“写”的学习方式,将写有机地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这三次“写”不是简单的读写结合式的小练笔,而是把读写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写中走进文本、与文本展开心灵的对话、提升精神素养,充分显示了他的教学智慧。  相似文献   

19.
【教学反思】“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小学语文教学交流活动”是小语界的盛事。2019年11月笔者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在小语会的关怀以及语文学习社群伙伴、同事的协助下,笔者开始了一系列愉快而紧张的准备与交流活动。一、学习目标与设计理念(一)设计缘由设计《“看见”味道》这堂课,起因是班上学生的一次提问:“这篇文章为什么能让我好像闻到气味,作者是怎么写出来的?”于是,笔者为学生设计了一个观察、发现、提取、运用的活动。早期的设计,好玩的成分居多。  相似文献   

20.
朱凯 《现代语文》2009,(8):43-4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这就告诉我们,阅读教学其实是一个读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它需要我们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与他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碰撞。可以说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渠道,而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却是一味追求热闹,忽视文本,不善解读,这不能不说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大悲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