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名人书趣     
抄书 北宋人朱载拜见大文豪苏东坡时,发现他在专心致志地抄《汉书》,就惊讶地问:“以先生的智慧和才学,还用得着抄吗?”苏东坡摇了摇头:“不!我学识还很肤浅,这是我第三次抄《汉书》了。”  相似文献   

2.
名人书趣     
苏轼“抄书”有一个叫朱载的人一次去拜访大文学家苏轼,他在客厅里等了好久才见到主人出来。朱载问苏轼在忙什么,苏轼回答说正在抄《汉书》。朱载十分惊讶:“以您的才学还用抄书吗?”苏轼谦虚地摇了摇头说:“这是我第三次抄《汉书》了。”正是凭着这股“抄”劲儿,使得他成为一代名士,文坛巨擘。  相似文献   

3.
抄书     
尚印 《教育文汇》2014,(20):36-36
每次给学生讲《送东阳马生序》,都会被宋濂小时候借书抄书的故事感动着,并不由地想起自己的抄书经历。小时候我爱读书,却无钱买书,也没地方买书,更借不到书。升初中时,我意外地在一个亲戚家见到一本作文选,如获至宝,一口气把书中的三十多篇作文全读完了。临走前,我提出把这本书借回去再看看,亲戚的孩子说可以,但只能看一个星期,一定要还。回家后,作业一做完,我不去玩耍,翻开作文选就看。转眼间,还书只剩两天了,我急了,便缠着父亲给我买了一个本子,白天抄,夜晚抄,终于在星期天的下午抄完;书还了回到家,村里人都开始吃晚饭了。  相似文献   

4.
抄书的故事     
说起抄书,可能有同学觉得可笑。其实,抄书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深入理解消化的过程。古今许多有名的人物就是靠着“烂笔头”去把整部书抄录下来,从而在某个领域成为佼佼者的。东晋人葛洪本是一个布衣,家徒四壁,但他却能孜孜以求,不断进取。他白天种田,晚上便向人借书抄阅。他抄诸子百家之言310卷,又抄《金匮药略》100卷。葛洪后来成为当时著名的道教理论家和医学家,著有《抱朴子》、《肘后备急方》等永存于世。苏东坡抄书的故事也许更能让我们惊异和叹服。有个叫朱载上的去拜访当时已成为大文豪的苏东坡,许久也不见主人出来。怎么回…  相似文献   

5.
现在,中学语文教学注意了朗读和背诵,这确实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方法。我觉得,还有一种方法似乎也值得提倡一下,这就是抄书。提起抄书,教师和学生中可能都有一些人会表示异议,认为抄书是低年级小学生的作业,中学生还抄什么书。我说不然,抄书是  相似文献   

6.
<正>人们都说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天赋好,能"过目成诵"。其实并不是如此,而是另有其奥秘的。一天,有位朋友去看他,等了好久,苏轼才出来会见。朋友很不高兴。苏轼解释道:"我正在抄《汉书》。"客人听了反而很不理解。凭苏轼的天赋和"过目成诵"的才能,还用得着抄书吗?苏轼说:"我读《汉书》到现在已经抄三遍了。第一遍每段抄三个字,第二遍每段抄两个字,现在只要抄一个字了,客人疑信参半地挑了几个字一试,苏轼果然应声能背出有关段落,且一字不差。苏轼的"过目成诵"原来是勤学苦练的结果啊。  相似文献   

7.
目前,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实行学分制的方法确是无懈可击,但“继教”的内容及“继教”机构本身却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形式主义严重。“继教”课程中有“教育法规学习”一项,某地最后的考试实在令人不敢恭维:在规定时间集体抄书。其实,真正理解、落实这些法规才是最终目的,抄或背了半天,应付完考试,那些法规也就被遗忘了。最近,有些教师因忙于教学,“九五继教”学分不够,“继教”的主管机构———教育学院就让这些人每人花16元买了本《中小学教育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然后又上演了一回“抄书”。人们花了两个多小时,以工整…  相似文献   

8.
谈抄书     
抄书,往往被认为是一种呆笨的方法。耗时间,费神力,甚为麻烦。可是它能起到别的方法所不能起的作用。一篇课文,如果抄了一遍,印象就深刻得多,不仅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还能熟悉每个字和词。抄书是读者沿着作者的思路,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地由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以至一节一段去理解全篇作品思想内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能掌握字词的用法和写法,又能进一步深入体会课文精神实质。它是一种切实的基本训练。抄的多了,知识积累也就会多起来。过去许多有成就的学者,都是在抄书方面下过一番苦工夫的。  相似文献   

9.
“抄书”是古往今来一直为人们所运用的一种读书方法。鲁迅先生继承了这种传统的读书方法,早在三味书屋读书时,鲁迅就开始抄读了。最初抄的是古文奇字,即把一本小小的《康熙字典》上边的所谓古文,一个一个都抄下来,订成一册。后来借抄了《唐代丛书》中的《茶经》《五木经》,以及《野菜谱》《释草小记》《释虫小记》、  相似文献   

10.
《同学少年》2016,(9):34-35
<正>侯宝林抄书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但由于他勤奋好学,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成了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侯宝林为了买到一本明代的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本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侯宝林不畏严寒,顶风冒雪,天天跑到图书馆去抄  相似文献   

11.
我与莫扎特     
我有好长一段时间轻视莫扎特,大概和看过那部《莫扎特》的电影有关,那部影片没让我对莫扎特留下什么好印象。在影片中,莫扎特似乎总是疯疯癫癫的,老是打情骂俏,老是让人人嫉妒算计。我对200多年前的莫扎特一无所知。我开始对莫扎特有好感,是在读了巴乌斯托夫斯基写的《盲厨师》一文之后。那篇文章写得很美,20多年前,我曾经将它全文抄过一遍,抄它时的那个春雨霏霏的夜,至今记忆犹新。夜雨扑窗,悄然  相似文献   

12.
学会抄读     
北宋文人朱载去拜访大文豪苏东坡,很久未见主人出来。原来苏东坡正在抄《汉书》。朱载不解:“以先生之学识,还用得着抄《汉书》吗?”苏东坡答道:“我的学识还很肤浅,不读书不行呀!这是我第三次抄《汉书》了。”像苏东坡这样的抄录读书法就是抄读,即以写代读,以写促读,二者有机结合。抄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与默读、朗读、诵读等读书方法相比,抄读并未引起同学  相似文献   

13.
我对鲁兵先生的印象.从1978年考入大学开始。当时对儿童文学感兴趣,经常去杭州羊坝头古旧书店淘宝。但最多的是从图书馆或者师友处借书来抄。记忆中抄过两本书,一本是浙师大蒋风的《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第二章“1977--2000年间的儿童诗歌”中第三节就是“圣野和鲁兵的儿童诗”。另一本书就是鲁兵先生的《教育儿童的文学》。  相似文献   

14.
李霞 《成才之路》2012,(7):99-I0016
正明代翰林学士宋濂,勤奋好学,年幼时依靠"借书""笔录"而得以"遍观群书"。他在《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以自己的读书经历,告诫后生学子必须发扬刻苦好学的治学精神,影响深远。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或抄书,或焚书,或惜书,流传下来不少读书佳话。"抄书"是古人常常运用的读书方法之一。据说,南齐有个叫沈麟士的人,他一生之中抄了许多古书。谁知在他八十多岁时,家遭火灾,所抄  相似文献   

15.
阅读特区     
抄书想当年,遇到非常好的书,自己一时买不起或买不到,便想法借来读,还书时总有一种生离死别的伤感!于是对借来的好书就边读边抄,或全抄,或摘抄,读完抄完,再还书,就不那么痛苦了,总算把书的灵魂留下来了,留在记忆里,留在笔迹里。美人别离,倩影  相似文献   

16.
在阅读教学中,我认为除了朗读和背诵外,有时让学生抄点书,也是学好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徐特立同志有条读书的经验,叫“不动笔墨不读书”,其中也包括抄书在内。通过教学实践,抄书的好处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抄书是一种综合性的基本训练。适当地抄书,不但能促使学生把握作者的语言,而且还有朗读和背诵所不能代替的作用。对此,我曾以多抄和少量  相似文献   

17.
抄书助读法     
明朝负有盛名的文学家张博幼时天资并不聪颖,喜欢读书,但记性不好,读后好忘,他曾写自己脑袋笨。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每读一篇文章,就整整齐齐地将文章抄一遍,边抄边在心里默诵。抄完后再朗诵一遍,马上投入火炉烧掉,重新再按一遍,这样往返六七次,一篇文章等于读了十几遍,自然记得熟了。为了勉励自己,他把自己的书房取名为“七录书斋”。明朝的顾炎武少年时读《资治通鉴》,每天读书后还照书抄一遍。他读完一百多万字的全书,又得了一部手抄书,印象也更加深刻,真是一举两得。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粱启超热情地向人们推荐的读书方…  相似文献   

18.
《袁中郎集》载有这位明代公安派诗人给当时著名书画家董其昌的一封信:《金瓶梅》由何处得来?伏枕略观,云霞满纸,胜于枚生《七发》多矣.后段在何处?抄竟当于何处倒换?幸一得示.这封信写于万历二十四年,是时《金瓶梅》还仅以抄本形式流传.中郎在其他地方也曾极赞《金瓶梅》,但从此信看,他对这本书的来源、作者情况,实在知道得很少.后来,袁中郎又将抄本借给谢肇淛,《袁中郎集》有他向谢追索是书的信:"《金瓶梅》  相似文献   

19.
提到抄课文,可能许多人首先会联想到"苦差",联想到"变相体罚",等等。但我对抄书,却有着特别的感受。那时候在乡下教书,偶尔了解到明代文学家张博以"七抄七焚"之法读书:即每读一篇佳作,必抄  相似文献   

20.
现在的读书人,包括我们的教师们,都不大注意一个“抄”书。其实,抄书是我国的传统学习方法中的好东西,只要“抄”之得法,“抄”之得体,“抄”又何妨呢? 这里有一则古人的故事。张溥,是明清之际的一代名家。可有人问他那么多学问哪里来时,他直言不讳:抄来的。他读书的一大特点就是“抄”,他的书房名称也很别致,叫“七录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