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2 毫秒
1.
高职院校服装专业的首要任务是为服装产业培养高层次的技术人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技术要求的提高,高职毕业生只有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动力,以就业需求为出发点,在服装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以下几方面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建筑类高职院校BIM技术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10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类高职院校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到当前建筑类高职院校发展的困扰以及未来学校发展的模式和发展方向。通过分析建筑类高职院校在培养BIM技术人才方面所面临的困难,找到了影响建筑类高职院校培养BIM技术人才的主要因素。并从政府、企业以及建筑类高职院校等角度出发,得到了相关的适合目前建筑行业发展的对策,同时也得到了一些适合建筑类高职院校培养BIM技术人才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6,(61):156-157
高等职业院校所提供的教育旨在培养一批动手能力强的技术人才,要想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高职院校就需要培养一批既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技能的高素质教师。为此,高职院校要发挥自身"校企结盟"的优势,加强教师与企业技术人才的双向交流,使教师有机会走上企业技术岗位锻炼自己,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让企业技术人才把在岗技能带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师和企业技术人才双向交流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对此进行研究很有必要。本文在分析开展这一模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对创新这一模式提出几点建议,旨在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4.
高职院校的教育是要向企业培养满足企业需要、促进企业发展的高技术人才.实施基于服务企业文化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通过对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的分析,从文化结构上认识企业文化,就构建服务于企业文化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容和策略进行了探索,这对于高职院校形成以“职业精神”、“技能精神”为特色的校园文化、推动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提高企业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校企共育"是高职院校联合区域企业共同培养合作企业所需技术技能人才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是高职院校与区域企业在达成人才共育理念共识基础上的对接性人才培养措施与手段。它既是高职院校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的现实需要,也是区域企业获得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路径选择。"校企共育"需要以"人才供需联合体"和"共育性人才培养机制"为保障,为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的人才对接提供有力支撑,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施技术技能人才的"校企共育",将有力促进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的人才供需对接、人才能力对接和人才成长对接,提升高职教育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开办临床医学专业有几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亟待解决,否则会制约其发展,影响其质量. 一、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渠道不畅 开办临床医学专业的高职院校大多为地方性高职院校,而地方性高职院校理所当然地是为当地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办学宗旨也应定位在为当地培养县(区)及以下医疗卫生人才.  相似文献   

7.
我国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基地,而产教融合是促进高职教育人才与市场、企业相对接的有效路径,从而促进"产"与"教"共同发展。美国社区学院产教融合成果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给我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深入发展以更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着企业对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促进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图书馆要适应形势的要求,努力开发自身独特的教育功能,为培养高职人才服务。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高职院校改革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背景,研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意义和现状,探索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途径,以期促进高职教育面向社会和企业,又快又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竞争日益剧烈的网络社会里,校企合作作为民办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相互交织的组织,能够有效地提高民办高职院校和企业竞争力。民办高职院校利用教学和科研条件为企业定向培养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同时企业利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资金资源为民办高职院校提供实习基地和试验基地。因此,企业和民办高职院校相互合作,从中所得到的利益是大于不合作所得到的利益,这也是校企合作将会成为民办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重要战略的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是一个经济迅速发展、人才倍增的新时代,重点大学培养高等专业人才值得关注,但也不能忽视高职院校对技术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和专业市场合作会益处多多。从高职院校的角度而言,二者合作会扩大高职院校的声誉,对树立高职院校的办学形象具有很大的帮助;从专业市场角度而言,  相似文献   

12.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为企业培养生产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着人才培养模式,要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建设的核心是专业的建设发展,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建设的关键.我国高职教育界都在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探索与实践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的载体,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张林 《华章》2010,(18)
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其人才培养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摇篮,高职院校教学工作开展对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综合素质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现代教育理念明确指出,高等专业技术人才综合素质培养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开展的方向,其体育教学工作对专业技术人才综合素质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文中就如何通过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建设促进学生体育运动兴趣培养,促进学生综合身体素质的提高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选煤技术课程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生产一线的技术人才,使培养的人才能够快速胜任选煤厂、煤炭加工企业选煤基本技术及相关工序的工作与管理,不断提高自身技能,以便于具备较高的技术素质,成为应用型技术人才。本文针对高职院校选煤技术课程教学现状,简要探讨了高职院校选煤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15.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是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专门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高等教育机构。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已达1200多所,加上一部分本科院校设立的高职学院,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校生人数已占据我国接受普通高等教育在校大学生的“半壁江山”。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所担负的根本任务是相同的,即培养人才,坚持育人为本,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不仅要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还要积极为行业企业技术升级和新产品研发提供服务。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平台建设,形成产学研平台运行管理的长效机制,促进产学研结合,对于提高高职院校技术服务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对国内同类高职院校也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机电一体化技能型人才非常紧缺,负有培养机电技能型人才任务的高职院校机电专业也随之成为热门专业,发展速度很快。加强高职机电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机电企业合格人才的重要手段,研究高职机电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高职机电专业的完善和发展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是为了能给职业技术院校机电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一个综合、全面的信息反馈,使各高职院校不断地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本文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训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与实践:1.构建机电综合实训室,建立模块化的综合实谢l平台;2.产学对接、项目教学;3.实施全方位、开放的评价体系;4.实训基地指导教师专兼结合;5.建立立体的全方位反馈体系。  相似文献   

18.
加强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内涵建设,培养合格职业人才,是评估一个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背景下,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在职业教育道路上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办学质量、促进专业发展及培养合格职业技术人才方面进行探索研究,以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发展,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人才需求趋势与高职人才目标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企业人才需求的新趋势主要表现为企业对“灰领”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与我国当前及今后人才需求趋势相适应,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于培养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较高的操作技能水平、动手动脑相对平衡的复合型人才,即“灰领”人才。否则,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发展将会失去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正2013年12月30日,由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牵头,中国模具工业协会人才培训部、浙江大学现代制造工程研究所、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市模具数字化制造技术工程中心共同发起的"全国机械行业现代模具人才培养联盟"(以下简称"模具联盟"),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正式成立。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当选为首届"模具联盟"理事单位。据了解,"模具联盟"主要由行业协会、模具生产企业、装备制造企业和各类院校组成,其宗旨为"培养技术精英、推动教育创新、服务行业转型、促进多元发展"。第一届"模具联盟"有全国5所本科院校、15所高职院校、17所中专与技师学校和20多家模具及装备企业参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