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习得性无力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的个体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怎样消除中小学学生的“习得性无力感”心理呢?一、坚定学生的自信心丧失自信,是“习得性无力感”的一大心理特征,鼓励自信,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是消除“习得性无助”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鼓励学生发展兴趣、发展特长。导致出现部分中小学生“习得性无力感”心理有其自身的原因,但更多的是由于教育观念的偏颇与畸形,特别是教学评价手段的片面与单一,使学生的自我同一感发生了混乱,形成了失败的角色…  相似文献   

2.
针对目前后进生“习得性无力感”强而“自我效能感”弱的现象,本文深入分析了“习得性无力感”的形成因素及其对后进生的不利影响和“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功用,探讨了转变后进生的策略,即消除后进生的习得性无力感、培养和增强其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3.
一、英语学习中习得性无力感及其影响 (一)习得性无力感的内涵 塞利格曼(Selingman)和梅尔(Maier)于1976在实验中首次发现了习得性无力感现象。习得性无力感,简称无力感,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塞利格曼的习得性无力感理论认为无力感产生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4.
一、英语学习中习得性无力感及其影响(一)习得性无力感的内涵塞利格曼(Selingman)和梅尔(Maier)于1976在实验中首次发现了习得性无力感现象。习得性无力感,简称无力感,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塞利格曼的习得性无力感理论认为无力感产生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获得体验。个体努力进行反应却没有结果,在这种状况下个会体验各种失败与挫折。第二阶段: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认知。这时,个体会感到自己的努力与结果没有关系,产生“自己无法控制行为的结果或外部事件”…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运用心理学的动机理论、习得性无力感、阳性强化法和学习策略理论,阐明了学习内驱力的缺乏和习得性无力感是当前中职学校的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低下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原因。作为教师不仅要从学生角度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还应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本文针对以上两大原因,同时阐明了相应的解决方法:缺乏学习的内驱力,必须通过诱因的刺激来提高学习动机;有习得性无力感,必须强化他们的正性行为,淡化或者漠视他们的负性行为,提高学习兴趣;最后要通过学习策略的运用,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取得好的学习成绩,产生成就感,保持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6.
习得性无力感向自我效能感的转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最初提出了习得性无力感这一概念,它是指有机体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产生无能为力、听天由命的心态。后来有专家进一步指出习得性无力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导致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为什么会产生习得性无力感?根据塞  相似文献   

7.
邓朝晖 《文教资料》2005,8(21):13-14
普通高校高职学院的学生在学习中由于经常受到挫折,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力感现象。本文论述了引导高职学生进行积极归因的归因训练方法、步骤,通过实验验证了运用归因训练方法对防治高职学生学习中习得性无力感的产生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后进生"习得性无力感"强而"自我效能感"弱的现象,本文深入分析了"习得性无力感"的形成因素及其对后进生的不利影响和"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功用,探讨了转变后进生的策略,即消除后进生的习得性无力感、培养和增强其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9.
本通过运用塞利格曼的习得性无力感理论对职业学校中学业失败的学生从心理机制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改变这种状况的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运用心理学的动机理论、习得性无力感、阳性强化法和学习策略理论,阐明了学习内驱力的缺乏和习得性无力感是当前中职学校的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低下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原因。作为教师不仅要从学生角度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还应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本文针对以上两大原因,同时阐明了相应的解决方法:缺乏学习的内驱力,必须通过诱因的刺激来提高学习动机;有习得性无力感,必须强化他们的正性行为,淡化或者漠视他们的负性行为,提高学习兴趣;最后要通过学习策略的运用,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取得好的学习成绩,产生成就感,保持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11.
人在经历多次的挫折与打击后,会产生一种无力感,这种无力感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习得性无助"。具体到习作上,则表现为学生丧失写作信心与兴趣、厌烦写作、害怕写作等心理特征。针对作文教学中的"习得性无助"学生,教师应通过降低习作要求、改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提升学生习作信心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以帮助他们摆脱"习得性无助"的困扰。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高职教育在我国蓬勃发展,渐成燎原之势,因此,高职教育研究也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通过对高职大学生“习得性无助感”的初步探讨,认为“习得性无助感”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社会的错误观念,教师的不当教育方式,同学的错误影响以及他们自己的错误归因,并据此提出了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3.
“习得性无助”现象是一个长期困扰着中小学教育的现实难题,目前尚缺少切实有效的教育干预。本文从物理学习角度着重论述了习得性无助学生的心理特点、无助现象的形成原因、对无助现象的有效干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language learning”和“language acquisition”从语言学习的本质上看可以互译;语言的“学习”和语言的“习得”在本质上本来相融。文章从分析关于“学习”与“习得”的已有的正反两方面理论入手,介绍中外经典的定义,列举知名专家的历验,提出作者自己的观点:“学习”是即时的“习得”,“习得”是即时的“学习”.二者交融相通。  相似文献   

15.
口语交际能力是“习得”与“学得”的产物。口语教学要“习得”结合“学得”,创造“习得”条件,提高“学得”效益。在“学得”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传统语言积累方法的优势,开发、优化课程资源,致力于有效提升高职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6.
杜春侠 《中国教师》2009,(Z1):457-458
习得无力感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状态,作为教师应帮助学生克服这种无力感,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17.
郭秀艳  章悬  朱磊 《教育科学》2005,21(6):27-29
思想教育的难题是生硬说教容易使被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内隐学习的研究成果启示“润物无声”的无意识习得模式可能可以解决思想教育的这一难题。因此,为了考察思想教育的“润物无声”模式是否有效,本研究采用文学作品作为学习材料,探究在无意识状态下,被试对文学作品中的积极行为模式和处事态度的习得情况。结果显示被试的确可以无意识而泛化地习得文学作品中积极处事态度和行为模式,即思想教育的“润物无声”模式的确有效。这一结论将为教育实践提供宝贵的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8.
英语学习中的障碍———“习得性无助”是一种常见现象。对于学习者来说,“习得性无助”并非先天具有,而是由于后天失败的经验所造成的。本文分析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特点和形成原因,进而提出了6种矫正“习得性无助”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9.
通过心理调查,发现部分大学生学习英语时,存在明显的认知失调,并有习得性无力感泛化的迹象。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必须在实践中生成,必须建立在了解学生心理、分析学生心理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20.
儿童语言中个体量词"个"的运用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语言研究是语言学研究中一个重要方向,本从儿童语言中个体量词“个”入手,通过实例、分析及与成人量词语言使用的比较,探究了个体量词“个”在儿童口语中的习得机制、习得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