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养成质疑的习惯清人郑板桥说:“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无问,虽读书破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问一人不得,不妨问数十人,要使疑窦释然,精理毕露。”这就告诉我们读书要善问,不问...  相似文献   

2.
板桥读书     
清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郑板桥,对读书颇有研究。他小时候并不比别人聪明,然而读书却很用功,很自觉,能自己激励自己。人们夸他读书记性好,善于记忆。其实,不是这么回事,而是善于诵读罢了。一、求精郑板桥主张读书要有选择,以精为本,掌握重点,分清主次。他在《板桥自序》中云:“板桥居士读书,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惟精才能远多,徒多徒烂耳。”古往今来书籍浩如烟海,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读遍天下所有的书籍。他说:“五经、二十一史、藏十二部,句句都读,便是呆子;汉魏六朝,隋唐两宋诗人,家家都学,便是蠢才。”读书若不善选择,势必如板桥所言:“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  相似文献   

3.
为帮助小读者提高阅读效率,特集纳一些中外名人的读书方法,供同学们参考。朱熹的“循序渐进”法读书要有个先后顺序,读通一书,再读一书。就读一书而言,则要逐字逐句逐段按顺序读,先读的未弄懂,就不能读后面的。这样才不会生吞活剥或杂乱无章。读书要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从近到远,急不得,也慢不得。而且要进度适当,方能见效。朱熹认为有些人读书收效不大,是由于在“熟”和“精”二字上下功夫不够。“读书不可贪多,且要精熟”。郑板桥的“攻探学问”法郑板桥说:“善读书者曰攻,曰扫。”“攻则直透重围”——只有层层剥进,才能抓住要领。这样就…  相似文献   

4.
谈“问”     
谈起学习 ,大多数人主张勤奋刻苦 ,持之以恒 ,这当然是对的 ,但也需讲究方法 ,这方法的一种就是问。王充说 :“不说自知 ,不问自晓 ,古今行事 ,未之有也。”在学习中 ,我们应当边学边问 ,多想多问 ,不然怎么叫“学问”呢 ?“问”是很重要的 ,但怎样能才问得“好”呢 ?郑板桥说 :学问二字 ,须要拆开学 ,学是学 ,问是问……读书好问 ,一问不得 ,不妨问数人 ,……他告诉我们 ,遇到疑问 ,就要反复地去请教别人 ,要问得透彻 ,问得深入 ,我们也常常犯这样的毛病 :问是问了 ,但没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劲 ,问的时候又往往不善于思考 ,问其然不问其所以…  相似文献   

5.
程颐尝言:“学者要自得,《六经》浩渺,乍来难尽晓,且见得路径后,各自立得一个门庭,归而求之,可矣。”朱子门人问:“门庭岂容各立耶?”朱子曰:“此是说读《六经》,是要从师讲问,且识得如何下工夫,便是立得门庭,却归去依此实下工夫,便是归而求之。”朱子门人又有问:“如何是门庭?”朱子曰:“是读书之法,如读此一书,须知此书当如何读。伊川教人看《易》,以王辅嗣、胡翼之、王介甫三人《易解》看。此便是读业之门庭”。(以上所引,均见江永《近思录集注》卷三。谨案:“伊川教人看《易》”之语,见程子《与金堂谢湜书》中。王辅嗣名弼,山阳高平人,魏尚书郎,年二十四卒。著《周易上下经  相似文献   

6.
两千五百年前的大教育家孔子 ,在教学艺术上也堪称大师。作为一位教育家 ,他向学生提问 ,或解答学生的疑问时 ,都没有确定性标准答案。在《论语》一书中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在标准化考试仍然影响着我国教育的今天 ,读来尤其发人深思 ,它对语文教育甚至整个教育观念的转变都有深刻的启示。子路问 :“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 ,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 :“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赤也惑 ,敢问。”子曰 :“求也退 ,故进之 ,由也兼…  相似文献   

7.
赤壁之战,曹操损失惨重,狼狈逃回许都。操心有不甘,次年又挥师百万,南下渡江。欲直取建业而后图四川,孙刘两家亦出兵十万固守建业。时中秋将至,操因思虑制胜良策,夜不能寐,遂秉烛读书,不觉伏案成眠。门外忽现一人,隐隐约约,莫可辨认。操因问曰:“来者何人?安敢私闯吾宅?”“阿瞒小儿,吾乃汝父是也!”操大惊,忙伏地叩见:“小子不才,不知父亲深夜来此,有何见教?”操父曰:“皆因汝又将造下大孽,令吾不得心安也!”操诚惶诚恐:“父亲不妨明示。”“吾儿,汝何苦屡屡出兵,攻彼孙刘二人耶?”操不敢答,良久,乃徐谓之曰:“今天下大乱,四方割据,群雄并…  相似文献   

8.
西汉学者刘向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所谓善读,即是善于选择、善于吸收、善于使用,做到开卷有益。而不善读者,徒耗时间而已。李白所说的“鲁叟读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以及郑板桥所言:“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恰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就是指这类情况。明朝有一个人叫丘浚,嗜书如命,经史子集无所不诵,只是死读书,读死书,结果越读越僵化,一生少有作为。他的朋友对此曾作过分析,说丘浚读书固然多,但不会消化,所以那些书在他脑子里只等于一堆杂物,毫无用处。  相似文献   

9.
读书能使人提高修养,明辨事理,读书会让人其乐无穷,读书过程的不同感受可能会让人终生难忘。三个比喻:西汉文学家刘向为了劝勉不同年龄的人读书求学,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三上、三多: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文章多用“三上”时间构思,即马上、枕上、厕上。他认为写文章要三多,即:看得多,做得多,商量多。三性、三不怕:鲁迅酷爱读书,且讲究读书的“三性”,即:目的性、灵活性、广泛性。他还常提到,在学习上要有“不怕慢、不怕落后,不怕失败”的精神。三不:原北京大学俞平伯教授倡导…  相似文献   

10.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三人成虎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乎?”王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韩非子·内储说上》曾参杀人昔者曾子处费(鲁国境内的地名),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  相似文献   

11.
郑板桥读书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不仅诗书画“三绝”,而且对于读书也颇具研究。他提倡读书贵在带而不在博。郑板桥曾写过这样一首诗:“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流富儿,颇为用钱芳。”他还说:“五经,二十一史,藏十二部,句句都读,便是呆子,汉魏六期,三后两宋诗人,家家都学,便是合才。”由此可以看出,郑板桥强调的是读书求多是无用的,而应当征选出自己有用的书,要学而致用。仅农田览群书却不消化,那读书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因此,郑板桥说:“彼务问,我务专,安见专之不如博乎!”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他的一…  相似文献   

12.
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义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弟子孟孙阳出,以告心都子。心都子他日与孟孙阳偕人,而问曰:“昔有昆弟三人,游齐、  相似文献   

13.
读书八宜     
仝根章  仝娟 《教育艺术》2002,(11):26-27
一曰宜“博”。“博”者 ,多也 ,广也。打个比方 ,读书如人之吸收营养 ,没有“博” ,则营养不良 ,面黄饥瘦 ;有了“博” ,才营养丰富 ,身健体胖。有资料记载 :鲁迅年青时读书 ,除规定功课外 ,天文地理、花鸟虫鱼 ,无一不看 ,无一不读 ,就连《释虫小记》、《释草小记》之类的杂书 ,也忙里偷闲 ,翻看阅读。很明显 ,鲁迅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名人大家 ,与他博览群书是分不开的。教育艺术家、演讲大师李燕杰说的“读万卷书 ,行万里络 ,识万般友 ,做万件事” ,讲的不就是多看广读、博览群书的好处吗?二曰宜“专”。“专”者 ,专心致志也 ,学有专攻也…  相似文献   

14.
笑话一担     
秀才年将七十,忽生一子。因有年纪而生,即名年纪。未几又生一子,似可读书,命名学问。次年,又生一子。笑曰:“如此老年,还要生儿,真笑话也。”因名曰“笑话。”三人年长无事,俱命入山打柴,及归,夫问曰:“三子之柴孰多?”妻曰:“年纪有了一把,学问一点也无,笑话倒有一担。”(选自《笑林广记》)  相似文献   

15.
读书感悟     
天生一物,自有一物之用;世出一书,自有一书之读。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这是大众的读法,大众的境界。芸芸众生,劳作休闲之余,翻一翻书,旨在消遣,意在娱乐。因此,读书无他图,只看兴趣,是漫无边际地读,大量通俗的书,包括一些畅销的书,便是为他们提供的。当然,这类读者有时也读雅一些、品位略高的书,如“牡丹”、“西厢”、“红楼”之类,但求各取所需,如黄庭坚所说:“以世眼观之,无真不俗”。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学以致用,是许多人读之所求。这类读者多为专业读者,故所读之书,也多…  相似文献   

16.
阅读如天地之交汇,思维像万物之光辉。语文学习,学而不读则罔,读而不思则殆。语文学习,读与思应该并重。郭沫若先生说过:“不知为何而读书的人,可曰之为死读书;光读书而不知用的人,可曰之为读死书;光读而不知思的人,可曰之为书读死。”显然,郭沫若先生提倡不光要勤读,而且应善思会用。  相似文献   

17.
袁枚读书法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十二岁就中了秀才.人们都说他天分高,聪明绝顶。他则认为自己天分全在读书而来,“不读者,便是低天分”。因此他不再满足儿时蜘蛛式的随意学习.蚂蚁式的食而不化.而是要像蜜蜂那样善于采集。善于消化。首先他广读博览,反对偏废。曾有一青年羡慕他少年入泮,问他学习秘诀.读哪些书成效最大,袁枚用手指着房屋说:“学问之道,四子书如户牖,九经如厅堂、  相似文献   

18.
如何学会读书,古今中外名家读书有“十说”。一本说历史学家郑天挺指出,在同一时间内精读一本最好的书。一个字、一个词、一个人、一处地、一件事,都要弄清原委。从头到尾,反复对照。二分说现代学者梁启超把所读的书分为二类:精读与浏览;精读的再分二类: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与有益身心的名人格言。三遍说中国作家茅盾认为,读一本书至少读三遍:第一遍鸟瞰,即通读;第二遍精读,即细嚼;第三遍消化,即弄通。四多说伟人毛泽东提出,读书要四多:多读,多写,多问,多想。五到说宋代理学家朱熹有读书“三到”之说(口到、眼到、心到);现代文学家胡适加上“手…  相似文献   

19.
读书十说     
如何学会读书,古今中外名家读书有“十说”一本说历史学家郑天挺指出,在同一时间内精读一本最好的书。一个字、一个词、一个人、一处地、一件事,都要弄清原委。从头到尾,反复对照。二分说现代学者梁启超把所读的书分为二类:精读与浏览;精读的再分二类: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与有益身心的名人格言。三遍说中国作家茅盾认为,读一本书至少读三遍:第一遍鸟瞰,即通读;第二遍精读,即细嚼;第三遍消化,即弄通。四多说伟人毛泽东提出,读书要四多:多读,多写,多问,多想。五到说宋代理学家朱熹有读书“三到”之说(口到、眼到、心到);现代文学家胡适加上“手到…  相似文献   

20.
书目、索引是查找图书资料的重要工具,读书和治学都离不了书目、索引。古人对书目非常重视,如清代学者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一书里就说过:“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又说:“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读书和治学必须从目录学入手,这是古今很多有成就的学者、专家通常的捷径。对于科学研究和教学人员来说,书目、索引、文摘是搜集资料不可缺少的工具。马克思曾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