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周作人因其文名而长期被忽略的在编辑出版领域的贡献,对其前期重要的期刊编辑活动作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并探察世界观、人生观的改变对其文学创作及编辑行为转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人民文学》是反映文学思潮和作家创作变化的权威刊物,尤其是其中的头题小说,更是地位重要,涉及作家众多,而有几位作家特别受到刊物的重视,如蒋子龙、王蒙,从这两位作家的头题作品进行分析,不仅可以看出《人民文学》的编辑方针,更可以探究传统与创新在新时期文学中的交织冲突。  相似文献   

3.
《史记》、《汉书》从选材、写人、抒情、说理到布局等方面都表现出两书各自的独特风格,而语言特色更是两者不同文风的主要表现与鲜明标志。《史记》奇谲善变的笔法、深情的语调、丰富多彩的语言,与《汉书》严密的布局、细致的描绘、整齐繁富的语言很不一样。文风不同原因是两书思想内容、两书作者写作体裁、两人文学思想、西汉东汉思想文化状况与文学风气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唐修《晋书》采用《世说》入史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著名的公案,其褒贬毁誉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意义。本文从接受史角度入手,在取舍与剪裁、统整与编排、订补与训释、赞润与篡改等四个方面,详细梳理《晋书》对《世说》的采撰实况,认为唐代史臣基本上是把《世说》作为一般史料来看待和处理的,其采撰行为之所以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恰好说明《世说》在唐代业已成为一部知识分子喜闻乐见的通俗经典。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通过细读法对英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安吉拉·卡特的代表作《马戏团之夜》进行文本解读,作家在该小说中对不同类型叙事视角的运用大胆灵活而又恰到好处,既满足了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也体现了作家激进而独特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6.
从《过去的生命》看周作人的诗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作人的诗论与他的新诗创作是紧密结合的,《过去的生命》作为周作人的唯一一本新诗集,几乎是他诗论的印证。文章从诗的本质特点,诗的体式,诗的风格三个方面,简要论述了其诗歌创作与诗论的契合。  相似文献   

7.
周作人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有着重要的渊源,尤其与儿童诗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儿童杂事诗》是周作人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他儿童文学创作的扛鼎之作.本文从周作人晚年的《儿童杂事诗》的剖析入手,通过对其创作起源、创作过程、诗歌内涵等,旨在探寻周作人与其研究并且实践的儿童诗歌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以《乌篷船》为例,探析周作人先生散文创作委婉、细腻、闲适而意蕴深厚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9.
张衡《归田赋》与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是中国文学史中亲近自然、寄情山水的抒情佳作,二者均以想象成文,在精神上向往超然物外而融己于自然、追求自由与和谐,讲究虚实结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风格优美、自然、流畅。由于所处时代不同和作家个体的差异性,两篇作品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价值观念又不尽相同,在创作动因、情志载体、表达技巧等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区别;从文学流变的角度来说,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孟子》认为孔子作《春秋》欲当王之法,于是便产生《春秋》新王说。《春秋》以鲁为主,继而又产生《春秋》王鲁说。《春秋》新王说重在说明孔子作《春秋》的目的,而《春秋》王鲁说则突出了孔子作《春秋》的具体手段。董仲舒对《春秋》王鲁的观点作了较详尽的阐述,认为《春秋》是周之后的一新正统,鲁尚黑,绌夏,亲周,故宋。何休在《公羊解诂》中对《春秋》王鲁义理作了具体的阐释:褒贬诸侯,赞颂王化;褒内贬外,尊鲁拥王;王者当自正,恩信天下等。何休阐释《春秋》王鲁义理时有的是直承经传本意加以补充和发展,有的则曲解了经传本意而随意发挥。  相似文献   

11.
<人民文学>是反映文学思潮和作家创作变化的权威刊物,尤其是其中的头题小说,更是地位重要,涉及作家众多,而有几位作家特别受到刊物的重视,如蒋子龙、王蒙,从这两位作家的头题作品进行分析,不仅可以看出<人民文学>的编辑方针,更可以探究传统与创新在新时期文学中的交织冲突.  相似文献   

12.
司马贞的补《史记》工作包括“补撰并注”多方面的内容,和作为注书的《史记索隐》关系密切却又不同,补《史记》工作虽然失败了,却在不同版本的《史记》中留存了或多或少的痕迹,也因此对《史记》的版本系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有汉一代,今文经《诗》学昌盛,齐、鲁、韩三家均立博士。时代的需要及三家《诗》学自身的特点是其兴盛的主要原因。然而,官办经学繁荣的背后潜藏着深刻的学术危机,日益繁琐的师法家法严重束缚了其自身的发展,《鲁诗》的抱残守缺、《齐诗》的阴阳灾异、《韩诗》的“引《诗》证事”“微言大义”是三家《诗》衰微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4.
《杕杜》在诗经中有三首。分别是《唐风.杕杜》、《小雅.杕杜》和《唐风.有杕之杜》。《孔子诗论》第十八简、第二十简所论之《杕杜》应是总括这三首《杕杜》,而非其中的某一首。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秉承明代中后期相对自由开放的时代精神,在故事主人公孙悟空身上体现出了鲜明的自由思想。无独有偶,17世纪英国著名的清教徒诗人弥尔顿一生都在追求自由,他的著名长诗《失乐因》就集中体现了作者的自由思想。文章就《西游记》和《失乐园》中所体现出的自由思想加以比较,说明两部处于不同时代和民族的作品在同一问题上所表现出的共同性,以期更好地突显各自的独特价值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张承志的小说《北方的河》以饱含诗意的笔触表现了一代热血青年的人生追求。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的主人公的与命运抗争、挑战人自身极限的行动,是人类几千年的心路历程。在思想和艺术上,他们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点,又因民族的不同、时代背景的相异而各具民族特色,并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相似文献   

17.
《新青年》杂志作为一份同人刊物,有着固定的作者群,每个作者都有自己不同的作用。鲁迅、周作人兄弟二人是其中的重要人物,他们二人因为《新青年》而成名,《新青年》也因为他们而更富有思想。  相似文献   

18.
《九歌》是一组具有国家祀典性质的祭歌,用于大型、重要的祭祀活动。《楚辞》中《九歌》的歌辞与宫廷一般的《九歌》之辞不同,是屈原于沅湘南郢之城邑为当地贵族及部落首领或酋长、土王们祭祀时改写或创作的歌辞,而绝非一般现代意义上的“民歌”或民间祭祀之辞。  相似文献   

19.
汉语诗歌的发生可以追溯到《吕氏春秋》记载的《燕燕歌》和《候人歌》,它们分别作为“北音之始”和“南音之始”,不但从神话学角度记载了诗歌发生的不同地理位置,同时也在寥寥数字中留下汉语诗歌不同发生状态的若干信息。前者在两两句读组合中有一叠词,使得语音体现出明显的节奏;后者四字之内有两个语气助词,从而初步形成语音曲线,是为旋律的萌芽。节奏更具有公众性而旋律则来自于个体时间体验,《候人歌》具有相对明确的作者,是创作个体在等待过程中对于生命之体验和呈现,此为“止于心上”,《燕燕歌》是对于自然和历史事件的记载,实现了“诗言志”的记忆功能。这些音乐信息同样反映在《诗经》和《楚辞》之中,《诗经》多为民歌且节奏明显,《楚辞》则为文人作品,其整体语音过程具有较强的旋律性,而旋律的内在实质则是对于时间的独特体验和直观呈现。汉语诗歌在作者、节奏模式、诗歌主要表述对象等方面的特征和差异,在汉语诗歌发生神话中已经有所体现,并通过特定音乐信息昭示出歌唱主体的时间体验和流逝过程。  相似文献   

20.
《白蛇传》与《拉米亚》是东西方文学中以“蛇女”为原型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这两个文本所呈现出的“共相性”,透示出中西方作家始终不断地从这一原型意象的深层结构里汲取灵源,重新显示人类深邃的心灵世界。迄至今日,这种原型意象与相关文本,仍能触动现代人的心理深层,仍能作为一种原型主题重新激活人们某种生命意绪———这正是《拉米亚》与《白蛇传》这两个文本具有恒久的文化魅力的深层缘因。就创作主体而言,这种原型意象以及它的吸附泛化功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框范了创作主体各自的审美旨趣、思维定势和心理结构。至于这两个文本的“互异性”,则呈示出中西方两种异质文化的深刻差异;正是这种“差异”,导致这两个文本看似相似的故事母体发生变异,从而为我们对这两个文本进行跨国性的文学、文化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