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庆 《新闻窗》2009,(1):48-49
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说:一篇优秀的财经报道,一定是善于找到经济事件与百姓生活联系的报道。它应该是权威专业的,同时也是深入浅出的。茅于轼先生对于经济新闻的“定义”,正是一名市场类媒体财经记者所应该走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普遍意义上讲,财经报道分为财经新闻报道和财经深度报道,不管是以何种形式出现,这两者都是以事件性报道为主流的,财经新闻报道较为浅显,读者很容易看出事件的发生、过程和结果,可是大多数的财经深度报道却难以看出事件性来。从另一角度上讲,财经深度报道的事件性报道远远区别社会和时政新闻的事件性报道,如果撰写不好,形式上表现出来的往往是一种事件顺序的散乱和观点的不清晰,这主要是由于记者撰写文章的失控。如何处理好这方面的问题呢?我在撰写财经深度报道的过程中,我有以下几方面的建议。要有过硬的财经知识。做一篇较大篇幅的财经深度…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地位在世界经济框架中地位的提长,使得对于中国的财经报道具有了超强的需求,所以以经济领域的变动作为报道要务的财经记者的重要性也早已经凸显,这也是一种千载难逢的发展机缘。而对于财经媒体专业化发展的历史相对短暂的现状来说,中国财经记者自身的素质与市场对于财经新闻需求产生了较大的落差,所以提高财经记者的素养时不我待。当然,财经新闻具有的持久的魅力和价值,也会吸引一批批有着强烈责任感的卓越新闻人投身其中。——本栏责任编辑王文娟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财经新闻报道日益受到重视,财经记者成了"香饽饽",地位和身价直线上升。中央财经大学一位教授曾预言:"在未来15年乃至更长时间内,财经新闻将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新闻界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优秀的财经记者和编辑也将随之成为最为抢手的新闻从业人群。"①但是,目前我国财经记者的整体水平却不尽如人意,成为制约我国财经新闻发展的重要瓶颈。  相似文献   

5.
崔立勇 《新闻窗》2013,(3):21-22
用微观数据反映宏观经济广义的财经新闻覆盖全部社会经济活动和与经济有关的领域;狭义的财经新闻重点关注资本市场、金融市场及与投资相关的要素市场。①按照经济日报社前社长武春河的分析,财经新闻"宏观讲形势,中观讲思路,微观讲案例"。②无论从宏观、中观还是微观,财经报道都离不开经济数据的支撑。财经新闻常常包含着各种类型的经济数据,这也是其有别于其他领域新闻的显著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6.
宋华 《青年记者》2007,(7):33-33
如何做好地方媒体的“两会”财经报道,本人曾三次作为深圳商报记参与“两会”报道,想从个人采访经历来谈谈个人的一些心得。[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作为21世纪的新闻记者本身就应从静态的总结式的报道圈子中跳出来,以全天侯的状态应对时刻可能发生的新闻,时刻处于“进行式”。要有一种开放意识,借助对当地人熟、地熟的“近水楼台”优势,立足本报,眼观八方。  相似文献   

8.
2002年10月26日,一位普通的地方电台记者李惊涛走进了中央电视台名牌栏目,用近30分钟讲述他当“傻瓜”的特殊经历。一个小电台记者为何能走进影响中外的中央电视台?让我们随记者走近这位“傻瓜记者”。第一次当“傻瓜” 1976年的春天,李惊涛降生在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爸爸给儿子取名惊涛,希望儿子面对成长道路上的惊涛骇浪,搏击人生。  相似文献   

9.
经济全球化巨手推动着世界变平,东方和西方从未像今天这样亲密接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解难分。中国因素、中国故事越来越受到海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国际风云也日益成为中国媒体特别是财经媒体的盘中大餐。  相似文献   

10.
南苏格  浦翰林 《传媒》2020,(10):55-57
融媒体时代,人民日报社积极探索媒体融合,成立了以财经类时事为主导的融媒体工作室——麻辣财经,将看似不接地气的财经新闻报道做成一道道符合大众口味的“家常菜”。本文结合人民日报社“麻辣财经”融媒体工作室打造新闻“爆款产品”的成功经验,分析主流新闻媒体在融媒体时代值得借鉴与尝试的媒体融合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肖慧 《新闻窗》2009,(3):44-45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去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爆发后,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高度关注财经新闻和经济资讯,读者对经济新闻的需求越来越大,具备专业素养的财经记者成为国内各大媒体急需的稀缺资源。那么,媒体从业人员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财经记者,为读者带来具有深度和有趣味的经济报道呢?我认为,拥有专业知识素养,同时能以简练流畅、浅显生动的文字将经济新闻说清楚说明白,使之得以“有效”表达,这两个要素,  相似文献   

12.
13.
五里 《新闻三昧》2005,(11):39-39
有些记特别一些资深记,常常有自己固有的活动地盘,从中发掘出不少新闻,甚至源源不断、生生不息。目前的记多数是分线(战线、行业、工种、军种)跑新闻,跑农业的专门跑农业,跑工业的专门采写工业,有些部门分得更细,工业里还分重工、轻工、手工业等不同战线来跑。这样的好处是不易漏报新闻,也有助于一条战线跑熟了,可精耕细作,跑出一些深度报道来。在这种情况下,记如作有心人,再物色一、二个基地或蹲点单位,并常常深入下去搞点调查,效果就更好,常常能“慢工出细活”,写出一些有份量、  相似文献   

14.
臧铯 《新闻实践》2006,(11):60-61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闻学院,与位于东海岸的哥伦比亚新闻学院遥相呼应,各具特色。除了在业内极负名气的亚洲问题报道之外,新闻学院还特别重视经济报道的教育。他们单独开设了有关经济报道的课程,旨在为美国一流的财经媒体与大型综合媒体培养熟练的写手,一出校门,就能“上阵打仗”。  相似文献   

15.
刘世领 《传媒观察》2005,(12):32-33
美国《纽约时报》的一位管理者曾说:“纽约时报的力量所在,不在于它有多少高水平的新闻报道员,而在于每一个报道员都是他所从事的报道专项的专家。”作为美国的第一大报纸,《纽约时报》的编辑记者有1100多人,分工很细,有的专门报道交通,有的专门报道环境,有的专门报道股票,有的专门报道音乐。该报跑“政府线”的报道员人数多达40名,每个报道员负责报道政府的某一项职能。虽然他们的报道领域不广,但在他们从事的专门报道领域中,却都是业务精通的专家。一位在食品专栏负责罐头食品报道的记者,其办公桌上堆满了各种关于罐头的情报资料,基本上可以就每一种新上市的罐头都写出一篇有见地的评论和解释。  相似文献   

16.
正确行使新闻监督权,搞好关系国计民生的舆论监督报道,一直是上上下下对于媒体的期望,也是媒体的责任.但由于舆论监督触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因此其阻力很大.在一些地方,封锁消息、拒绝监督、压制批评报道,甚至对申张正义的新闻记者进行殴打报复等,这些事件已经屡见不鲜了.  相似文献   

17.
“七年之痒”,指的是许多事情发展到第七年,就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出现一些问题。就像婚姻容易出现“七年之痒”那样,新闻记者也常常饱受职业瓶颈的困扰。有人说,现在媒体是“70”“80”后的天下。他们“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们年轻,有活力,充满着新闻激情。而许多中年的新闻记者开始步入“记者是吃青春饭的”怪圈,普遍出现危机感。  相似文献   

18.
财经电视新闻报道在我国诞生时间不长,不同于普通电视节目,不同于文字新闻报道,文笔要求殊异.本文试图总结笔者在财经电视新闻报道领域10多年来的一些心得经验,和大家探讨一下财经电视新闻报道的语言特色和写作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一段时间来,媒体由于竞争的加剧,为了生存或发展的需要,几乎都把舆论监督和批评报道看成是自己的"当家菜",以达到吸引"眼球"、抓住"耳朵"的目的。于是一些媒体就"剑走偏锋",  相似文献   

20.
财经新闻近年来深受读者关注。原因主要是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在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之后,手头剩余的钱开始增多,钱生钱的理财需求旺盛了。特别是经历2006年和2007年两年后,股票价格和楼市价格出现了大幅上涨,强烈的赚钱效应让普通百姓的投资需求出现爆发性增长。面对老百姓抵押房产投入股市的狂热情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