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日常生活审美化打破了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的界限,传统审美理论受到了挑战,审美主体的大众化、审美客体的视觉化与审美方式的直观性等审美现实,对高校美学教学也提出了新的思考,即力求传统美学理论与现实审美需要相结合,以及正确理解图像与文字二者在审美上的不同特征,注意时代审美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2.
美学问题,建国以来,有过两次较大的讨论;五讲四美活动开展后,人们更为关注。但对其中许多重大问题,仍众说纷纭。本文拟就其中几个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一)能否用艺术审美代替现实审美美学的对象问题,多年来争论不休。我认为美学的对象是审美关系,特别是对现实的一般审美关系(包括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艺术)。有的同志却认为现实审美主要体现为艺术审美,美学的主要对象并不是现实的审美关系,而是艺术。美学研究艺术,又反过来指导艺  相似文献   

3.
据说,艺术是对现实的远距离超越,也有人说,艺术要象现实中的人一样具有蓬勃不息的生命。 一 艺术作品的意味实质上就是人们的审美经验,因此,历来关于艺术与非艺术的争论都必然归结为审美经验与现实经验的区别。 将审美与生活区别开来,是审美科学得以独立、发展的前提。为此,康德曾把审美界定为无功利性活动,布洛又把这一理论发展为“心理距离说”,即是,审美之所以能  相似文献   

4.
“味”成为古典诗论审美范畴有其现实与历史人文的必然性,现实世界本身的丰富性,及审美关系中主体赋予超过客体自性的丰富性。为用“味”概括艺术表现现实的审美层面提供了原发性潜质。言意关系及其极大艺术表现为“味”用于诗论审美提供了表现中介。独特的饮食文化传统,审美心理结构与文化思维取向等民族历史文化渊源,则决定了“味”意蕴由生理向精神、审美的演变。  相似文献   

5.
美学的重建是当代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课题。重建美学需要有两个出发点,现实的人类生命活动是美学研究的现实出发点,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是美学研究的逻辑出发点。美学的研究对象可描述为:第一,全面研究人类是如何创造审美文化的;第二,人类又是如何在自己创造的审美文化氛围中生活的。因此,基础美学研究的范围大致是:哲学美学;审美心理学;审美文化哲学;审美教育哲学。  相似文献   

6.
艺术与现实间,是一种审美关系;文学作品是创作主体对现实审美认识的结果,它体现了创作者对生活独特的审美发现,而创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也必须是一种独特的,不同寻常的审美体验。艺术家要想敏锐而准确地发现和摄取到生活的美,就需要用审美眼睛去观察具体的生活形象,把握事物的独特性、个别性。  相似文献   

7.
简论艺术美     
艺术美是人类的主要审美对象,它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艺术美的来源有四:一是现实中美的属性;二是现实中丑的属性;三是现实中不美不丑的属性;四是现实中亦美亦丑的属性.艺术美是艺术家对生活的审美观点、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与现实的美、丑、不美不丑、亦美亦丑特性在艺术形象中的结合,是艺术家创意的物化形态.它的本质,与其它美的形态一样,也是人的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内在精神的感性显现.  相似文献   

8.
论审美四维空间——以海德格尔语言美学核心思想为支点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世之界、疏明之境和真理之境都是时间和空间统一的时空体,都具有时间和空间方面的本质属性。人在时空超越中抵达澄明的真理之境。这成为审美境界建构的基础。现实时空中空间的延展和时间的绵延可以科学地计量,人对有限的现实时空进行超越进入自由的审美四维空间,观照真理之境,天、地、神、人在审美四维空间中切近交流。人在审美活动中建立自然审美四维空间、生命审美四维空间和哲理审美四维空间获得审美体验。情感、理智、意志成为建构审美四维空间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9.
审美感受力是审美实践活动的基础。审美感受力的特性主要体现在它的感知结构中,乃是审美感觉、审美想象、审美知觉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审美感受力的培养包括自然美、生活美、现实美和艺术美的美育培养。审美感受力的美育是一个包含了多方面审美能力提高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0.
文学具有现实层面和审美层面,而审美是超越的生存方式和体验方式。这就意味着,文学创作是从现实到审美的超越,超越性是文学创作基本特征,也是文学创作的根本途径。文学创作的超越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理查德·罗蒂立足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文化自由主义、相对主义和后哲学文化论,建立的协同性实用主义,批判分析哲学、现象学、传统的认识论、反映论、符合论和真理观,肯定解释学的功能与教化作用,否定客观性、绝对性、永恒性和不变性,反对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和实在论,主张解构形而上学,创立无冕哲学,提倡工具主义、约定主义、实用主义、多元主义,以及心灵与社会的协同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Nanotechnology has been touted as the next ‘industrial revolution’ of our modern age. In order for successful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social discourses to take place in this field, education research is needed to inform the development of standards, course development, and workforce preparation. In addition, there is a growing need to educate citizens and students about risks, benefits, and social and ethical issues related to nanotechnology. This position paper describes the advancements that have been made in nanoscale 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and the challenges that exist to educate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bout critical nanoscience concept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nanotechnology education including curricula, educational programs, informal education, and teacher education. Furthermore, the unique risks, benefits and ethics of these unusual 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s are described in relation to nanoeducation goals. Finally, we outline needed future research in the areas of nanoscience content, standards and curricula, nanoscience pedagogy, teacher education, and the risks, benefits, and social and ethical dimensions for education in this emerging field.  相似文献   

13.
现代性消弭了人存在的高贵性,是教师精神矮化的时代症候。这导致建基于此的教育科学、教师教育、教师道德等都对教师的本体性问题隐而不谈。此外,犬儒主义将相对主义与怀疑主义发挥到极致,让教师精神进一步衰微,教师丧失了教育信念,对新概念、新理论采取拒绝态度,教学走向娱乐化与迎合化。从卑微走向高贵,教师首先可以从对真善美的超越性理解与追求入手,重思教师职业的爱与卓越,重思教师生活的审美性,让教师的成长之路更具道德与审美实践之意蕴。其次,需要把教师教育从科学恢复到人学,进行本体论、存在论的思索,实现教师的觉醒与解放,进而让教师获得人之为人的高贵。  相似文献   

14.
劳伦斯与非理性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是劳伦斯小说创作的思想基础。受叔本华影响,劳伦斯把生存意志作为人物行动的基本动力,这主要表现为向性力和精神占有欲。受尼采影响,劳伦斯赞美躯体,重视生命的内在能量和自我超越性,并与基督教决裂,成为西方基督教道德观的激烈批判者。劳伦斯在性与无意识这两个领域,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有接受,也有超越。弗洛伊德与劳伦斯都把性、无意识与文明对立起来,但弗洛伊德进行的是否定性研究,强调对其疏导和控制,劳伦斯则认为性与无意识是原初的创造性力量,是生活的源泉,是对抗人之社会化和理性化的正面力量。非理性主义丰富和深化了劳伦斯对现代人心理世界的理解,加强了他的小说的社会批判力量。  相似文献   

15.
招牌名称是民族文化土壤中形成并传承、发展的文化产品,是丰富的民族文化的载体。招牌名称与民族的历史、思想、心理等文化内涵密切相关。透视招牌名称,可以了解其反映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典籍、社会背景、制度文化等历史文化内涵,也可感悟传统伦理道德、爱国思想、群体意识等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还可窥见祈福求吉、怀旧归真、求新求异等心理因素。可以说,招牌名称是民族文化的镜像。  相似文献   

16.
2013年11月,2013教育信息化暨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国际论坛在中国上海召开,作为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领域的首次学术性国际盛会,本次大会兼顾产业发展和教育应用,其规模大、规格高、成果多、影响大、意义远,其宗旨:总结经验、展望发展、促进研究、推进应用、加深产业界和学术界交流与对话.并构建了国际化的协作研究与发展平台。通过对本次会议背景及会议情况的分析.重点阐述和分析了会议专题讨论的五个主题和相关内容,包括论文专题划分、依据作者所在区域划分,并对整个论文和报告内容进行全面概述。最后,给出总结与展望。以期深入推进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及应用的研究与发展之路.探索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的“标准研制一产业发展一教育应用”一体化推进的发展新模式,构筑一个“全”学习数字化教育生态新环境.加快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启蒙运动建立起来的主体迎合了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的需要,这是一个崇尚理性、科学和自由的主体,一个反对传统和权威的主体。但这样的主体后来遭到了尼采、弗洛伊德、海德格尔和后现代主义者等众多学者和流派的批判。时至20世纪下半叶以来,其存在的根基发生动摇。流行一时的主体哲学是否走到了尽头,是否临近“黄昏”,是当今学者正在进一步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经详细统计,《普通语言学教程》总共用了43个比喻,使用情况为前密后疏,凸显大跨度特点,涉及历史学、动物学、经济学、植物学、几何学、化学、建筑学、音乐学、新闻学等学科领域。比喻效应及可接受度可作四分,由强至弱逐级递减。差异在于中西比喻的哲学观不同,但这种差异的矛盾运动也使得中西间的跨文化认知更具挑战性和创造性。下棋为喻中精品。一喻而比出了外部与内部的对立、历时与共时的对立、实体与价值的对立以及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喻巧而理至;元首与大臣、词典分发、交响乐、契约。、树干的切断面等21个比喻当为上品,一个比喻中包含了至少一对对立,立象颇为尽意;发报机和莫尔斯电码、挂毯、强制的牌、货币的价值、描绘阿尔卑斯山全景等13个比喻有瑕疵,可算中品。立象不足以尽意;空气和水、一件袍子、房子和住房子的人等8个比喻应作下品,本体与喻体之间的联系甚迂回和干瘪,信息量不足、可接受度差。  相似文献   

19.
论"三言二拍"中"三姑六婆"的语言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言二拍"代表着我国白话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小说中三姑六婆的语言更是让人拍案叫绝,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层次。这些语言表面上簪花插柳,沾糖带蜜,花团锦簇,悦耳中听;策略上声东击西,虚与委蛇,移花接木,渐入正题;节奏上欲扬先抑,以退为进,严针密线,层层深入;技巧上虚实结合,刚柔并济,连哄带骗,夸张渲染;分析上抽丝剥茧,透彻细致,抓住心理,乘势破竹;风格上简单明了,生动形象,轻快滑稽、诙谐幽默。总的说来,这些语言既实现了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也达到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20.
关于心理生活基本性质和内涵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心理生活是人的现实生活的重要构成。理解心理生活的性质和内涵,必须考虑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人性与心理生活。心理生活是人所拥有和创造的生活。二是自我与心理生活。这涉及到人格与自我,主我与客我,大我与小我。三是认知与心理生活。这包括认知的性质:对象的认知和生存的认知。四是意向与心理生活。意向决定了心理生活的一体性和自主性。五是观念与心理生活。人的心理生活是对意义的追求,意义的基本心理单元就是观念。六是体验与心理生活。心理体验是指感受、感悟、觉解、觉悟、思想、思念、体察、体会等。七是超越与心理生活。人的心理生活有价值的评判、有追求的目标和有超越的品性。八是创造与心理生活。人的心理有双重的创造功能,包括对外部生活世界和对自身心理行为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