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视语文积累是《语文课程标准》其中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中,先后多次提到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积累”。语文教学要把语文积累作为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环节,把抓丰富学生语文积累作为重点.让学生的语文积累由少而多.聚沙成塔,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先后提到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等内容.应该说,重视语言积累,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途径,更是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方法.那么,中低段阅读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做积累,才能让语言落地生根呢?  相似文献   

3.
重视语文积累是《语文课程标准》其中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中,先后多次提到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积累”。语文教学要把语文积累作为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环节,把抓丰富学生语文积累作为重点,让学生的语文积累由少而多,聚沙成塔,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一、制订一系列完整的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语文知识的积累。初一上期积累成语,下期积累歇后语;初二上期积累广告词,下期积…  相似文献   

4.
随着语文教学理念的更新、语文教学实践的深入,语文素养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而语感是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强调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在其前言“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可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想方设法,挖掘语文资源,开阔学习空间,增加语言积累,促进语言运用。在处理积累和运用的关系上,当前相当多的教师重视了语言的积累,增加了学生语言库存,但仅仅增加库存还远远不够,须采取措施,将学生的语言积累变成他们的积极库存,并使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有机结合,活跃因素,并使语言理解能在不断的盘活中增值。  相似文献   

6.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包括语言能力、积累能力、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及习惯、认知能力和人文素养。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怎样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有丰富的语言积累”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目标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没有语言量的积累,难有语文能力质的飞跃。实践中。开辟语言积累的途径,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训练,我们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重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语言积累成了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深入探索语言积累的途径,充分调动学生的一切认知因素,  相似文献   

9.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贯穿《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一个基本理念。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语文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化优秀的语言文化成果,最终在自己身上实现一种新的价值理念,达到新的语文水平。学好语文离不开两个方面,一是扩大学生的知识储存量,二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加工能力。前者着眼于积累,后者着眼于实践。“积累”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积累”的发展,“实践”离不开“积累”,没有“积累”的“实践…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解读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同时还指出:“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例谈化归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面对语言积累还不丰富的低年级学生,该如何扎扎实实地进行词语、句子的教学,以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相似文献   

12.
<正>我国的语文教学处于急剧的变革中,以语法学和语义学为核心的教学观一直是我国语文教学的基本形态。进入21世纪,语文课程改革更是风起云涌,语文素养、师生对话等理念的提出,强调培养学生在认知和理解基础上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用教学理念符合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反映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涵盖了母语教学的全过程,成为语文教学的实现方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语言运用”是核心素养的内涵之一,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与载体。学生如何在课文的学习中积累语料,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建构语感是教师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杨静 《考试周刊》2012,(64):28-28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高中语文的课程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将学生的学习目标定位为“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并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达成这些目标的基础是学生有广泛的课外阅读。  相似文献   

14.
陈秋丽 《新教师》2019,(11):38-3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应用,要在语言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读写结合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本文以写景类文章为例,浅析读写结合对语文素养建构的作用及课堂教学运用策略。  相似文献   

15.
课程理念 :改革的先导理念之一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0世纪6 0年代 ,语文教学强调打好基础 ,提出“双基”;80年代强调语文能力 ,提出“培养能力 ,发展智力”;90年代以后 ,素质教育渐渐深入人心 ,强调提高素质 ,提出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语文素养 ,是一个人语文方面诸多素质的整合。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 ,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这一语言理念的提出 ,有助于防止和克服在语文课程目标以及实施上的片面性 ,改变重语文知识 ,轻语文能力 ;重语文成绩 ,轻学习过程、学习…  相似文献   

16.
梅娟 《农村教育》2007,(7):109-109
《九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重视语文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尤其在课程目标中明确了各年段诵读优秀诗文与课外阅读的总量:  相似文献   

17.
符春燕 《云南教育》2008,(11):18-1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语文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语文素养,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重视语言的积累。要做到这一点,对语言积累的丰富性、准确性和迁移性的把握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8.
蔡烨 《内蒙古教育》2009,(14):42-42
“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由此可见,语文应当姓“语”,语文教学就是在言语训练中让学生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发展学生言语能力,同时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活动。  相似文献   

19.
潘景荣 《文教资料》2005,(5):155-15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言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形成良好的语感。语言积累是形成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丰厚的语言积累必将转化成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有助于增加文化底蕴的积淀和语文素养的形成。2002年我参加了省级课题《丰富语言储备,构造奠基工程》的实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对学生重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把语言积累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通过教学积累,阅读积累,生活积累,运用积累,夯实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素养。一、教学中丰富积累,感悟作品语言内涵,培养良好阅读习惯课堂教学是语言积累的主…  相似文献   

20.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注重传授知识.较少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对“语文素养”的内容要素作出了如下具体解说:“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